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木魚歌

廣東木魚歌簡稱木魚歌、木魚,也叫摸魚歌,是廣東省的漢族說唱藝術之一,屬於彈詞系統。流行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帶。起源於明末,清代以後興盛。早期木魚歌都是隨編隨唱,後來才記錄曲詞,輾轉傳抄,或刻印傳唱木魚歌流行於晚明,到清代以後極為興盛。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及羅天尺《五山志林》中都記載過當時演唱的盛況。早期的木魚歌都是隨編隨唱,憑記憶演唱,後來才記錄曲詞,輾轉傳抄,或者先編好曲詞,刊印成書傳唱。這種抄本或刻本,叫木魚書,既可作演唱的腳本,也可供閱讀。 2011年5月,廣東省東莞市申報的廣東木魚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木魚歌
  • 別名::木魚歌;木魚;摸魚
  • 發源地::廣東
  • 樂器::琵琶、三弦等
  • 起源::唐
  • 發展興盛地::廣東
  • 流行區域::廣東珠三角
  • 腔調::彈詞
  • 文化價值::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文化歸類::曲藝
簡介概述,淵源演變,藝術特色,演唱形式,主要腔調,格律用韻,主要體制,主要曲目,主要特徵,文化傳承,

簡介概述

演出木魚歌是戲曲彈詞的一種,近似的說唱形式可追溯至唐代變文隨佛教寶卷流入嶺南,與本土民歌結合,漸漸形成了特殊的粵調說唱文學體例,即木魚歌的雛形。木魚歌以琵琶、三弦琴或低音敲擊類樂器伴奏,似說似唱,娓娓道來。屬於曲藝類藝術。
演出演出
木魚書,就是木魚歌的歌本。目前能考證到的最古老的木魚書是明代殘本《花箋記》,出版於1600年,現藏於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這是“新刊全本繡像花箋記”,並非第一版。木魚書作為獨立成熟的說唱文學,其產生年代可推算至晚明,真正盛行則從清代開始。木魚是粵調說唱文學之始,其後的龍舟、南音、粵謳,都是在木魚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起來的。
廣東木魚歌有著四百年悠久歷史,其盛況可從當地的文史學者楊寶霖先生的記載中略見一斑:“歲朝佳節,農閒之時,榕樹下,廳堂中婦人圍坐,請識字者按歌本而唱之。一聽到木魚歌聲,就群起圍而聽之。聽者表情,隨歌書的情節而變化,怒罵者有之,嗟嘆者有之,損涕者有之,歡笑者有之。在莞城,除歲朝佳節外,最盛者首推盂蘭節”。
  
此外,楊寶霖所認為的莞人佳作《花箋記》曾漂洋過海,1827年德國詩人歌德在日記中記述他讀英譯本的感想。如今,木魚歌卻已不再興盛,許多土生土長的莞人甚至從未聽過,中老年人大多數的人也對此一無所知。2005年春有學者在東莞市道滘鎮作了一次實地調查。
1.自然環境:道滘位於東莞西部,面積63平方公里,北距廣州30公里,南距香港90公里,東距東莞市區5公里,廣深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據史載,道滘昔稱“到滘”,又名濟川,始於公元1342年立村,向來被譽為東莞的“水鄉明珠”,河涌交織,綠榕如蓋,石橋長臥,古巷通幽。
2.戲曲活動:道滘人向來愛好曲藝且輩出人才,三十年代有葉棣材五兄弟,吹打樂器一流,自立“五兄堂”,設館授徒,馳名廣州、新加坡。四十年代粵劇名伶何非凡(1920-1980,原名賀年,又名康琪,道滘南城坊人)以《情僧偷到瀟湘館》一劇成名,省港澳共演出367場。文武雙全花旦陳艷儂組成全女子戲班,名曰“美人威”,演出《劉金定斬四門》成名,提高梨園女子的地位,其後又有花旦劉蓮卿、陳錦雲等。
1980年當地文化站組成道滘業餘粵劇團,創作出《彩菊回生記》《情暖老人心》《生死簽》等作品,並在各種比賽中脫穎而出,屢獲殊榮。全鎮已成立了14支曲藝隊,村村都有“私伙局”,經常參加活動的有五百人之多。這些曲藝隊都有各自固定的場地、服裝、道具、樂器以及燈光音響,平時他們各自排練,自娛自樂,而逢年過節,他們就會走鄉串鎮,為各地民眾演出。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各曲藝隊每年的演出高達400多場次。鎮裡每年除了舉辦一系列的粵劇調演活動外,還常邀請省市各級粵劇團過來演出,進一步豐富民眾的生活。
1999年11月道滘鎮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2000年5月,又被授予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調查期間,正值該鎮舉辦粵劇黃金周活動。
2011年5月,廣東省東莞市申報的木魚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淵源演變

最早記於古籍的廣府曲藝人物,應數西漢孝惠帝時南海人張買(後被封南宮侯),他“侍游苑池,鼓棹為越謳,時切諷諫”(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漢代以後歷代古籍皆有零星記載廣府的曲藝。
始於唐代佛教變文、寶卷傳唱與本地民歌的融合演變,形成於明末,是吟誦式曲藝,清代至民國初期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
木魚初為清唱,不用伴奏,腔調樸素簡單,特別受民間婦女喜愛,往往居家傳唱、自娛自樂。後有失明藝人以唱木魚為業,加上樂器伴奏,男的稱“誓師”,女的稱“瞽姬”;腔調有所變化,創出苦喉梅花腔,表達哀傷情感。常有婦女請他們回家演唱,中秋節時特別好生意。
廣東木魚歌詞鈔本由於木魚受民眾喜愛,木魚歌書也大量流行,產生過一批有鮮明嶺南俗文學特色並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其中《花箋記》《二荷花史》在國際文壇上亦有聲名。如《花箋記)於1824年、1836年先後被英國、德國學者譯為英文本、德文本在外國出版。還有《三國》、《好逑傳》、《玉嬌梨》、《平山冷燕》、《金簪記》、《西廂記》、《琵琶記》、《珊瑚扇金鎖鴛鴦記》、《雁翎媒》等,也被稱為木魚書中的“才子書”。其他還有改編演義小說的、取材於社會生活的、反映民主革命的,揭露外國侵略者醜惡面目等題材作品。
廣東木魚歌詞鈔本廣東木魚歌詞鈔本
現今有記載的木魚書目多達500種,四五千卷。早期作品《觀音出世》、《觀音十勸》等可見佛教變文、寶卷的路子,在民間流傳廣泛。清末民初,進步報刊常登宣傳革命的木魚作品,可見其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明末廣東南海詩人鄺露有詩:“琵琶彈木魚,錦瑟傳香蟻。”寫的是廣州城的正月十五,有繁花美酒,木魚聲聲。清代詩人朱彝尊到東莞探望時任東莞知縣的舅舅查培繼,聽過木魚,念念不忘,寫下多首詩詞。“金齒屐一尺,素馨花兩鬟。摸魚歌未闋,涼月出林間。”“雲鬟愁嚲,玉釵休拔。更縴手、檀槽撥。月斜聽到歌聲滑。六么花十八。”
屈大均《廣東新語》也詳盡介紹了木魚歌:“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其歌之長調者,如唐人《連昌宮詞》、《琵琶行》等,至數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蓋太簇調也,名曰‘摸魚歌’。或婦女歲時聚會,則使瞽師唱之,如元人彈詞,曰某記某記者,皆小說也,其事或有或無,大抵孝義貞烈之事為多,竟日始畢,一記可勸可戒,令人感泣前襟。”
木魚書卷帙浩繁,一曲要唱幾日至數月,內容有粵人自撰的傳說,也有外地流入的戲曲彈詞。唱木魚歌成為不少盲眼藝人謀生的手段。木魚歌也是鄉村民眾識字知禮的重要途徑之一。婦女圍坐,邊做針線邊唱木魚,是很愉快的節目。清末民初東莞籍詩人鄧爾疋有詩:“南音體例若彈詞,書熟剛同飯熟時。從古稗官能化俗,家家解誦摸魚兒。”就是描寫婦女邊煮飯邊唱木魚的情景。
清末民初,隨著節奏感更強的龍舟與音韻更優美的南音、粵謳的出現,木魚的熱度漸漸減退。
  演唱者“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木魚因腔調單調、少變化而落後於時代,創作、演唱木魚的人漸少,後來木魚只作為一種曲牌偶爾出現於粵曲演唱之中。
演唱者演唱者
龍舟歌,簡稱龍舟。其來源,一說是民間變木魚歌腔調而創,始於順德龍江;一說源於端午賽龍舟時向龍王唱的頌詞。形成於清乾隆年間,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職業藝人常手持一支上端架著木雕小龍舟的長棍作標識,胸前掛一副小鑼小鼓,敲擊節拍和唱,不用其他樂器伴奏。龍舟曲目有些以木魚書改唱,有些是藝人自編自唱,內容廣泛,也有編成曲本流傳的。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人編寫“社會龍舟”、“政治龍舟”,成為宣傳革命的文藝形式。後隨著粵曲興起,龍舟式微,僅作為粵曲中的曲牌偶爾唱之。但解放前夕仍有知名藝人龍舟棋、龍舟德、龍舟寧、龍舟會等。那時的流散藝人隨街賣唱,賺取微薄收入,境況堪憐。但在廣州、東莞等地區,木魚歌仍較受歡迎,直至“文革”才戛然而止。

藝術特色

演唱形式

廣東木魚歌1)樂器。據介紹,唱木魚歌時多用弦樂伴奏即二胡、古箏、琵琶、三弦等,沒有樂器時也可用竹板,亦有說法稱木魚也可做擊節之用。
廣東木魚歌廣東木魚歌
2)表演。先報上曲目名稱,然後撥動琴弦,隨即飄出清亮悠揚之音。起式只有兩句,正文是每四句組成的一段,每句多是七個字或九個字,故一般是“二二三”或“二二二三”節奏,超過七字部分唱時不占板。
由於唱詞較長,故只能將樂段不斷反覆,直至唱完為止。採用“梅花間竹”韻的唱法即是一句高一句低,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需要伴奏長過門或短過門,然後接著唱下一句,不斷交替使用。
木魚歌原是五音階徵調式,旋律與節奏都較平穩。但它畢竟屬於散板,演唱時因需要也偶有變化,有時因故事內容和人物心理活動轉換尤其在情緒激動時,便可相對自由靈活地跳躍和變節奏。此時便會出現乙反調式,則又構成七聲音階。

主要腔調

木魚的腔調有兩種:一是苦喉,曲調沉鬱,適於表現纏綿悲惻之情,如《玉碎珠沉》等。另一則是正腔,曲調爽朗,適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唱木魚歌無論男女皆用一種腔調,而且都是一個人獨唱全篇,沒有角色之分。

格律用韻

木魚歌的句子在一句中,它的平仄符合七言絕句或律詩的要求,但句與句之間則往往失粘。例如《淚濕青衫》中“隴頭梅放一枝春,萬里相思憶故人。雪冷郵亭車馬少,難逢驛使敘花津。”格律則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木魚歌只能押平韻,但壓韻不似詩歌嚴格,只要音相近即可。長篇歌書的一節,短篇歌書的一篇,一般只用一韻且可以重韻,其間可以換韻但也只是平韻互換,而且是在情節暫告一段落時,轉韻時常以兩個三字句首起。如《玉碎珠沉》:“轉思我有隨身物,當初猶未對他言。呢嚇人亡物在有何用,等我沉歸波底作妝奩。開包匣取衣箱,萬疊蘇杭錦繡裳。玳瑁珊瑚兼瑪瑙,金環釵珥及明璫。”偶爾,也有個別篇章是仄聲與平聲互葉為韻的,此時則用五字句。如《淚濕青衫》中“碧海何時開並蒂,春歸免我盼佳期。虧我錯把洵陽輕薄子,中道思情棄惜分離(平聲)。遠隔人千里(平聲),月痕空把金釵記(仄聲)。愁唱陽關幾曲詞,回憶少年歌舞事(仄聲)。平康艷艷里不勝悲,愁處鎖雙眉(平聲)。”

主要體制

木魚歌它基本上是七言的敘事詩,間雜以三、五、九言,最長的有十二字。用語半文半俗,夾有大量的俚語和方言詞。作品多屬長篇,每篇都分若干回,一般每回有一個獨立的小標題,多是四字。通常是第一回“開書大意”,介紹全書梗概、人物和背景,接著是正文,逐回陳述故事情節,最後一回是尾聲,交代故事終結,一般在最後加上勸誡之語。
從取材方面看,木魚書有改編自前代盛行的歷史小說或戲文,如《狄青比武》取材於《萬花樓》,《長亭餞別》取材於《西廂記》;另有獨自創作的,東莞人的《殺子報》《梅李爭花》《番寶名琴》《花箋記》《二荷花史》等等。演唱方式。木魚已經成為粵劇、粵曲的一種調式。

主要曲目

學者調查所收集到木魚書有26種。其中24種是油印的手抄本,7種是不完整的曲目(以數字標明)。現羅列如下:《金山信》《過埠歌》《金葉菊8-12》《怨夫老》《禪院追鸞》、《店中卻色》《孤兒憶母》《夜送寒衣1-3》《白沙訪友》《雙鳳奇緣》《降仙遊園》(節選自《金絲蝴蝶》)《周氏返嫁》《會妻訴情2》《岳娘諫婿》《英台祭奠》《十送英台》《十朋祭江》《玉碎珠沉》《玉蓮投江》《淚濕青衫》《觀音十勸》《執詩求合1》《山伯回鄉2》《秋江送別2》《漁翁出江2》《三娘汲水上、下》《正宗南音金絲蝴蝶》(香港陳湘記書局發行)。
其中《金絲蝴蝶》是唯一一本正規出版且是機器印刷的。

主要特徵

木魚歌雖屬彈詞系統的曲種,但與蘇州彈詞不同,沒有開篇、詩、詞、套數和說白。以後受粵曲、南音和龍舟歌的影響,始插以說白。演唱時用二胡、古箏、琵琶、三弦伴奏,也可用竹板擊節。曲調分“正腔”和“苦喉”兩種。前者爽朗明快,歡樂喜悅;後者沉鬱悲惻,哀怨纏綿。木魚書有記載可查的約有500部、4000~5000卷之多。內容良莠雜陳。有從佛經故事和寶卷改編的,如《目連救母》、《觀音出世》;有來自小說傳奇之作,如《仁貴征東》、《白蛇雷峰塔》等;也有反映現實社會題材的曲目,如描寫反美華工禁約的《金山客自嘆》、《華工訴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的《國事訴根源》等。傳統曲目以《花箋記》、《二荷花史》最為著稱。

文化傳承

400多年以來,雖然受到全球化經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強烈衝擊,廣東木魚歌卻在國際上擁有眾多的研究者、傳誦者。
由於歷史的變遷,歷史上記敘木魚歌的木魚書最好版本大多流失到國外,國外收藏的數量也遠比國內及東莞多。現東京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英國博物館、巴黎國家圖書館、萊頓大學漢學研究所(荷蘭)、莫斯科國立外交圖書館、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西柏林普魯士文化圖書館、美國等都有收藏。
1827年德國著名詩人歌德(1749—1832)也曾經把“謎”一樣富有傳奇色彩的東莞木魚歌《花箋記》稱作為一部“偉大的詩篇”。因此,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東莞木魚歌引起美國、英國、俄國、日本等眾多國家的學者的研究。
廣東木魚歌蒐集者近幾十年來,東莞博物館、東莞圖書館等有關部門以及東莞的一些熱心人士如楊寶霖、張儉東等,都十分重視東莞木魚歌的收藏和整理工作。特別是莞邑文史學者楊寶霖數十載潛心研究,千方百計把藏於英國博物館、牛津大學、巴黎國家圖書館等現今存世最早的莞音木魚書《花箋記》幾個刻本(複印件)收藏,寫出了《東莞木魚歌初探》、《(花箋記)研究》等專著,為傳承東莞木魚歌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
廣東木魚歌蒐集者廣東木魚歌蒐集者
豐厚的文化積澱,是東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穩固基石。東莞木魚歌在東坑“賣身節”登大雅之堂,開創了東莞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新路子。
可以相信,東莞木魚歌這種植根於東莞大地的珍貴文化遺產,必將大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