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之治

崇仁之治

崇仁之治,指的是西夏崇宗和西夏仁宗治理下的治世。

西夏崇宗在位期間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布等級制的官階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並且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他愛好漢族文化,在國內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撰《靈芝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另外,李乾順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當時,遼、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順先聯遼侵宋,奪大片土地;又在遼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時斷然拒絕,聯合金朝滅遼、宋,趁機取河西千餘里之地。

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去世,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党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李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羨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於鼎盛,為党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仁之治
政治,經濟,外交,

政治

整頓朝政
李乾順藉助於遼朝的力量,結束了母黨專權的局面,又依靠遼道宗的扶植親政。因此李乾順執政後,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遼朝,對宋朝則採取和解政策。
李乾順親政後,吸取前朝外威專權的歷史教訓,努力削奪母黨勢力。其時梁後親信嵬名阿吳已死,李乾順以統軍仁多保忠心懷異志,解除其兵權。另一方面又採取分封皇族以鞏固帝王權力的措施。貞觀三年(1103年)九月,李乾順封勇武多謀的庶弟察哥為晉王,並讓他掌握兵權。元德二年(1120年)十一月,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12]仁忠、仁禮兄弟二人通曉蕃、漢文字,又擅長詩文,李乾順愛其才,又授仁忠為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封大臣嵬名安惠為梁國正獻王。
  • 注重法制
天盛七年(1155年)九月,李仁孝騎馬去賀蘭山打獵,因為道路不平,跌傷了馬足。李仁孝十分惱火,下令要殺修路的官吏。尚食官阿華正好在旁,他對李仁孝說:“為了一匹馬而殺人,是貴畜賤人,在法律上也沒有明文規定,道義上也不合適,豈能讓國人服你?”他聽後只好作罷。李仁孝制定了,《天盛年改定新律令》。共分二十章,計一千四百六十條,其內容包括刑法、訴訟、民事、婚姻、經濟、行政等。這是西夏一代最完整的法典,被國外學者稱為“中世紀獨一無二的法律文獻”。
天盛十四年(1162年)十月,李仁孝為了使“上無勿知之隱,下無不達之情”,將中書省、樞密院移到內門外,以便隨時查問情況。而且還對勸他不殺修路官的尚食官阿華賞賜大量銀幣,用以鼓勵大臣們直言勸諫。夏乾祐二年(1171年)五月,李仁孝重用剛介直言的斡道沖為中書令,以後又讓他擔任國相。因此,在李仁孝執政時期,群臣敢於直言,敢於對時政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對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 實行科舉
人慶三年(1147年)以後,李仁孝又設科取士,正式接受了中原的科舉制度,進一步把西夏的儒學教育推向一個空前昌盛的時期。翌年三月,建立內學,李仁孝親自選拔名儒主持講授。天盛十三年(1161年)正月,立翰林學士院,以大學者王僉、焦景顏等學士。翰林學士院的設立,表明西夏已經有了儲備高級知識人才的場所。[16]

經濟

  • 反對奢侈
党項貴族地主多世祿之家,經常以奢侈相互攀比。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天盛十五年(1163年)五月,李仁孝下令禁止奢侈,以節約國家財政支出。[17]晉王察哥死後,仁孝把察哥霸占的土地分給百姓耕種。這說明仁孝的禁奢侈令不僅對下層官吏是個約束,連朝廷中的大臣也包括在內。[14]
  • 土地、租稅
除此之外,李仁孝還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及時變革上層建築中與經濟狀況不相適應的部分,以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比如:鞏固封建土地所有制關係,減免地租和賦稅,等等。這都對西夏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外交

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於正德二年(1128年)正月及四年正月,兩次遣使與夏國通好,李乾順都無回應,並於正德六年(1132年)下令停行宋朝所賜曆書。
八月,李乾順聽到金朝集兵雲中,將取川陝的訊息,恐金將進攻西夏,遂遣使至川陝宋朝軍中,表示願與宋朝通好。
就在李仁孝剛出生的第二年,興起於我國東北的金滅掉了遼;第三年,金兵攻破了宋國首都汴京,擄徽、欽二帝北去,北宋政權潰滅,趙構在南京即位,建立了偏安東南的南宋政權。中國大地上這一政治形勢的急劇變化,給予西夏王朝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在此之前,西夏和宋、遼相鼎立,西夏在遼、宋兩邊左右逢源,時而與宋交好,時而依附遼國。而現,宋室南遷,遼朝滅亡,西夏完全處在新興發展起來的金國的包圍之中。國家如何發展,西夏的內政、外交都受到嚴峻的考驗。正是在這樣嚴峻的時刻,李仁孝登上了西夏的政治舞台。[14]
面對這種局勢,李仁孝審勢度時,決定與金通好,承認其宗主國地位。為了和金搞好關係,以求得自身的獨立發展,仁孝每年都要派許多使者去金國朝貢。在李仁孝一代,西夏派往金國的使者約有一百四十多次,差不多每年都有兩次之多。如此頻繁的外交活動,正是為了和金搞好關係,求得和平共處,求得金的諒解和支持,給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較安定的環境。金世宗時,金髮覺在金夏雙邊貿易中,西夏人總是用珠寶換取絲棉,他們認為,這是拿無用的東西換了他們有用的東西。於是立即關閉了保全、蘭州榷場,給夏國的貿易帶來了困難。李仁孝知道後,馬上命使者向全國獻本國方物“百頭帳”,以表示對金的誠心,藉此要求恢復關閉的榷場。經再三交涉,終於取得了金的同意。從這件事中表現出了仁孝靈活的外交策略。縱觀李仁孝一世,雖然乘金侵宋之際,曾派兵到金和宋境掠地,但都是一些小的磨擦,大部分都是和金友好相處,這也給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