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警備總司令部

廣東警備司令部始自陳濟棠從1929年到1936年主政廣東時。其舊址位於今越華路118號。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今越華路118號正式成立,國民政府於1926年11月遷往武漢後,這裡便作為廣東省政府所在地;警備區成立後,亦同時作為廣東警備區的司令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警備司令部
  • 別名:陳濟棠警備司令部
  • 成立時間:1929年
歷史沿革,街坊回憶,沿革,陳濟棠主粵期間:,越華路:,歷任警備司令,外部連結,

歷史沿革

歷史建築,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踏勘現場
廣州少見的民國園林式小區
見證重要歷史人物與兩種建築風格過渡
越華路116號大院雖然毗鄰北京路商圈,但卻有鬧市中少有的安靜。從越華路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的大門進去,就進入一個以灰色調為主的居民區,往前行約100米後左轉,一座鮮紅色亭子卻突然出現在眼前。
這是一座四方亭,綠色琉璃瓦頂,底下四根鮮紅的柱子支撐。四方亭北側連線著一條約10米長、2米寬的長廊,並在長廊盡頭往西延伸出另一段長廊。湯國華教授邊看邊讚賞:“這是比較有特色的‘曲廊風雨亭’,由兩段長廊互成直角組成。這個小區是一個典型的民國園林式小區,我在廣州還比較少見到。”
長廊原有綠色琉璃瓦頂,可惜其中一段長廊的瓦頂已不復存在,長廊兩邊建了樓房。另一段被紅磚封閉起來,加建了一間房子,現在裡面還住著人。
亮點:外廊、花階磚、弧形飾面
長廊的北面就是一幢三層樓,116號大院17號,這正是陳濟棠警備司令部舊址中僅餘的一棟建築。
此樓正面朝外有三段很寬的外廊,湯國華說這是“三開間”帶前廊建築式樣,可以肯定是解放前的設計,因為解放後不會有這么大的外廊,當時經濟比較困難,不會這樣浪費建築材料。一樓的地板磚是紅色八角形花階磚,湯國華說:“這是民國風格的地磚。”進樓處的石階則是水刷石,而樓梯則是義大利批盪,“這樓一看就是以前的老建築。”
上到三樓,地板磚卻是白綠正方形相間的圖案,湯教授告訴記者,這種風格的地磚應該是在建國後才出現的,所以可以判斷這棟樓第三層屬於加建的。
這棟樓的天花板上有兩條平行的飾線,緊貼著天花板的牆檐批盪成弧面,湯國華一眼就看出這種是蘇式風格的設計:“這種弧面,是簡化了的古典主義飾面。我在沙面的蘇聯領事館也曾看到過。”
“這棟樓可以看出從新古典主義建築向現代主義建築的過渡。”
之前開闊的外廊也都被加上防盜網封閉起來,變成一個個陽台,已都是平常人家的居所。若不是根據花階磚與外廊的設計,根本看不出是民國時期的老建築。
而在此樓的周圍,都密密地擠滿了樓房,僅餘一株老樹。湯國華說:“肯定是後來拆了園林加建了這些樓房,可惜……”
還有一棟將軍樓
而在此樓的南面,還有一棟也貼著白綠點馬賽克的四層樓,就是118號之左3號。牆壁上的圓形窗戶分外引人注目。湯國華說:“這是中懸窗,是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常見的。”
走進樓上的房間,湯國華很快就發現房間的廳前有個大大的陽台,房間背後的廚房則也有一個陽台。他說:
新古典主義建築為了防火和衛生,把廚房放到副樓,與主人起居室的主樓分開,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了起居室連線生活陽台,廚房連線服務陽台,兩者用過廳分開,解決了防火和衛生問題,所以廚房和起居室放在同一棟樓,使生活更方便。”
“中懸窗和生活陽台是早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常見的。”
房間的天花板引起了湯國華的注意,天花板與梁身和牆體交接的弧面處理,“這在沙面蘇聯領事館可以看到。看得出這棟樓與前面那棟有關聯,設計手法上很接近。”
那么這樓是什麼年代的建築呢?
在三樓,一位住戶說:“這是1958年建的,住過解放軍將軍。叫將軍樓。前面那棟三層樓才是解放前陳濟棠時期建的。”
這棟樓的地板磚都全部換過了,住戶說:“以前的磚是十字形的。”湯國華馬上判斷道:“那這樓肯定是解放後建的。也可以看出是傳承了前面那棟樓的風格。”

街坊回憶

小時候:每個建築都有綠色琉璃瓦的長廊連線
文革後:幾個單位大興土木拆長廊毀老房
在這個小區,碰到的街坊都知道這裡有陳濟棠時期的建築,他們會自豪地指著118號那棟有中懸窗的樓說:“那還有一棟將軍樓。”住在這兩棟樓里的人都熱切地向文保專家說:“這是古董啊,不要拆啊。”
遺憾的是,解放後,不少單位進駐,開始大興土木,原來的長廊、建築、園林、樹木被毀,僅餘的這兩棟樓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
一位年近80歲的老住戶說;“這個大院裡的建築因為建新樓,就不斷受到大破壞,很多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文革前的前一年,大概是1965年,廣東省機械工業廳的一部分和廣東省煤炭廳,就是以後的重工業廳搬進了這個大院。
你想呀,原來就有廣東省化工廳和輕工廳兩個機關,本來就已經不寬敞了,又是辦公又是居住,就顯得比較擁擠了。當時也沒什麼合理的規劃,他們開始在大院內搶占地盤,你建你的,我建我的,想怎么建,上報一下就建了,沒有認真的布局。”
一位在這裡住了近60年的居民李先生說:“這和當時的經濟狀況不好有關,先要解決基本的辦公和居住問題,還搭建了一些房子。我記得小時候這裡原來有挺不錯的園林,裡面有小樹林,石山,水塘,綠化也不錯。每個建築之間有綠色琉璃瓦的長廊連線,整個院子裡種了許多高大的紅棉樹大葉榕樹,夏天裡很猛的陽光都照不到地面上來,都好涼爽的,空氣也很清新。和大家都知道的沙面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後來很多樹給砍掉了,水塘也被填掉了建樓。”居委會的陳女士說,據說後來為了建樓,那些長廊拆除了不少,挺可惜的。

沿革

陳濟棠主粵期間:

廣州黃金時期
陳濟棠(1890~1954),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屬廣西)人。廣東陸軍速成學堂畢業,曾追隨孫中山,先後參加護法護國運動和討伐陳炯明的戰爭,歷任粵軍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師長、軍長,討逆軍第八路軍總司令,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委會常委等職。1929年,蔣介石任命陳濟棠為廣東編遣區特派員。
從1929年到1936年,陳濟棠主政廣東八年,被稱為老廣州的黃金時代,其在政治改革、經濟成長、教育提升、行政管理、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方面成績斐然。
陳濟棠時代,廣州的城市規劃開始步入制度化、正規化。八年期間,廣州建成的近代城市道路達130餘公里,完成了農林下路黃埔的18公里中山大道工程建設,還建成了橫跨珠江的海珠鐵橋、西堤鐵橋、黃沙西南鐵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石牌校址、中山圖書館愛群大廈等都在此期間建成。同時,廣州東山一帶出現了以華僑投資建設為主體的東山別墅群,此後,廣州文化中便有了“東山少爺,西關小姐”一說。
1930年由當時工務局局長程天固編著的《廣州工務之實施計畫》,從規劃範圍、城市主幹路網、內街內巷改造三個方面奠定了近代廣州城市基本格局。
(資料來源:《商都往事———廣州城市歷史研究筆記》、《廣州簡史》)

越華路:

歷代政府機構辦公地,陳濟棠治粵之所
越華路歷史悠久,不僅擁有不少歷史建築,歷代政府機構也在這一帶設立辦公地點,而且歷史名人時有涉及此地,在廣州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早在唐代就在此設立了嶺南道署,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此後,宋代都督府兩代的布政司都設在越華路附近。越華路與廣中路,廣仁路廣衛路相連,從清代起這一帶就是廣州政署的屬地。
1911年1月,在越華路小東營5號住宅,同盟會廣州起義的總指揮部設在這裡,同盟會領袖之一的黃興在此指揮了廣州起義。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今越華路118號正式成立,國民政府於1926年11月遷往武漢後,這裡便作為廣東省政府所在地。
1929年,陳濟棠受任國民革命軍廣東編遣區特派員,取代李濟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一直到1936年7月。其治所,就在今越華路118號。
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廣州開馬路,是越華路的基本形態。
當年,“市府連於吉祥路,民政廳建於越華路,財政廳建於北京路,最高法院建於倉邊路。”
解放後,中共廣州市委也曾設于越華路,後遷往法政路。廣東省民政廳,省屬下26個廳,局,院和5個委員會辦事機構都設在越華路。越秀區區府也在越華路上。
(資料來源《越華路街志》、《廣州越秀區志》)

歷任警備司令

陳濟棠〔1929年-1936年〕
余漢謀(1936年-1938年)
廣州日占時期(1938年-1945年)

外部連結

本文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