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建立在廈門大學多位生物學家先驅幾十年工作的基礎上,以國家重點學科為依託,主攻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熱帶、亞熱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整合研究的部級重點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成立時間:2007年
  • 性質:部級重點實驗室
  • 依託國家重點學科
概況簡介,發展歷史,研究力量,研究平台,漳江口紅樹林定位站,廣東湛江定位研究站,設備儀器,組織機構,室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研究方向,科研進展,科研項目,學術專著,專利成果,獲獎成果,

概況簡介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7年底獲得批准建設、2008年7月通過建設論證,是建立在廈門大學著名生物學家金德祥唐仲璋林鵬等多位先驅幾十年工作的基礎上,以國家重點學科(水生生物學、動物學)為依託,主攻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熱帶、亞熱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整合研究的部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充分發揮廈門大學在紅樹林硅藻寄生動物海洋微生物等方面的優勢,以熱帶亞熱帶濱海濕地生物和環境為研究對象,主攻熱帶、亞熱帶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以及環境修復研究,從平台建設、人才培養到科學研究和技術套用等多個層面,全面提升我國濱海濕地生態學研究和資源保護與套用的總體水平,帶動濱海濕地生態學研究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全面發展,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提高我國在國際濕地生態學研究中的地位,為我國解決亞熱帶、熱帶地區濱海濕地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實習基地揭牌實習基地揭牌

發展歷史

1922年,廈門大學動物學系、植物學系創辦;
1933年,廈門大學動物學系、植物學系合併為生物學系;
20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金德祥、唐仲璋、林鵬等教授對海洋硅藻、寄生動物以及亞熱帶濱海濕地尤其是紅樹林生態系統開展了系統研究;
1984年,廈門大學教育部寄生動物學研究室成立;
1985年,林鵬教授組建廈門大學紅樹林研究課題組;
2002年,廈門大學是濕地生態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廈門市海洋微生物新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福建省高校亞熱帶濕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高校亞熱帶資源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藥物工程實驗室獲批建設;
2006年,研究團隊成為福建省亞熱帶濕地生態學創新群體;
2007年,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教育部批准建設;
2008年,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教育部通過建設論證。

研究力量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33人,含院士1人、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5人,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萬人才1人;研究人員的平均年齡45歲以下。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研究平台

漳江口紅樹林定位站

建立於2008年8月,地點位於福建雲霄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該保護區是以保護紅樹林及其棲息野生動物為主要對象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北回歸線以北保存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定位站位於保護區內潮間帶紅樹林濕地核心區,定位站以探索全球變化背景下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物質通量變化趨勢及其回響機制為目標。主要研究內容為:生態系統與大氣間的H2O和CO2交換及相關微氣候因子變化、紅樹林濕地生態體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機制等。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東湛江定位研究站

由廈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和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於2008年11月共同建立。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紅樹林面積占全國1/3,保存有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生態體系最完整、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紅樹林生態體系統。該保護區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定位站位於高橋核心區。主要研究內容為: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紅樹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回響。

設備儀器

擁有實驗室面積397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價超過3000萬元。有分選型流式細胞儀、多光子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超速離心機、製備型高壓液相色譜儀、透射電子顯微鏡、ICP-TOF-MS質譜儀、Q-TOF質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譜儀、MALDI質譜儀、基因差異顯示系統、流式細胞儀(分析型)、毛細管電泳儀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等重點設備儀器。

組織機構

室務委員會

名譽主任:唐崇惕(院士)
主任:林光輝(教授)
副主任:陳小麟(教授)、 鄭天凌(教授)

學術委員會

主任:李文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唐崇惕(廈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聯輝(福建農林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經(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攻方向:亞熱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及環境修復研究
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方向一:紅樹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過程、全球變化回響規律及其機理
方向二: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方向三:陸海交錯區環境污染、生態毒理及生物修復

科研進展

科研項目

2005年批准《典型水域生源要素循環及浮游植物多樣性對海洋物理環境演變的回響973項目子項目)》等科研項目15個;2006年批准《海洋浮游植物顯微自動識別系統》等科研項目26個;2007年批准《紅樹根際系統中典型有機污染物界面分異與行為特徵研究》等科研項目15個;2008年批准《原始脊索動物Pax基因功能及文昌魚實驗室模式系統建立》等科研項目12個;2009年批准《東南沿海防護林功能維持與演變的基礎研究》等科研項目22個。
學術研討學術研討
野外考察野外考察

學術專著

2004年:《生態學(第二版)》、《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福建藤山蘭科植物與藏酋猴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生命科學導論》、《福建省海洋生物優良種質及生物活性物質》、《海洋生物學,中國現代海洋科學叢書》;
2005年:《動物生物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藻類名詞及名稱(第二版)》、《中國赤潮研究與防治(一)—中國海洋學會赤潮研究與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君子峰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第10輯)》、《中國吸蟲學福建》;
2006年:《海洋高等植物生態學》、《基因克隆研究與套用》;
2007年:《中國紅樹林》、《功能海洋生物分子-發現與套用》;
2009年:《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研究》、《發光細菌與環境毒性檢測》

專利成果

2003年:《運用基因整合平台系統進行藍藻轉基因及表達胸腺素α1的方法》、《藍藻轉基因表達系統及其用於表達胸腺素α1的方法》;
2005年:《多塞瑞龍化合物與製備方法及其套用》、《一種藍藻穿梭質粒表達載體及其用於表達胸腺素α1的方法》;
紅樹植物紅樹植物
2006年:《克隆原核生物耐鹽相關基因方法》、《海洋小單孢菌抗菌活性物質發酵促進劑》、《海洋小單孢菌抗菌類群的分離檢出方法》、《殼囊孢菌素B製法及在製備抗腫瘤和抗真菌藥物中的套用》、《高效微生物制氫與氫能-電能轉化一體化裝置》;
2007年:《塔瑪亞歷山大藻培養液除菌方法》;
2008年:塔瑪亞歷山大藻培養液除菌方法》、《海藻酸鈉—羧甲基纖維素複合骨骼粘合劑及其粘合方法》;
2009年:《骨骼粘合劑及其粘合方法》。

獲獎成果

2002年:《我國西部地區人畜獸共患蠕蟲病病原生物學和流行學的調查研究》獲教育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濕地植被》獲教育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武夷山保護區三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氧化/氣浮工藝制水技術》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3年:《中國紅樹林生態系統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沿海典型增養殖區有害赤潮發生動力學及防治機理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台灣海峽生產過程及其調控機制研究》獲海洋局海洋科技新成果獎二等獎;
2005年:《福建省7個晉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資源調查與研究》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2006年:《台灣海峽微型浮游生物生態研究》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