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希特演劇理論

布萊希特演劇理論

即史詩戲劇,是在20-30年代與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作鬥爭中逐步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萊希特演劇理論
  • 外文名:無
  • 性質:即史詩戲劇,
  • 形成:是在20-30年代。
基本信息,類型,出發點,

基本信息

布萊希特
布萊希特的史詩戲劇理論是在20-30年代與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作鬥爭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種適合反映20世紀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戲劇,即史詩戲劇。這種戲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編劇法,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透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複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
布萊希特演劇理論

類型

1 一類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為戲劇體裁所界定的標準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戲劇式戲劇或亞里士多德式戲劇;——只容許通過人物行動去反映生活。
2 一類是違反亞里士多德的標準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史詩式戲劇或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將敘述的因素滲入戲劇,使史詩的表現形式——敘述同戲劇的表現形式——行動互相結合,以擴充戲劇的表現手法,加強它的表現力。

出發點

他認為,20世紀是科學時代,人類的活動範圍無限地擴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複雜。戲劇應能更廣泛、深刻地反映今天的社會生活,發揮更大的功能,幫助人們推動社會前進。
“間離方法”是史詩戲劇理論的組成部分,其基本內涵包括認識生活和反映生活兩部分,要求藝術家站在歷史家的立場,用超平常人的眼力去觀察生活,把日常司空見慣的事物表現得不平常,令人感到驚奇,而尋求對事物根源的解釋,從而使戲劇發揮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雙重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