廣西獨峒鄉

獨峒鄉位於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西北部,東南面和本縣八江鄉相連,南面與本縣同樂鄉一水相依,西南跟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接壤,北和湖南省通道縣獨坡鄉毗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獨峒鄉
  • 海拔:1034米
  • 總人口:42380人
  • 總面積:179平方公里
獨峒鄉-鄉鎮概況,獨峒鄉-經濟建設,獨峒鄉-教育建設,獨峒鄉-旅遊資源,獨峒鄉-民風名俗,地圖信息,

獨峒鄉-鄉鎮概況

獨峒鄉獨峒鄉鄉內有位於西北面,海拔1034米,素有高山天湖之美稱的方圓1.2平方公里的大塘坳水庫,境內河流長度30公里,年平均經流量32486萬立方米。屬紅黃壤性地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森林面積為17.04萬公傾,森林覆蓋率53%,自然資源豐富。
全鄉轄15個村委會、44個自然屯,17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380人,總面積179平方公里。鄉境內已村村通公路、通電話和廣播電視,屯屯通電和基本通公路。

獨峒鄉-經濟建設

獨峒集鎮建設初具規模,已建有9000多平方米的集市,有桂北和三省(區)交界最大的黃牛交易市場。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盛產茶葉、油茶,禾花魚等,寶石加工業快速發展,全鄉擁有7000多台加工機台,茶葉加工廠26個,日加工鮮茶葉4000多斤。全鄉現有初級中學2所,在校中學生1500多人,有完小20所,在校小學生5500多人。有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室)42個。

獨峒鄉-教育建設

鄉村學校近日,獨峒鄉一、二中校園裡一片歡聲笑語、喜氣洋洋,157位同學從老師手裡領取高中入取通知書。據三江縣2008年中考錄取信息反饋,該鄉今年中考又獲大豐收。
獨峒一中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硬體設施齊全,歷年來中考成績斐然,連年榮獲“升學達標學校”、“教學質量優秀學校”獎,今年考取高中97人。獨峒二中建校較晚、基礎設施薄弱,在全體教師勵精圖治、頑強拼搏下,今年中考穩中上升,考取高中達60人;侯少仲、石古盛分別考上柳州市民族高中、柳鐵二中。
獨峒鄉是中國“農民畫之鄉”,有著濃厚的文化藝術底蘊,獨峒一、二中是培養美術、音樂特長生的搖籃。多年來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大量藝術特長生。2008年,獨峒二中繼去年考取全縣藝術特長生之最再創輝煌,有7位同學考取縣中藝術特長班(每年招美、音、體等公費特長生30),走全縣18所國中的前列。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中心國小每名學生都得到了一份特殊的教材——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贊助編印,由該校教師編寫、收集了本校學生作品的農民畫校本教材。這份教材是對該校20年來開展農民畫教學這一做法的充分肯定。
據柳州日報報導,農民畫,簡單地說就是由農家子弟或農民所描繪的有關農村自然風貌、農民生活生產的圖畫。農民畫的題材、表現手法可不拘一格,但作品不能缺少鄉土氣息。1986年,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楊丹到獨峒鄉中心國小任教後,就開始引導侗家孩子畫山畫水畫鼓樓,侗族兒童的美術教育由此而起步。當時沒有筆墨和紙張,楊丹和學生就以樹枝為筆、地面當畫紙,用侗族婦女染布的藍靛作藍色,用鍋灰作黑色,用破碗作調色板……條件極其艱苦,但絲毫沒有影響師生們的創作熱情和求知慾望。
從在課堂上繪畫到進寨繪畫、到田間地頭繪畫,他們畫侗寨的田園風光,畫侗寨的鼓樓、風雨橋、百家宴、送新娘……這一畫就是20年,由此畫出了名氣。1988年,他們首次參加長白山少兒美術畫展便獲得大獎。從此,出自侗寨孩子手中的作品,先後在區內外和美國、挪威、日本等國家和台灣地區展出,學校也先後被自治區教育廳、國家教育部命名為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但目前落後的物質條件仍制約著獨峒鄉中心國小農民畫的發展。該校校長繆成國說,現在學校從學前班開始就滲透農民畫教育,希望今後能有一個像樣的畫室,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以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獨峒鄉-旅遊資源

大塘坳水庫獨峒鄉旅遊十分豐富,開發潛力很大。全鄉具有侗族特色的風雨橋26座,鼓樓50,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有著“侗族立交橋”美譽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岜團風雨橋。該橋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是全縣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風雨橋。位於在省交界海拔1000米高處的大塘坳水庫,素有“人造天湖”之稱,可與長白山的“天池”媲美。
廣西、貴州、湖南交界海拔1336米的“侗族聖山”三省坡南麓的廣西柳州三江縣獨峒鄉,4、5萬人口,15個村,依山傍水,居住木質吊腳樓,侗族婦女依然穿著侗裝,頭戴銀簪;村村寨寨有鼓樓、風雨橋、戲台等侗族標誌性建築,房子、樓橋整潔、高大,鼓樓、風雨橋群之密集,技術之精湛,是任何侗族地區都無法比擬———舉個例子,現在聞名中外的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最先的木匠師傅還是該鄉平流村的!
獨峒鄉出大學生是有名的。全縣解放以來僅有2個理科清華大學生分別是該鄉乾沖村(現在美國讀博)、牙寨村的。

獨峒鄉
獨峒人幾乎人人會唱、愛唱侗歌。
獨峒處在百里苗江河最源頭,山清水秀,侗族風情濃郁,民風淳樸。這裡有離三省坡最近、全國最大的“乾沖千戶侗寨”(1200戶6000人口)自然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岜團橋”(人畜分道、木質立交);海拔1000米的“人工天湖”大塘坳水庫;大塘坳途中的梯田之上的“天梯上宮闕”林略侗寨;高定侗寨(柳州市首屆“十大美麗鄉村”);3天一趕的西南最大牛交易市場——獨峒牛圩;“侗族建築之鄉”之稱的平流、華練、首昌、八協“四寨”;公路對面的山環水繞的坐龍侗寨(紅七軍駐紮過)……所有的村寨都差不多一樣規模漂亮!
獨峒鄉有公路直達湖南通道縣、貴州黎平縣。即將動工的夏蓉高速公路(貴陽——桂林——廣州高速)將在獨峒鄉八協村公路橋附近修建立交橋、設立出路口!

集體唱歌隨著縣城——獨峒四級水泥公路的竣工,獨峒——乾沖千戶侗寨——湖南境的四級水泥公路正在鋪設,到“雞鳴三省、腹地侗鄉”的獨峒沿河各村旅遊觀光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且不說獨峒擁有全國侗族地區規模最為龐大的侗族建築群落,就是到獨峒旅遊的客人深有體會:獨峒民眾主動向客人打招呼、熱情指路、配合拍攝,婦孺不會伸手向遊客要糖要錢,不會有人纏著遊客推銷工藝品!一切顯得自然、親切,讓您有一種“到家”的感覺!————多次帶團到獨峒鄉各村寨旅行的張家界資深旅行家“綠豆”給獨峒下這個定義:“獨峒鄉,是侗鄉最後一塊旅遊文化淨土!”他還說,如果以乾沖千戶侗寨、岜團橋、高定、林略為主體,整體包裝、推介出去,那么,獨峒鄉完全可以把程陽橋景區邊緣化!”
芭團橋芭團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坐落在三江縣獨洞鄉巴團寨旁的孟江河上,橋長50米,橋台間距為30.4米,二台一墩,兩孔三亭,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獨特之處在於人走的長廊邊另設畜行道小橋,成為雙層木橋,兩層高差為1.5米。人畜分道,能使人行道上清潔安全,也利於延長橋樑的使用時間。
巴團橋很注重利用地形地物,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向南通道;而東岸向東、向北各有一條鄉道。工匠們就在東岸橋頭置兩個出入口,並設橋閣使兩個出入口相通;而西岸南出入口則順應道路方向與橋軸構成80度轉角,前置橋門牌坊。這座橋的另一個特點是由兩位侗族梓匠各從一頭建去,風格雖各有不同,整體卻如渾然天成,且非常堅實牢固。儘管近百年來人畜行走以及多次遇到山洪衝擊,始終安然無恙。
芭團橋的人行道與典型的侗族風雨橋無異,畜行道則掛於橋側。這座橋集亭、閣、廊為一體,造型莊重典雅、結構獨特,亭閣的瓦檐層迭、檐角高翹,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珍品。在木橋立體功能分工方面屬國內外首創,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國民間橋樑建築的典範。據了解,世界上橋樑的立體功能分工出現在鋼鐵運用於橋樑建築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羅馬尼亞克拉依沃娃公路鐵路兩用橋,就是世界上較早出現的立體功能分工的橋樑。然而,同時代侗族的能工巧匠卻不用一根鐵釘,完全用木頭建成了這座長五十米的人畜分道的橋樑。

獨峒鄉-民風名俗

鬥牛節獨峒鄉民間活動豐富多彩,春節蘆笙睬堂、中秋鬥牛節、農曆九月十五坡會節等場面熱烈,蔚為壯觀,2002年被自治區文化廳授予侗族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稱號。侗族建築、民族服飾和民間風情極具特色,是集獨特的侗族人文景觀與雄奇秀美的自然風光完美結合的少數民族之鄉。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準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
如果兩頭“牛王”久斗不分勝負,人們就用大繩拴住兩頭牛的角,像拔河一樣往後拉,解脫它們的搏鬥,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輸了,他們的彩旗就會被子對方的姑娘們全部奪去。他們需要通過贖旗禮和對歌的方式才能贖回。得勝的“牛王”被披上紅布,以示鬥牛活動能培養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地圖信息

地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