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對稱論

幸福不對稱論

“幸福不對稱論”是由精神病專家喬治·伯恩斯提出的,他認為,即便引起愉快感覺的環境一直存在,這種感覺也很容易消散。然而,消極的情緒卻會伴隨著環境而持續存在。就是說,人類很容易適應快樂,卻永遠不能習慣悲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幸福不對稱論
  • 外文名:Happiness is not the symmetry theory
  • 提出者喬治·伯恩斯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產生背景,原因,啟示,

產生背景

精神病專家喬治·伯恩斯為了探究幸福感和促其生成的生物神經學理論依據而對一些被認為樂天派的人進行研究。伯恩斯認為,只有當人們感到不幸的時候,只有當遇到困難,面對新鮮刺激和以前從未完成的目標的時候,人們才能夠取得進步。

原因

西班牙《趣味》雜誌援引弗里達的話說,情感是不對稱的。積極情緒較之消極情緒強度弱,且持續時間短。快樂、幸福和迷醉的感受會變得乏味、蒼白。不對稱論認為,如果從前曾讓我們沉迷並帶來快樂的事情不斷重複,就會變得乏味,但消極的情緒卻不會如此。 另一些科學家從其他角度來研究人們缺乏幸福感的原因。精神病專家喬治 伯恩斯為了探究幸福感和促其生成的生物神經學理論依據而對一些被認為樂天派的人進行研究。伯恩斯認為,只有當人們感到不幸的時候,只有當遇到困難,面對新鮮刺激和以前從未完成的目標的時候,人們才能夠取得進步。事實上,這個理論在藝術創作上也很經典。

啟示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多專家認為,歷經艱難險阻有助於最終獲得幸福。在困難面前,人的大腦會進入一個蓄勢待發的停滯階段。人們需要經過歷練使人格成形。有時,後退是為了進步。雖然會經歷痛苦,但直面困難的人最終要比逃避的人更加幸福。只有經歷過艱難險阻的人才相信幸福。 幸福只是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還需要通過艱苦的努力來具備其他積極因素,例如助人精神、同情之心和創造能力。在團隊精神文化中,人們從小就明白不經歷風雨就不能見彩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