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齊奧·馬拉巴特

庫爾齊奧·馬拉巴特

庫爾齊奧·馬拉巴特,Curzio Malaparte(1898-1957)義大利記者、作家和外交家。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納區的普拉托市,本名為科特·埃里克·祖克特(Kurt Erich Suckert)。母親是義大利倫巴第人,來自米蘭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德國人,因經濟原因移居義大利。其紀實小說《完蛋》(1944)和《皮》(1949)獲得國際聲譽,小說以他在俄國前線作戰地記者以及在那不勒斯作盟軍聯絡官的經歷為基礎,通過一連串的故事,敘述戰爭的恐怖及給那不勒斯人民帶來的苦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爾齊奧·馬拉巴特
  • 外文名:Curzio Malaparte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日期:1898年6月9日
  • 逝世日期:1957年7月19日
  • 職業:記者,作家,外交家
  • 代表作品:《完蛋》,《皮》
人物生平,背景,立場反覆,放逐歲月,戰地記者,投身左派,個人作品,《完蛋》,《皮》,

人物生平

背景

1898年6月9日,他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的普拉托市,本名為科特·埃里克·祖克特(Kurt Erich Suckert)。母親是義大利倫巴第人,來自米蘭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德國人,因經濟原因移居義大利。幼年時,他被寄養在乳母家,母親每周去探視一次。他在社會下層勞動者家庭里度過了緊張的童年。直到入學年齡,他才返回父母家,少年時代,他常因為自己的德國姓氏感到羞愧,曾經多次離家出走。畢業於羅馬大學(La Sapienza Universityof Rome)。1918年,他開始了他的記者生涯並加入法國軍隊作戰。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中,他因遭受德國芥子毒氣襲擊負傷,後又重返前線,獲得法國頒發的戰爭十字勳章。1919年,他找到一份為“巴黎和會”充當新聞官的工作。1920年,他被派駐到華沙的義大利使館,擔任文化專員。據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考證,他是義大利歷史上最年輕的外交官。

立場反覆

加入法西斯黨然後反對它
歸國後,他撰寫了一系列譴責義大利當時體制腐敗的文章。1922年9月,他加入國家法西斯黨。一個月後,參加了由墨索里尼發動的著名的“向羅馬進軍”的行動,推翻了當時的自由黨政府。1925年,他改名為:馬拉巴特(Malaparte)。這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雙關語,其中含有“波拿巴”(拿破崙的姓氏)和“糟糕的地方”兩層意思。同時,也有“憤怒”的意思。他一生中對雙關語有著特殊的癖好。不管怎樣,他的這個名字是義大利的。
戰後,他在義大利創辦了幾份雜誌,曾經出任米蘭《新聞報》的主編。他的思想是靈活多變的,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由於其觀點與正統思想格格不入,開始引起墨索里尼的不滿。在這期間,他發表了諷刺元首的小說,以及研究列寧思想的作品《好人列寧》。1931年,他在巴黎用法文出版了《政變術》(The Technique of Coup d'Etat
,書中闡述了墨索里尼、托洛斯基和希特勒等政治人物奪取政權的手段。它被視為歐洲第一本反對希特勒和法西斯的著作,也是一部典型的“馬拉巴特式”的著作。他在書中的精彩分析,是對墨索里尼的公然挑戰。不出所料,這本書出版不久,即在義大利和德國被查禁。同時,他被法西斯黨開除黨籍,並被判流放五年。
早在1933年7月,《政變術》的中文版(舊譯名為:《變亂與革命技術》)就在上海問世。這是馬拉巴特的作品第一次被翻譯成中文。而它最早的中國讀者之一是蔣介石。實際上,蔣介石對法西斯思潮從它一誕生就十分關注。在中國動盪的政治背景下,這本書旋即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1934年5月,他仔細閱讀了此書,並在其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閱讀此書獲得的啟發與感受:“看《變亂與革命技術》莫索利義章完,甚嘆莫氏深謀遠慮,策略步驟之良,組織之強也”(蔣介石日記,1934年5月25日)。
其實在1929年,蔣介石就讀到了國內出版的墨索里尼傳記。他在對法西斯主義統治效能的肯定之餘,也對“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產生的問題加以批判,因為這與孫中山所倡導的三民主義背道而馳。後來,隨著日本侵華勢力的日益迫近,他意識到必須與法西斯主義劃清界限。

放逐歲月

孤島別墅里享受另類自由
庫爾齊奧·馬拉巴特
1933年,馬拉巴特從蘇格蘭返回義大利後,隨即遭到逮捕。罪名是他對墨索里尼的接班人、空軍元帥伊塔洛·巴爾博進行誹謗,在海外從事反對法西斯的活動。在羅馬的“天后監獄”里,他被囚禁了兩個月。
後來,在他的摯友、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的斡旋下,對他的處罰有所減輕,他先被放逐到利帕里島,又轉至伊斯基亞島。最後,被軟禁在馬爾米堡海濱的一幢別墅里,並配有一輛專車和司機。義大利作家莫拉維亞評論道,“拘禁是一個玩笑……馬拉巴特可以穿著游泳衣,手裡牽著他的灰狗,與他的朋友和女人在海灘上散步。”
馬拉巴特相貌英俊,舉止優雅,喜歡決鬥。他口若懸河,行為誇張,是一個喜歡錶現自我的人。他的寫作受到其對普魯斯特崇拜的局限。他性情豪爽,與當時許多作家保持密切的交往。由於他一度信仰法西斯主義和未來主義,在他的寫作中,洋溢著機器崇拜的高貴的詩意暴力。他總是處於矛盾之中,這也被他稱為詩意的另一種形式。他訪問過蘇聯,在關於列寧的著作中,他表達了對蘇在線上械化的崇拜。他也去過德國,他把希特勒稱為女人,令其被納粹黨衛軍視為眼中釘。
流放期間,孤獨成為他的繆斯。他被允許從事文學活動,他在被譽為“人間天堂”的義大利卡普里島東部海岬上,修建了一座奇特的私人別墅。一座帶窗戶的兼具現代與古典風格的建築,只能從海上或者通過一條狹長的岩石小徑才能抵達。他拒絕了著名建築師阿達爾貝托·利貝拉的設計方案,在當地一位泥瓦匠的協助下,自己獨立設計建造了這座被他稱之為“像我一樣的房子”,可以說是現代建築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組合。馬拉巴特的這個別墅,在人類居住建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關於這座別墅,馬拉巴特曾經寫道:
“我在海邊孤獨的峭壁上建造的一座憂鬱和簡陋的房子,一座幽靈般的房子,它是監獄的隱秘象徵。也許我永遠不想真的——即使身在其中也不想——從監獄中逃走。人活著,並不是要活在自由當中,而是要自由地活在一座監獄裡。”
1956年11月,馬拉巴特參觀北京附近的長城。

戰地記者

傳奇記錄反法西斯浪潮
二戰爆發時,馬拉巴特作為義大利《晚郵報》戰地記者,隨軍前往東線和北線戰場,派駐在烏克蘭和芬蘭附近。或許有人刻意要讓他遠離祖國,置身於危險的前線。但馬拉巴特最終卻死裡逃生,撰寫了一系列戰地報導,揭露戰爭的殘酷,並對戰爭本身提出質疑。同時,他也利用這一身份,將自己的戰時經歷和見聞,寫成了一部長達五百頁的巨著《完蛋》。為了躲避蓋世太保的檢查,這部書稿幾經輾轉,最終於1944年在義大利問世。出版後,很快便成為國際暢銷書。他在書的開頭解釋說,書名有毀滅,瓦解,破碎的意思。而這本書所要表達的主旨是:“法西斯注定會完蛋”。
當讀者讀罷這部充斥著血腥、屠殺的作品時,也許會感到疑惑。因為它看起來,既像一部真實的報告文學,又像一部觀點犀利的編年史,更像一部奇幻歷史小說。實際上這些成分它都具有,而作者本人從未承認其作品有小說般的想像力,以及報告文學中的虛構成分。究竟哪些是新聞報導,哪些是奇幻歷史呢?這在書中是很難區分的。那么,馬拉巴特在《完蛋》中所描述的是否都是個人的親身經歷呢?長期以來,圍繞這一點存在很大的爭議。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說過,小說誕生於歷史的缺憾。這本書是由馬拉巴特的第一人稱敘述的。這是一位義大利軍隊的軍官、隨軍記者,他可以自由出入義大利的盟友德國軍隊的前線。同一時期,馬拉巴特所發表的系列戰地報導,後來收入《伏爾加河源於歐洲》當中,這被稱作“我”的敘述者,強化了圍繞事件發展過程的力場(force field),因為這些事件總是帶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傳奇色彩,令讀者感到驚訝。人們更願意相信書中那些奇異的、美麗的和恐怖的東西,確實是馬拉巴特親身經歷的,就像詩人但丁在地獄的遊歷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馬拉巴特在另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中,時間是盟軍解放羅馬的前夕,在他與一位法國軍官的對話中,已經顯露出關於其內容真實性的疑問。在《完蛋》的作者序言《手稿的故事》中,馬拉巴特宣稱,他於1943年9月完成這部手稿。而在另一本小說《皮》的法文版序言中,他又說《完蛋》是在1943年盟軍登入後不久出版的。眾所周知,盟軍於1943年9月在西西里島登入,而這本書實際出版時間是1944年。據我們推測,他將時間刻意提前的動機,是為了能實現他所期待獲得的,甚至是帶有挑釁性的,洶湧澎湃的反法西斯浪潮中的聲望,而不是附驥於他人的成功。
1943年7月,在獲悉墨索里尼倒台之後,馬拉巴特立即返回義大利。

投身左派

臨終前的訪華之旅
庫爾齊奧·馬拉巴特
戰後,他的政治傾向轉向了共產主義。當時在義大利,這是充滿激情的政治立場。但對於具有法西斯黨員背景的馬拉巴特來說,在戰後的文學和政治氛圍中,這一舉動引起廣泛的質疑。1947年,他曾移居法國,在巴黎發表了兩部戲劇:《在普魯斯特家那邊》和《資本論》,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不久,他又離開巴黎,拍攝了電影《被禁止的基督》,由他本人自編自導,並親自為電影配樂,影片反映了戰後的懲罰與和解。1951年,該片在首屆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柏林市特別獎。
1956年10月,馬拉巴特應邀對蘇聯和中國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訪問,並且成為韓戰之後,西方第一位採訪毛澤東的記者。他先後遊歷了中國的幾座城市。在北京,他出席了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的活動。訪問重慶期間,他突然病倒,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之後轉入北京協和醫院治療。經過中國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才勉強啟程回國。在登上中國政府為其安排的專機之前,他身體極度虛弱,用剛學會的中文艱難地吐出幾個字:“我愛中國人!”送行的人都流下了眼淚。
在義大利一批左翼激進知識分子的反對下,這其中包括作家莫拉維亞和卡爾維諾,馬拉巴特從北京發回採訪毛澤東的報導,遭到意共機關刊物《新道路》拒絕發表。據說在馬拉巴特臨終前,他終於得到由意共頒發的黨證,但他死後遺體上擺放著十字架,最終他選擇了皈依天主教。1957年7月19日,馬拉巴特病逝於羅馬一家醫院。
馬拉巴特臨終前,曾留下一份遺囑,希望將他在卡普里島的別墅贈給中國作家協會,以表達他在訪華期間與中國人民結下的深厚情誼。但當時中意兩國尚未建交,該遺囑最終未能履行。時至今日,在普拉托市某檔案館裡仍保存著這份遺囑,但它早已過期失效。

個人作品

《完蛋》

小說《完蛋》的背景,設定於二次大戰的東線戰場。當時,馬拉巴特作為義大利戰地記者,跟隨納粹軍隊進攻蘇聯。1941-1942年間,他被派駐烏克蘭時,在一個小村莊裡秘密地寫出此書,當時,德國黨衛軍就駐紮在隔壁。馬拉巴特為義大利《晚郵報》撰寫了一系列戰地報導,發表後引起轟動,由於文章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宣揚納粹必敗,蓋世太保立即驅逐了他。當時,他將小說的手稿縫進自己的外套,書稿幾經輾轉,最終於1944年出版。小說因為內容揭露了納粹的殘酷和駭人聽聞的暴行,出版後引起爭議,被列為禁書。

《皮》

《皮》以二戰時期盟軍在義大利西西里登入,解放義大利為背景,記述了作者在拿波里的所見所聞,生動刻畫了戰爭背景下的義大利人民、美軍軍官、歐洲上流社會人士等,凸顯了人性的多面性,展現了戰後歐洲人民的精神狀態,後被拍攝成電影。本書深刻探討了戰爭與人性的主題,作者以亦真亦幻的文筆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人為了生存和皮囊會墮落,為了尊嚴和信仰也會救贖,這也是本書起名“皮”的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