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是一所省屬重點院校,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融民族藝術、現代藝術為一體,突出民族特色、吸納東南亞各國民族藝術精華,藉助學校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審美學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形成了教學、研究、創作三位一體的獨特辦學模式。藝術學院共開設藝術設計、音樂表演、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五個專業,另設立美術學、音樂學、舞蹈學等專業的專、本科成人教育。目前在校生本科生600多人,他們分別來自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 隸屬:廣西民族大學
  • 成立時間:2002年
  • 前身:廣西民族學院藝術系
學院簡介,師資隊伍,學術成就,教學條件,專業優勢,未來發展,

學院簡介

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於2002年,前身為廣西民族學院藝術系,2003年7月改建為廣西民族學院藝術學院。現有藝術設計、美術學、音樂表演、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和廣播電視編導等6個本科專業。其中,播音與主持藝術是廣西高校同類專業中最早開辦的本科專業。學院下設音樂系、美術與設計系、舞蹈系、廣播影視系和藝術實驗中心。學院現有在校生共1 300多人,生源來自全國19個省、自治區,學生整體文化素養及生源結構不斷提高和合理。
現依託文學院和民社學院分別招收廣播電視語言藝術和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方向)碩士研究生。2010年,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獲得了“2010-2015自治區財政專項資助建設的碩士學位授權點”,藝術碩士被列入“自治區2010-2015規劃建設的專業學位授權點”;2011年,播音主持專業被列入“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學院為廣西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播音主持理論研究基地”;為廣西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高考聯考點。
近年來,學院在全國、全省重要藝術比賽中屢獲大獎,並多次出國訪問演出。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已成為高考考生爭相報考的熱門藝術院校之一。

師資隊伍

藝術學院現有教職工60人,其中專任教師46人,具有高級職稱18人,中級職稱2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人,在讀博士2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15人,在讀碩士8人。同時,聘請區內外藝術界專家20多人為客座教授、外聘教師。

學術成就

根據藝術專業的特殊性,學院提出了“科研與創作並舉”的發展思路。學院現有民族音樂創作研究所、民族音樂表演研究所、民族美術創作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並開展了相關工作。學院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學科建設與科研管理檔案,建立建全學院科研機制,積極加大資助力度鼓勵科研工作開展,加強學術交流活動,逐步營造出良好的科研和學術氛圍,使老師們的科研意識明顯加強,科研成效明顯提高。2002學院成立至今,獲得立項的各級各類課題共有87項,其中省部級10項,廳級2項,校級56項,院級18項;發表論文163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29篇;出版著作11部,教材6部;發表藝術作品369幅、首(包括美術、音樂、書法等作品);學院教師曾獲得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中國音樂電視獎、全國廉政歌曲金獎、廣西“五個一工程獎”、廣西音樂金鐘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
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民委、廣西教育科學、學校重點科研、青年科研資金、教育科研等課題共38項,參與13部教材的編寫,2007年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本院教師論文集《藝術美學研究論文集》。一大批藝術作品獲得國家及省部級大獎。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多家媒體對該院的教學與創作情況進行了報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較好的反響。

教學條件

目前,學院擁有適應專業發展的現代化教室、隔音式琴房、舞蹈練功房、標準播音錄音室、專業錄音棚、電視演播廳、藝術設計電腦實驗室、電子音樂實驗室和專業攝影棚等教學實驗室。
學院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組織學生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廣西電視台、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文藝演出活動。2009年受邀代表中國赴泰國參加“中泰友誼演唱會”演出,代表廣西參加國慶60周年彩車表演和民族大聯歡演出。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藝術大賽,屢獲佳績,如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尊重智慧財產權,遠離盜版”大學生公益短片單元一等獎,2007年中國唱片華語音樂大賽“銅獎”等。學院還十分注重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已與多家電視台、廣播電台和文藝團體、設計公司簽訂實習基地和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協定,給學生走向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提供機會與平台。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一直處於學校領先地位。

專業優勢

該院是廣西最早開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教育的學院,在廣西主持播音教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是廣西高校中唯一具備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碩士生導師的教學單位,是廣西“播音與主持理論研究基地”。為了推動學科發展,該院聘請了在語言及主持播音領域享有極高聲譽的陸錫初先生和李元授先生為專職教授,以期逐步實現該學科的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規範化、系統化。

未來發展

面對中國東協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及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規模興起的優勢,利用廣西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學院正以飽滿的熱情銳意進取,積極探索,一方面,注重學生文化理論水平的提升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套用和藝術成果的社會化、產業化進程,同時積極努力拓展與國際國內的交流合作,培養了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優秀複合型藝術人才。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成人函授學歷教育和藝術素質培訓,建立學士——碩士的人才培養體系;依託學校作為多科性大學及其地緣優勢,充分吸收少數民族以及東協各國藝術精華,努力培養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吃苦耐勞精神,適用型、複合型的一專多能的高級藝術人才;堅持以質量為根本,切實保障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質量、師資隊伍質量、科學研究質量和管理服務質量,努力提升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堅持藝術學科的“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努力將學院打造成為廣西少數民族藝術教學、科研、創作及人才培養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