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曲布嫫

巴莫曲布嫫

巴莫曲布嫫彝族,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人,1964年4月出生於涼山州昭覺縣,全名“巴莫阿尕曲布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口頭傳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史詩研究學會秘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

第三批國家“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莫曲布嫫
  • 外文名:Qubumo Bamo
  • 別名:巴莫阿尕曲布嫫;巴莫阿尕;阿尕;
  • 國籍:中國
  • 民族:彝族
  • 出生地:四川省涼山州
  • 出生日期:1964年4月24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 職稱:研究員
  •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 籍貫: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
教育背景,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科研成果,治學領域,研究方向,研究生教學,所獲榮譽,

教育背景

巴莫曲布嫫
1980年7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附中;1984年7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陶立璠教授);1988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獲法學碩士學位(民族學,導師:馬學良教授);2000年9月─2002年1月年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博士研究生(課程導師:格雷戈里·納吉教授);2003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民俗學,導師:鐘敬文教授、劉魁立教授)。

工作經歷

1984年7月至1985年9月在四川省涼山州文聯《涼山文學》編輯部工作,1988年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1990年聘為助理研究員、1998聘為副研究員、2003年聘為研究員,2010年定崗為三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2003年)、博士生導師(2013年)。現為該所口頭傳統研究中心主任(2015-),創新工程“民族文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範式與前沿問題”首席研究員,“中國民族文學網”學術總監(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專業職稱技術委員會(2011-)、學術委員會委員(2005- )、學位委員會委員(2004-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2015- );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理事(2002-2008)、特約研究員(2009-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專業職稱技術委員會委員(2008-2010)、民族文學研究所南方民族文學研究室副主任(2002-2003)、數字網路工作室負責人(2003-2010)、民族文學理論與當代批評研究室主任(2004-2014);“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圖文音影檔案庫”首席研究員(2013), “中國史詩學”首席研究員(2014-2015);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信息化建設項目“口頭傳統專題資料庫”主持人(2013-2016)。

學術兼職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2015-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2010- )、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副會長(2009-2016 ),國際史詩研究學會秘書長(2012- )、國際民俗學者組織(FF)通訊會員(1999- );中央民族大學重點學科特聘教師(2013-2014),中山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2007- ),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客座教授(2012- ),巴莫姊妹彝學小組成員;“中國民俗學網”學術總監(2003- );《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2016- ),《民族藝術》、《民俗研究》、《民間文化論壇》、《節日文化》、《古典研究》(香港)編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專題資料庫建設:口頭傳統元數據標準建設”首席專家(2016-2018),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史詩百部工程”編委會副主編(2014-)、“中國節日誌”編輯部副主編(2012-),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口頭文學遺產資料庫”編輯委員會委員(2013-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少數民族文學分卷》副主編(2009,2016);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史詩卷編委會”副主編(2018-);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成員(200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2008-);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全國知識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2015- ),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委員(1998- ),歐美同學會會員(2002- )。

科研成果

在治學方法上堅持田野研究、民族志寫作與學理思考的互動,力圖在口頭傳統與書寫文化的聯結點上探究人類表達文化之根,書寫民俗生活的“表情”(鐘敬文先生語),追問民間思想的“真型”(楊成志先生語)。已出版個人學術專著《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2000),《神圖與鬼板:涼山彝族祝咒文學與宗教繪畫考察》(2004);譯著《荷馬諸問題》(Homeric Questions, 格雷戈里·納吉著,2008)。在《文學評論》、《民族文學研究》、《民族藝術》、《民俗研究》、《民間文化論壇》、《口頭傳統》(美)、《亞洲族群性》(英)、《日中文化比較研究》(日)、《比較民俗學》(日)、《日本民俗學》、《美國民俗學》等學刊上發表過論文、文章和調查報告;主要代表作和學術觀點見《敘事語境與演述場域》、《“民間敘事傳統格式化”之批評》、《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田野研究的“五個在場”》(學術訪談)、Traditional Nuosu Origin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英文撰寫);參與編撰的著作有《中華文學通史》、《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中國少數民族民俗大辭典》、《彝族文化史》、《彝族風俗志》、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2000年)、《四川大涼山》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少數民族文學分卷)等。
巴莫曲布嫫訪問吉尼曲莫畢摩家支巴莫曲布嫫訪問吉尼曲莫畢摩家支

治學領域

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
專著《鷹靈與詩魂━━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研究》對歷代彝族古籍中的詩學論述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系統鉤沉,對“以詩論詩”的表述形態、文化語境、理論體系、範疇命題、思維方式和批評模式等問題作出了細緻的歸納和探究,較為完整地梳理出彝族古代詩學潛在的理論體系及其學術流變,廓清了彝族古代書面詩歌的發展走向及其詩學理論的基本要義。
口頭傳統研究與民族志書寫
基於涼山彝族口頭論辯與史詩演述的田野作業和追蹤研究,從反思學術史的批評立場,將既往民間文學蒐集、整理、研究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概括為“民間敘事傳統‘格式化’”,同時以“五個在場”為基本學術預設,從田野研究的具體案例中抽象出具有示範意義的研究模型和理論思考,對於深入闡解中國少數民族史詩傳統提供學理性支持,對史詩學、民間文藝學及民俗學的田野研究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有關田野主體性的探討和田野工作模型的提煉,在相關平行學科領域也引起了反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04年以來,深度參與了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3-2004年,作為5人專家組成員參加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定暫行辦法》的起草;2007年以來,多次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屆會、常會和工作會,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提供學術支持和現場諮詢;2008年經文化部推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目前正與中國民俗學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工作團隊一道承擔政府間委員會審查機構任期內的國際項目評審工作(2015-2017,主持人之一)。
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
人文學術與信息化建設
長期主持和參與中國民族文學網和中國民俗學網的學術策劃、信息開發、系統升級改造和更新維護,在網路建設和數位化建檔方面有一定工作實績。先後主持過中國社會科學院網路中心信息化建設重點推廣項目“民族文學研究所子網建設”(2003-200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專題資料庫建設:口頭傳統元數據標準建設”首席專家(2016-2018)等多項重點課題。2015年被聘為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全國知識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民俗學與民間文藝學(民間敘事傳統)
彝族民俗文化與文學傳統(彝族民俗、古代經籍詩學、畢摩儀式文學)
口頭傳統與書寫傳統(南方史詩傳統、彝族口頭論辯和史詩演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其實施)

研究生教學

教學領域:南方少數民族史詩傳統,口頭傳統與田野研究,民俗學理論與方法論
研究生課程:(1)南方族群敘事傳統;(2)口頭傳統研究及其方法論:專業英語導讀;(3)口頭傳統的田野研究與民族志寫作;(4)民俗文化視野下的南方少數民族文學

所獲榮譽

2018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領軍人才”(中組部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萬人計畫”)
2018年,當選“2017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2017年,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
2014年,《荷馬諸問題》(譯著)獲第八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2008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7年,獲文化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唐聖基金“鐘敬文民俗學獎”;
2004年,“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英文論文) 獲第五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998年,《彝族古代經籍詩學範疇與命題的基本模式》(論文)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青年學術成果評獎”一等獎;
1998年,獲“中央國家機關各族婦女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
1997年,《“詩魂說”與“三魂說”》(論文)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論文佳作獎”;
1997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1991年,參加編著的《彝族文化史》獲北京市優秀科學成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