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詞語釋義)

布衣(詞語釋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平民穿麻、葛織物。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衣
  • 拼音:bù yī
  • 詞義:布制的衣服
  • 出自:《後漢書·禮儀志下》
  • 近義詞平民
  • 典故: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
引證釋義,典故,製作,布衣將相,布衣精神,

引證釋義

  1. 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穿麻布衣服)[clothes made of cloth]。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
    ◎《後漢書·禮儀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
    ◎《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襲,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鉛華,穿著布素,閉門念佛。”就是這層意思。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蔡澤布衣躡屩,往見范雎。雎踞坐以待之。蔡澤長揖不拜。”
  2. 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
    ◎《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 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皂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五回:“尉繚曰:‘吾細察秦王為人,豐準長目,鶻膺豺聲,中懷虎狼之心,殘刻少恩,用人時輕為人屈,不用亦輕棄人。今天下未一,故不惜屈身於布衣;若得志,天下皆為魚肉矣!’”

典故

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製作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裡的“布”,可不是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製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製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布衣將相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後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等。他們流品很雜,除婁敬外,均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及同項羽的鬥爭中,逐漸壯大起來。西漢建立後,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布衣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布衣將相之局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使其保持某種布衣的樸素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還不那么森嚴,注意選拔人才,也較注意節儉。這種作風,是漢初布衣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保證了漢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是漢初治天下的一條成功經驗。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將相貴族化的產物,它標誌著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布衣精神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識分子堅守的一種信念。他們不畏於勢,不惑於神,不棄尊嚴,孤守懷疑、叛逆、自由而曠達。
布衣精神,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濟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之外,又受墨家的影響,重一諾千金,樂解危濟困。布衣精神還很重視布衣之操、布衣之禮:貧賤生殺不能去其志,抱著濟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趨炎附勢。
諸葛亮是著名的賢明丞相,出山前卻也是一名布衣。《前出師表》中有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僅九字,謙恭樸素之姿畢現。《空城計》唱詞那句“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委婉悠揚,畢竟不如“臣本布衣”簡約而傳神。
詩人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自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自有一種瀟灑從容氣息隱約其間,不亢不卑,傲骨天然,正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風格,稱為“布衣精神”,或也相當。
歷史上不少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布衣情懷。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述處境是:“床頭屋漏無乾處”,“布衾多年冷似鐵”,而他念念不忘的,卻是天下布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李白夜宿於安徽銅陵五松山下一農戶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清冷的月光照在盛菰米的盤中,照在親如家人的老媽媽舉盤的手上,歷歷如畫,詩人與底層布衣們的一片深情,便躍然欲出了。
現代作家亦多有布衣情結。魯迅筆下,從阿Q到閏土,孔乙己到祥林嫂,無不是布衫人物。夏衍寫了那么多戲劇,均抵不過一篇《包身工》。滴滴汗水,字字血淚,昔日工人的苦難,便得以留在了文學史上,將光照千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