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陵(明十三陵之一)

康陵(明十三陵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康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公元1521年至1522年建。陵寢建築主要由祾恩門、祾恩殿、欞星門、石供器及寶城、明樓等組成,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占地2.7萬平方米。康陵建制簡樸,與周圍環境景觀和諧統一,規劃設計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築藝術成就。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康陵
  • 地理位置: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
  • 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旺季8:00-5:30(停票時間)、淡季8:30-5:00(停票時間)
  • 門票價格:淡季40元/張、旺季60元/張
  • 著名景點:蓮花山
簡介,建築布局,考古發現,修建與保護,墓主生平,合葬皇后諡號爭論,

簡介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寢。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萬平方米。它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
明康陵明康陵
明末,康陵曾遭到燒毀,在清朝乾隆年間,曾被整修。但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後,康陵的陵園建築損毀已十分嚴重,急需搶修。
康陵背後的蓮花山,又叫金嶺,景色十分秀麗。陽光下,草木蒼翠,奇峰林立。康陵雖地處僻遠,但由於景色絕佳,在加上古磚銘文,使其更富有歷史的沉澱。

建築布局

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陵寢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
神道上建五空橋、三空橋各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一座,亭內豎碑,無字。前面有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單歇山頂,面闊三間。院內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間。神帛爐兩座。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兩柱牌樓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放石質香爐一,燭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後為圓形寶城,在寶城入口處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樓。
明樓,作為康陵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方院之後、寶城入口處,下為方形城台,屬重檐歇山式建築。樓內立有聖號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歷經四百多年風雨侵蝕和曾有的人為破壞,康陵及其明樓損毀嚴重。明樓兩層樓體都出現坍塌,大木糟朽,瓦件殘破,斗拱、柱、椽、檁都已破損。
明樓寶城內從排水溝里側開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狀。冢前及稍前兩側分別砌有高不及胸的冢牆,牆前正對寶城瓮道處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宮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如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神宮監朝房果園、榛廠、神馬房等。

考古發現

諸多文物展品中,陶器製品不僅數量多,而且很有特色,康陵出土的陶製香蕉、鳳梨、茨菇、木瓜、馬蹄、桃、柿系列儘管有上千年歷史,卻依然色澤自然、栩栩如生。這些水果屬於模型明器蔬果祭品,也是迄今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壽象生陶瓷製品。
此外,康陵出土的貓頭鷹形三足陶盒造型相當別致,盒的兩側、尾部做成貓頭鷹的翅膀、尾巴,短短小小,四周還布滿細小而精緻的花紋。牛蓋小陶罐則十分有趣,牛身幾乎覆蓋了蓋子,顯得十分碩大。該組陶罐共有5個,牛首一律向右。

修建與保護

明康陵於1521年始建,9月玄宮建成,將武宗梓宮葬入。1522年6月,地面建築完工,康陵建制一如泰陵
康陵的明樓毀於李自成的起義軍。解放前,曾有一夥土匪企圖挖洞盜寶,但是被砸死在了洞內,使康陵的珍寶幸免於難。
2007年4月15日,作為市重點工程,明十三陵康陵搶修工程啟動。修繕由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負責設計,明十三陵建築工程中心負責施工,概算總投資3800萬元。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專門聘請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國家級規劃建築專家鄭孝燮,國家級建築大師張開濟,著名古建專家杜仙洲作為康陵搶修工程顧問。
截至目前,除明樓搶修完工外,康陵修繕還完成了登城馬道及方城牆體的剔補;方城垛口牆、宇牆的砌築,地面鋪墁補配,方城壓面石的歸安、補配,馬道磚礓礤製作鋪墁,石礓礤補配歸安。
2008年以前,北京還將陸續對明十三陵的其餘5座殘破陵寢進行修復。

墓主生平

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五年三月八日立為皇太子。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德。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逝於豹房。謚“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宏文思孝毅皇帝”,享年31歲。九月二十二日葬康陵。
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
武宗朱厚照是明代最昏庸荒淫的皇帝。在位期間,朝政腐敗:大臣諫勸,他不採納;寵信佞幸,專事遊樂;建立皇莊,收羅庫藏;濫用財富,建立豹房;宦官擅權,廠衛橫行;生民塗炭為歷史所罕見。
皇后夏氏,武宗原配,慶陽伯夏儒之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冊立為皇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合葬康陵,謚“孝靜莊惠安肅溫誠順天偕聖毅皇后”。

合葬皇后諡號爭論

武宗孝靜皇后夏氏,上元人(今天的南京上元) 。正德元年冊立為皇后。武宗駕崩以後,嘉靖元年上尊稱曰莊肅皇后。嘉靖十四年正月駕崩,跟明武宗合葬在康陵,並且祔廟。明史當中,就寥寥數筆把這位大明朝的皇后一筆帶過,一個沒有子嗣,得不到皇帝寵愛的女人,就這樣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焦點在她去世以後,禮部的大臣跟嘉靖皇帝討論安葬的禮儀。皇帝說,按照常理,兄弟嫂媳病逝,並不用穿重孝,何況現在武宗皇帝的母親和我的母親都還健在,我穿青色的衣服就行了,一般的臣民按照皇后去世的標準服喪就行。禮部尚書夏言這時候進言說,如果皇上按照兄弟嫂媳病逝的禮儀,那么穿素服的群臣又怎么敢面見皇帝呢?那么就請暫停服喪期間的早朝參拜吧。皇帝允許了。然後為夏皇后討論謚號,大學士張孚敬說,逝世的皇后,乃是當今皇帝的嫂子,跟經歷數朝的母輩的皇太后不一樣,應該用兩字或者四個字的諡號,用來區別皇太后。官員李時這時說,還是應該用八個字,畢竟是皇后的級別。左都御史王廷相、吏部侍郎霍韜等都說,不管輩分如何,怎么也是大明朝的皇后,不應該跟一般的皇后有任何的區別。
武宗孝靜皇后武宗孝靜皇后
大家討論非常激烈,後來終於形成統一意見,最後的報告給皇帝說,古人的諡法簡單,就是為了描述逝者生前的行為,所以我們還是應該適用今天的習俗,夏皇后應該採用大明朝元配皇后的諡法,二個字,四個字,一直到八個字都不符合禮制。皇帝還是不願意,讓大臣再商量,大家沒有辦法,就採取大學士張孚敬的建議,皇帝說,還是用六個字追謚吧,這樣比較合乎陰數,這樣,皇帝就給皇后上謚孝靜莊惠安肅毅皇后。嘉靖十五年,皇帝又覺得大學士張孚敬的建議還是不好,於是下詔書說,孝靜皇后原來的諡號並不齊備,配不上武宗皇帝,於是改諡號孝靜莊惠安肅溫誠順天偕聖毅皇后。跟明王朝歷代元配皇后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