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漢語詞語)

平和(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和,指性情或言行溫和;藥物作用不劇烈;平靜、安寧;紛擾停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和
  • 外文名:mild
  • 拼音:píng hé
  • 注音:ㄆㄧㄥˊ ㄏㄜˊ
  • 反義詞:偏激
  • 近義詞溫和/平靜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名言,

基本解釋

  1. [peaceable]∶性情溫和。
    安靜、恭順、謙遜、平和的人。
  2. [placid]∶不偏激。
    她想嘗嘗平和生活的滋味。
  3. [dreamy;gentle]∶平正諧和;調和。
    平和的華爾茲樂曲。
    和弦-厚重、平和弦樂聲中跳出一管清脆、歡躍的笛音

引證解釋

  1. 平正諧和;調和。
    《左傳·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以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
    《管子·形勢解》:“明主猶 羿 也,平和其法,審其廢置而堅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舉而多當。”
    耶律楚材《彈相思二絕》之一:“秋思而今不入時,平和節奏苦嫌遲。”
  2. 寧靜;溫和;不偏激。
    《禮記·樂記》:“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陳澔集說:“減敗人心和平之德。”
    司馬光《辭左僕射三札子》:“酌寬猛之政,處大小之事,必平和允愜,曲盡其宜。”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那些維持現狀的先生們,貌似平和,實乃進步的大害。”
    茅盾《子夜》七:“ 吳蓀甫又打斷了 費小鬍子的話,口氣卻平和得多,而且臉上也掠過一絲笑影。”
  3. 康復;痊癒。
    《晉書·華表傳》:“伏惟聖體漸就平和,上下同慶,不覺抃舞。”
    顏真卿《與御史帖》:“竊聞尊候平和, 真卿 瞻仰瞻仰!”
  4. 方言。謂紛擾停止

名言

  • 世間最平和的快樂就是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諧。——三毛
  • 做人做事,唯有眼低手高,才能意氣平和。——三毛
  • 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貧,要有平和的心態;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要為名利所累。——周海中
  •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於也頹廢得快。中國現代作家、政治評論家 ——魯迅
  • 精神暢快,心氣平和。飲食有節,寒暖當心。起居以時,勞逸均勻。——梅蘭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