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絲弦

常德絲弦

常德絲弦是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帶的傳統地方曲種。明末清初,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傳入常德後,經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因在湖南絲弦中最為發達,影響最大,已然具有了獨立曲種的地位。流傳於湖南各地,演唱時用絲弦,還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稱常德絲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德絲弦
  • 遺產類別:民間曲藝
  • 批准時間:二OO六年
  • 申報地區:湖南省常德市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Ⅴ-27
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代表人物,

歷史溯源

常德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歌舞之風頗盛,亦是名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文物之邦"、"人文淵藪"的美譽。地方文化也一直受到文藝巨匠們的影響和培育。屈原、王安石、陸游、袁宏道等人曾在這裡留下不少傳世之作,為常德文化添加了絢麗的色彩,使本地歌舞習俗升到更高的檔次。據《常德府志》記載,自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傳世以來,歷代文人雅士如唐劉禹錫、宋蘇軾等也多次薈萃桃花源,他們的詩文很近似於常德絲弦的唱詞。此後,《桃花源記》被常德絲弦的藝術家們認為是常德絲弦早期的唱詞的雛形。
宋元時期,常德城市的經濟進一步繁榮,各地商賈雲集,隨同而來的江浙樂師、歌女等往返於沅澧之間,他們帶來的時令小曲也在濱湖地區逐漸傳播。元末戰亂,大量外地人湧入常德,使各地的民間藝術廣為交流。王府的娛樂活動,對民間歌舞曲藝的發展無疑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逐步形成了常德絲弦這一獨特的地方曲種。她上承唐代詩文,有說有唱的形式,借鑑諸宮調、元雜劇、崑曲的音樂格局,從本地及外省的民歌小調、時令小曲中吸取營養,兼容並蓄,用通俗易懂的常德方言演唱。
清中葉以後,由於商業的繁榮,常德的文化藝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常德絲弦的演唱活動逐漸由文人雅士的自娛自樂走向市場,加上常德人具有大碗喝擂茶的習慣,於是,常德絲弦在茶社中找到了孕育的胎盤。商賈老闆為了招攬生意,熱鬧門面,紛紛邀請絲弦藝人演唱,以示祝賀。隨著絲弦藝術的日益流行,道光年間,已有以演唱小曲為業的歌妓。絲弦班社在各地紛紛出現,並湧現出一批有建樹的絲弦藝人,他們與文人墨客一起整理編寫絲弦唱本。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賀小昆,經他整改並流傳至今的傳統曲目有《雙下山》、《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十多個。
清末,絲弦的木刻唱本已在常德肖福祥商號問世,常德、澧縣等地形成了作坊刻印唱本的一條街,所刻唱本有《孟江女尋夫》等曲目及一些小調曲牌,這些刻本被稱之為"調子書"或"堂班調"。從此,常德絲弦曲牌在大街小巷流傳開來。
清末民初,西方音樂和京劇的傳入對常德絲弦音樂的發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這時絲弦演唱活動由城市向農村輻射。為適應長時間演出的需要,絲弦藝人把眼光投向戲曲,他們移植劇目,並借鑑戲曲板腔體的創腔手法,形成了常德絲弦"老路",輕鬆地演唱起長篇故事。絲弦名家徐梅清等人又把從四川傳來的曲調加以改造,仿效"老路"另創"川路"新腔,使絲弦音樂的板腔體更為完善,並風行於沅澧。
日本侵略者的隆隆炮聲掩蓋了常德絲弦的雅韻新聲。常德血戰,使常德軍民承受了巨大的犧牲,常德絲弦也遭遇空前的厄運。一時間,絲弦班社紛紛解體,絲弦藝人被迫另謀生計,百無聊賴者只能沿街乞討賣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常德絲弦藝術獲得新生。各地陸續成立了民間藝人演出組,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幫助藝人改善舊思想,蒐集整理傳統曲目,文藝工作者與民間藝人共同改革絲弦,創作新曲目。
文化大革命中,各絲弦演唱團體均受到衝擊,先後解散。此後,不少有士之識或腳踏實地地進行蒐集、整理、研究、或奮筆為文呼籲搶救瀕於危境的常德絲弦。被譽為“常德絲弦第一人”的黃揮從事絲弦工作二十餘年,蒐集了數十萬字的絲弦資料及大量曲譜,七易其稿,終成《常德絲弦音樂彙編》一卷,並列印為冊。2008年出版《常德絲弦》一書,列入“常德市建設文化名城系列叢書”。

藝術特色

常德絲弦音樂結構的完整,演唱方法的獨特,表演形式的靈活自由,伴奏手法的豐富多彩,使之具有了獨特的韻致與感人的魅力,因而歷久不衰,深受人們喜愛。
常德絲弦表演常德絲弦表演
常德絲弦的音樂與語言、旋律與調式調性等音樂諸因素都已自成體系,它的題材與體裁具有典型的說唱音樂的共性特色,更值得注意的、值得學習、值得研究的是:它的音樂結構完整、演唱方法獨特、表演形式的靈活自由、伴奏手法的豐富多彩,是不少曲種所不能比擬的。這些因素,構成了常德絲弦的強烈的個性特色。
音樂結構和演唱方法
常德絲弦音樂具有相對完整的體系,其音樂功能也有獨到之處,它有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既能表現歷史故事,又能說唱民俗民風,而且在創腔與演唱中都以傳情達意為主,特別講究"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腔從字出,音隨韻轉"的潤腔方法,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注重旋律的優美,俏麗和抒情性。
⑴、在傳統的常德絲弦音樂中,有300多首曲調,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故事和傳統民間傳說。它分為曲牌體、板腔體和混合體三種。
曲牌體,又慣稱牌子絲弦,是一種把眾多具有完整、獨立內容的曲牌連線起來而反映一個共同主題的套曲體音樂,是常德絲弦演唱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常德絲弦的常用曲調約一百多個,這些不同內容、不同風格、不同技巧的曲調,通過長期風風雨雨而又曲曲折折的演唱實踐,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特色與風采。這些曲調之中,有些既可與別的曲牌連綴又可單獨進行演唱,有些只適合單獨進行演唱,但絕大多數的曲牌是與其他曲調連綴而發揮出良好的總體功能。由於採用若干個不同旋律、不同結構、不同節奏,甚至不同調性的曲調進行演唱,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從而達到了較完美的藝術效果
板腔體,又慣稱扳子絲弦,是一種不受曲調限制而具備戲曲音樂特點的板腔體音樂,是常德絲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擁有系統完整的唱腔並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即絲弦戲)必不可少的基本音樂。它包括"老路"和"川路"兩種聲腔。據絲弦老藝人介紹,"老路"是由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音樂演變而成;"川路"則與四川一帶的地方戲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老路"大多深沉渾厚,雄壯激盪;"川路"一般明朗寬闊,蒼勁有力。"老路"和"川路"各自包括[一流]、[二流]、[三流]三種基本板式,[一流]與[二流]通常結構規整統一,排列清楚,旋律悠揚婉轉,章法有序,既敘事說唱,又能抒情感懷,有較強的表現力及推動性;而[三流]則是絲絲緊扣的散板形式,其節奏自由靈活,旋律起伏跌宕,善於表現悲憤憂怨,激越波動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還有混合體。據記載,它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出現的新的音樂結構形式,是指在一個曲目中既有曲牌體音樂,又有板腔體音樂,或曲牌與一種板式混用,或"老"、"川"等各路的多種板式和一個或多個曲牌混用。這種結構多用於中、長篇曲目。
在常德絲弦音樂中,無論是短篇、中篇還是長篇,無論是曲牌體、板腔體、混合體,都很講究"起、平、落"的結構原則。其音樂旋律以五度跨躍為特色。
常德絲弦的句式結構多為二句體、四句體和長短句三種。二句體在曲牌體曲調中極為普遍,板腔體都是以上下句為基本結構原則構成的。四句體通常按起承轉合原則構成音樂段落,是曲牌體曲調中較為常見的結構形式。長短句體隨曲牌句式的結構而變化。
常德絲弦調式多變,色彩各異。曲牌體音樂以徵調式、商調式、宮調式、羽調式為多見,角調式較少見。板腔體音樂中的"川路"唱腔多為六聲G商調式。"老路"唱腔多為C商調式。
⑵、常德絲弦採用以常德市老高山街為中心的常德方言演唱,不僅南方人聽得清楚,北方人也能聽懂。它的演唱既符合廣大人民民眾的審美習慣,又別具一格。常德人說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在唱歌,尤其女子,語氣溫柔而婉約,像微風拂面。因此,有人說"常德絲弦的音樂是語言化的音樂,語言卻又是音樂化的語言"。"咿兒喲,呀咿喲"這兩句耳熟能詳的襯詞則仿佛是給常德絲弦貼上了一個標籤,放在哪裡都一目了然。(例三)常德絲弦在強調口語化、說唱化的同時,更注重旋律的俏麗、抒情和音樂性,使行腔柔和、秀麗、婉轉,或歡快、跳躍、詼諧。藝人認為,"咬字千斤重,聽者自動容"。藝人講究"腔從字出,音隨韻轉",使旋律更顯得活潑而端莊。
由於方言及藝人的愛好與興趣和劇情發展的需要等因素,同一曲牌同一曲目,不同的藝人會唱出不同的韻味,產生同曲異工的效果;甚至是同一曲牌同一曲目,由同一藝人演唱,也可能會在以字行腔時採用不同的抑揚頓挫的手法,通過潤腔,求得曲調旋律的變化。桃源藝人李玉成的唱腔如行雲流水,潤腔時而乖巧輕盈,時而含蓄深沉,時而剛健豪壯;常德藝人戴望本自彈自唱,唱腔蒼勁渾厚,深沉有力;津市藝人黃學千的唱腔則顯得質樸淳厚。藝人們不同的演唱特點,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
常德絲弦傳統的演唱方法十分講究自彈自唱,一人多角,要求演員有甜脆,圓潤的嗓音,加之與劇情中人物性格相適應的潤腔手法,通過聲腔變化說唱故事,刻畫各種人物。根據說唱、敘述故事的需要,演員要能隨時進入角色,即"進進出出",時而是說唱者,時而又要扮演劇中的人物。由於常德絲弦的表演形式多樣,在1955年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輯出版的《湖南民間音樂普查報告》一書中,將常德絲弦歸於戲曲類,可見當時常德絲弦已有一部分曲目採用了戲曲的某些表演手法。常德絲弦歷來有不少功力深厚的演唱者,通過他們不斷傳承和發展,使常德絲弦朗朗上口,又易唱,易記,易學,為民眾所喜愛。
演出形式和伴奏方法
常德絲弦《新常德新創業》常德絲弦《新常德新創業》
常德絲弦是一種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兼備、變化多樣的傳統民間說唱表演藝術,既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時調段子,亦可演唱有情節有故事的大型曲目。演唱絲弦段子時,演唱者往往是"一人多角"、"進進出出",僅為一種單純的曲藝形式;而演唱大型曲目時,則是一種戲劇結構(即絲弦戲),尤其與前種形式截然不同的是,演唱者自始自終都要進入角色,曲目有多少劇中人就要有多少人來扮演。另外,絲弦段子還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抒情小段。此種類型一般不注重故事情節,而只集中對一件事或物加以讚美和歌頌,演唱時通常為多段唱詞均配同一首曲調,只是按字行腔,旋律稍有變化。另一種是敘事單段。此種類型主要以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較為細緻的人物描寫來深化主題思想,並根據不同的內容、情緒、風格的需要,將若干不同的曲調珠聯璧合成套曲來演唱,在常德絲弦的演唱中運用比較普遍。
⑴、常德絲弦的傳統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長段絲弦,演唱者一般為6人。演出時很講究坐的位置,藝人有"揚琴對鼓板,高胡對二胡,三弦對琵琶"之說。表演者要能自拉(奏)自唱,一人多角,用聲腔塑造生、旦、淨、醜各類人物、說唱故事。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於演唱者時,則每個人除擔任一個主要角色外,再分別兼任。俗稱"一人一台戲"的絲弦名老藝人李玉成就是最著名的一人。她吹、拉、彈、唱樣樣在行,並且是自己伴奏自己演唱。常德絲弦演唱的地點一般是屋場、廳室及茶館等。
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推移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日益追求及欣賞鑑別水平的不斷提高,常德絲弦的演唱藝術也不斷改革,發展日趨成熟,演唱形式也漸趨多樣化,不僅有單人演唱、雙人演唱、群唱、表演唱等,而且還作為絲弦戲搬上了舞台。自清末開始,就有絲弦藝人進行"掛衣登台"(穿戲裝表演)的嘗試。解放後,這種戲曲化的探索更是加大力度,常德、桃源都排出了一批絲弦戲,有的參加了省、地戲劇匯演並獲獎,有的參加了北京歌劇研究會的演出。同時有了專門的樂隊,不再用演員兼任樂師,伴奏樂器也隨之增多。
⑵、常德絲弦用的主要伴奏是胡琴,這種胡琴的琴筒大於一般的京胡,小於二胡,澧縣地區則用四胡作為主奏樂器。有時以節目的需要,也有用京胡或高胡的。
常德絲弦用的傳統板鼓是一種特殊的小板鼓,其形似倒扣的飯缽,用大竹兜做成。20世紀40年代初期,絲弦加進漢劇和花鼓戲的鑼鼓打擊樂,用在過場音樂中,以渲染氣氛。
在絲弦唱腔的伴奏中,常有托腔、裹腔、襯腔、墊腔和加花等五種基本方法。托腔,即伴奏旋律與唱腔相同,僅在某些地方作變化,用比較固定的節奏型來襯托,以突出唱腔。裹腔,即伴奏旋律基本上與唱腔相同,但在某些地方要求在唱腔旋律的基礎上做加花處理,達到二者水乳交融的程度。襯腔,要求伴奏襯出唱腔的神韻,既豐富多彩,又不喧賓奪主,伴奏與唱腔若即若離。墊腔,在曲調的某些停頓或演唱的氣口處,用伴奏音樂墊上,起承上啟下,連貫唱腔的作用。加花伴奏,是一種常用手法。在托腔過程中,伴奏常用鄰音、經過音等音來修飾、加花,以增強音樂的表現力。
常德絲弦的樂隊伴奏為適應人們審美心理、興趣愛好及欣賞習慣的改變,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在擴大樂隊編制以及中西樂器混合配器的手法上,做了大膽的嘗試。自1957年整理演出常德絲弦傳統曲目《雙下山》後,凡是專業曲藝(文藝)團體上演的曲目,大都是有簡易的伴奏總譜。樂器也由原來的6件,增加了京胡、中胡、大提琴等十餘件。
據資料顯示,1975年,舞台藝術片《民眾文藝開新花》中的常德絲弦曲目《一輪紅日照胸間》,則用了一個小型的中西樂隊,採用混合的管弦樂隊伴奏,由揚琴、京胡、二胡、琵琶、大提琴、長笛、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組成。從此,常德絲弦的伴奏增添了不少色彩,並使其產生了新的藝術效果,為更完整、更直接、更形象地塑造人物性格與深化故事情節而邁出了至關重要而又富有成效的嶄新步伐。
音樂形式
常德絲弦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既演唱抒情小段,又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大段子。它的唱詞典雅、曲調優美、曲目豐富、結構完整、腔系多樣,旋律朗朗上口,是民眾性創編、演唱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曲藝音樂形式。
常德絲弦《待掛的金匾》常德絲弦《待掛的金匾》
常德絲弦擁有100多個傳統曲目,大部分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其中優秀傳統曲目《寶玉哭靈》、《魯智深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罵雞》、《昭君出塞》等歷來為廣大民眾所喜愛。建國後,湧現出《新事多》、《夸貨郎》、《風雪探親人》等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在全國廣為傳唱。20世紀80年代以來,常德絲弦走向復興。如《瓜中情》、《待掛的金匾》、《俏婆婆上大學》等曲目獲國家級“群星獎”金獎,還有《芷蘭雅韻》等曲目赴馬來西亞演出,深受海外友人的喜愛。常德絲弦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實用價值。
常德絲弦獨具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其自成一格的音樂風格和唱腔及表演形式,極具保護價值。但因缺少專業表演團體,加上老一輩絲弦藝人相繼辭世,有100多首曲調已失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故已處於凋蔽、瀕危狀況。
常德絲弦優秀傳統曲目的保護工作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常德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通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已制訂切實可行的搶救、保護措施,並正在組織實施。

傳承意義

常德絲弦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藝術價值較高。但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缺少專業表演團體,加上老一輩絲弦藝人相繼辭世,已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

代表人物

楊建娥
女,1945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導演學會會員,常德市鼎城區戲劇工作室退休幹部。
常德花鼓戲傳承人楊建娥常德花鼓戲傳承人楊建娥
楊建娥出生於梨園世家,七歲學戲隨團登台演出,五十年多來孜孜不倦,邊演邊導共演出了100多個劇目的角色,她是常德花鼓戲的傳承人,但在弘揚絲弦的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導演了150多個常德絲弦節目,其中,16個節目晉京獲大獎,其中常德絲弦《枕頭風》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她傾盡一生精力,全部奉獻給了她熱愛的常德絲弦事業,可以說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主要代表作品:
1997年,楊建娥帶領由她執導的常德絲弦《待掛的金匾》節目組的演員們在南京參加群星獎決賽,演出相當成功,摘取了第七屆群星獎金獎的桂冠。
執導絲弦小戲《特別新娘》時,就著力從音樂設計和舞台布景上革新,增強了節目的時代色彩和演出效果。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全國小戲、小品“群星獎”決賽,榮獲金獎。
導演了第一個自創的常德絲弦電視劇《旋轉的鈔票》,一舉獲得 “飛天獎”。
2005年7月,由她執導的常德絲弦《枕頭風》被評為中國第五屆曲藝節精品節目;11月,代表湖南省參加由中央文明委、文化部、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全國第四屆“四進社區”精品文藝展演,榮獲金獎;2006年9月,榮獲國家第五屆曲藝最高獎--牡丹獎。
2006年11月,由她執導的常德絲弦《未辦完的生日宴》代表湖南省參加由中央文明委、文化部、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五屆“四進社區”精品文藝展演,榮獲金獎。
朱曉玲
常德絲弦傳承人朱曉玲常德絲弦傳承人朱曉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1985年9月——1990年6月就讀於湖南省藝術學校常德花鼓表演班,1990年7月畢業分配到常德市絲弦藝術團工作, 1999年12月擔任市藝術團業務團長至今2004年10月任國家二級演員,1985年考入湖南省藝術學校,師承楊建娥老師。二十多年來,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下,掌握了常德絲弦的演唱風格與表演形式,現繼承的傳統劇目與新編劇目達四十多個。1989年8月,還有幸得到常德絲弦老一輩傳承人戴望本老師的親自指點。1990年畢業分配到常德市絲弦藝術團工作,主要從事絲弦表演,以及常德絲弦的繼承、普及與推廣工作。現有學生熊麗霞、黃志敏、鄧丹葉等8人。每年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創作行業性絲弦節目不少於五個。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常德絲弦的舞台上,塑造了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現任常德市絲弦藝術團副團長兼主演。
技藝特徵
颱風嚴謹、嗓音甜美、表演細膩、唱腔字正腔圓、善於刻畫人物。
個人成就
2004年任國家二級演員,四次獲省部級獎勵,五次獲國家文化部獎勵,其中三次獲金獎。由於表現突出,成績卓越。2001年被湖南省文聯授予2000年度湖南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的光榮稱號。
主要代表作品及作品展覽、演出、收藏、交流、出版和獲獎情況
1989年9月12日:常德絲弦《洞房悄悄話》參加中國首屆計翅生育文藝調演,榮獲“優秀表演獎”。
1991年5月26日:常德絲弦《瓜中情》參加中國首屆曲藝藝術節榮獲“金獎”。
1997年12月:常德絲弦《待掛的金匾》在全國第七屆群星獎評獎中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金獎”。
1999年10月:常德絲弦《待掛的金匾》榮獲湖南省“精神文明獎”。
1999年11月:大型現代絲弦戲《旋轉的鈔票》參加中國第五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榮獲“集體演出一等獎”。
1999年11月:《旋轉的鈔票》參加中國第五屆映山紅民間戲劇節,榮獲“表演二等獎”。
2000年11月:《旋轉的鈔票》榮獲常德市“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一等獎。
2000年12月:《旋轉的鈔票》參加湖南省第三屆新劇目匯演,榮獲省文化廳頒發的“表演獎”。
2003年11月:常德絲弦《關新郎》參加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東華杯)評獎,榮獲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等七家單位聯合頒發的“曲藝銀獎”。
2004年3月:被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評為2000年度湖南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家。
2004年6月:常德絲弦《特別黨委會》在湖南省第四屆“三湘群星獎”小戲、曲藝比賽中榮獲省文化廳頒發的“銀獎”。
2004年,常德絲弦《特別黨委會》獲全國十四屆群星獎銀獎。
2006年,常德絲弦《未辦完的生日宴》獲第五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活動中,獲中國文化部與中央文明辦頒發的金獎。
諶曉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1971年向絲弦老藝人代望本學習,拜他為師,掌握了常德絲弦基本唱法,又排演了不少常德絲弦劇目,經常參加全國、省、市調演。
1973年招入小演員10名,先後對龍賽簾、林紅、黃祖義等3人傳授了常德絲弦基本演唱技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傳承人諶曉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傳承人諶曉輝
從事曲藝演唱,文藝事業已有3 6年,本人長期從事群文輔導工作,抓少兒藝術團工作,才使常德絲弦得以傳承和發展,絲弦演唱工作能維持現狀,利用少兒排少兒絲弦,並創造了少兒絲弦系列節目,利用兒歌創作出不少精品,在全市起到了一定影響,獲得好評。
有優美的嗓音條件,演唱自如,吐字清楚,發音準確,得到同行認可,專家讚賞。基本唱功紮實,演小品、小戲、獨唱、舞蹈均可,豐富自己的藝術之路,爭取做到全面發展。
個人成就
從71年參加工作,至今從事文藝事業已有36年了,經常參加省、市、全國的曲藝大賽,經常獲獎,從事專業演員9年時間,對常德絲弦情有獨鐘,79年宣傳隊解散,分到文化館從事群文輔導,主抓少藝團工作,創作、編導了一大批常德絲弦、兒童絲弦表演唱,在全國、省、市獲大獎,均獲好評。
編導作品
1、兒童絲弦《悄悄話》參加湖南省第一屆少藝團隊調演,榮獲金獎。
2、兒童絲弦《街街走》參加省藝術節目調演,榮獲創作金獎,表演銀獎。
3、兒童絲弦《月亮巴巴》參加全國電視藝術大獎賽,榮獲銀獎。
4、兒童絲弦《童年》、《打水仗》參加全省調演獲銀獎。
5、絲弦歌舞《馬馬嘟嘟騎》榮獲全國大獎賽銀獎,全省藝術節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