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銜接。處於幼稚園與國小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徵,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銜接問題,對於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幼小銜接
  • 外文名:Linking
  • 目的:讓孩子適應國小的生活習慣
  • 年齡:4-6歲
概念,問題,教育問題,如何選班,

概念

字面意義來理解就是幼稚園與國小教育銜接,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對幼兒日後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其核心是這年齡段幼兒的怎樣有效的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順利實現幼小銜接。

問題

幼小銜接問題是長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關注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難題。孩子入學後產生厭學情緒、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問題,多是由於幼小銜接不當所致。在中國,很大一部分是4個老人,加上父母兩人帶一個孩子,這就導致了一代小皇帝的誕生。大家總是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但不知道孩子最應該擁有的不是溺愛,遷就;而是正確的引導。
有兩方面的問題導致幼小銜接難以得到解決。
1、幼稚園為了迎合家長只重視知識上的片面銜接,不注重幼兒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銜接。
2、家長與幼稚園之間的配合沒有溝通好。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稚園以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國小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問題

(一) 幼稚園和國小之間缺乏聯繫
幼稚園和國小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機構。它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行為等許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學習生活上
幼稚園以遊戲為主,注重將教學內容滲透到遊戲中,午睡時間較長,沒有許多的規章制度制約著他們,而國小卻是以學習為主,孩子大多通過例題來學習知識,知識的遷移能力需要很強,一進校門就有許多的規章制度,如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範等,時間一長,孩子對新校園的新鮮感就減少了。
不能像幼稚園那樣自由,不能經常畫畫,還要做作業。中午,不能午睡,課間十分鐘自己不會安排。從而開始厭學。
2.在人際關係上
幼稚園教師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們一起遊戲,而小學生和教師的接觸主要是上課,同學間的交往也很少。如:國小的上課時間已增加到40分鐘,課間活動10分鐘,因此,與教師的接觸主要是上課,和同學間的交往也很少。
3.在標準和要求上
在幼稚園孩子只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乖乖的不出什麼大問題就會得到老師的表揚,而到了國小老師和家長較重視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學習不好就會成為挨罵甚至挨打的理由。
(二)幼兒教育國小化,忽視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
1.幼稚園教育活動國小化
許多人都簡單地認為提前學些國小的教材,就可以減輕入學的壓力,就是為入國小做好準備,因而有一些幼稚園將小學生行為規範等搬到幼稚園來,往幼兒頭上套。比如:對老師要絕對服從,不許頂嘴,不許辯解。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許開小差、玩小動作,說話等。精神要集中,回答問題要舉手,課間要安靜的休息。要求幼兒尤其是即將升入國小的大班孩子像小學生一樣以學為主,刻苦學習。講課則一味向幼兒灌輸知識,沒有從幼兒學習的特點入手,缺少幼稚園應有的教具演示、生動的遊戲等。
孩子的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階段該學什麼,怎么學習都是有方式方法的。而不是強加於孩子。這樣會適得其反。
2.家長盲目要求
有些家長認為會讀、寫、算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於是要求幼稚園要教會孩子漢語拼音、20以內的加減法等等,家長當然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於是隨波逐流。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這是不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3——6歲的孩子以形象記憶為主,數學的符號以及漢字對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難理解。造成孩子厭學,不願意去幼稚園,甚至把學習當做任務。人的一生學習的時間占1/4,如果把學習當做是一項任務來完成,那么孩子們將不堪重負。
3.孩子自信心膨脹
剛入學的幼兒年紀小個性強、自理能力較弱、情緒不穩定。而進入國小後,課本上的知識他已經學習過,再學習一次對他來說很簡單,經常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於是,自信心膨脹。等學習新的知識,孩子學習進度緩慢,老師批評,家長訓斥,導致孩子厭學,出現學習壓力、交往壓力,甚至難以適應國小學習生活,出現種種逆反心理。
(三)忽視全面的教育銜接,注重於片面的、局部的銜接
這主要表現:
1.在銜接的時間上
只注重開始於大班末期,截止於國小一年級第一學期,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忽視了整個學期教育階段中各個環節的銜接。 一些幼稚園在幼兒將要入學的前半年才做銜接工作,帶幼兒去參觀國小,請小學生回園介紹等。這些做法是非常必要的,但這些遠遠不夠。部分家長或教師在銜接過程中急於求成,忽視了幼兒的可接受性,致使幼兒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壓力突然加大,難以適應,不但教育效果不好,而且還使幼兒對國小和未來的學習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
2.在銜接的內容上
注重於智育的銜接,尤其是對大班幼兒的知識技能等進行強化訓練,忽視了對幼兒發展同樣至關重要的體育、德育、美育、等方面的銜接,特別是忽視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 。在智育中,重視知識,特別是數學、語文知識的銜接,忽視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同時,由於幼兒教師沒有經過國小教育的專門訓練,對國小教學要求不怎么了解,所教知識和技能有時不夠規範,使幼兒養成不正確的習慣,如書寫漢字的筆順錯誤,致使兒童剛入學就面臨首先糾正錯誤的問題,阻礙了兒童應有的發展。
這種片面的、單一的銜接內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學的適應能力,反而使幼兒很難去適應國小的學習生活。
(四)家長教育理念落後,在親職教育中往往重知識而輕能力的培養
1.孩子知識的培養
有些家長關注的是孩子在幼稚園學會了寫字、拼音,還是算術,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聰明,甚至有的家長竟將國小一年級的課本內容提前教給幼兒掌握。他們認為入學前應該讓幼兒學會讀和寫,學會做數學題,例如:一位幼兒的媽媽每天在空閒的時候都教幼兒背唐詩宋詞、背故事、學寫字,但從來不讓幼兒玩玩具,也不讓幼兒參與勞動實踐。這種只重視知識積累,而忽視孩子興趣開發和能力培養的行為,實屬拔苗助長,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可能導致幼兒在入學後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剛入學時感覺很輕鬆,老師教的都會,於是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現象,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隨著內容的加深,難度的加大,許多孩子就出現了適應困難,出現“厭學”等問題。
2.孩子自理能力的薄弱
我在暑假實習期間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學了,還要一口一口給他餵飯,作業做完了,總是親自幫他訂正錯誤;進出門總是幫著孩子整理書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孩子在幼稚園里,過的是集體生活,整天都和老師在一起,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難。如穿衣服、繫鞋帶、入廁等,會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進入國小後,孩子過的是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像繫鞋帶、準備學習用品等問題,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的動作慢、能力差,必然會影響他的學習。
綜上所述,幼稚園不僅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還要加強自理能力的培養,引導家長正確面對幼小銜接問題。幼小銜接應該是在學習上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時間上與國小過度,在能力上和社會搭橋。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們的一些社會行為是在幼稚園時就養成的。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加上學習能力的過度,孩子才能真正的實現幼小銜接。

如何選班

選擇教學品質高、放心又可靠的幼小銜接班十分重要。建議家長對備選培訓機構的辦學理念、辦學業績、辦學特色、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和口碑等進行綜合對比,然後再從培訓時間的安排與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考慮,並要對擬選學校進行實地考察。
1.辦學資質:考察學校是否具備政府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照,避免誤入沒有辦學資質的非法辦學機構。
2.學校口碑:選擇一所口碑好的學校比什麼都重要!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口碑!”所以報班前一定得對這所學校有個初步的了解、多向周圍的同事、朋友、親戚打聽一下,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3.師資水平:重點考察師資是否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與學校的老師進行交流,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擁有專業的師資力量與科學系統培訓體系的機構,教學水平高,質量有保障。
4.教學環境:教學區的設定是否合理,教室面積、通風以及教學環境硬體設施是否完善、教學服務等都需要認真考量。
5.安全性:安全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頭等大事,也是各位家長們篩選學前班時需要重點考量的一道關卡。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時要注意考察教學場所的安全措施是否齊備。
6.交通:是否便利。
7.費用:最後要考慮的就是最現實的費用問題,依據學前班所在地的不同、教學質量的差異都會有不同的差價,但是費用應該不是第一考慮的因素,因為“價廉”未必就會“物美”,各位家長應該綜合比較,判斷其是否合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