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湖戰鬥

在那黑暗的年月里,山湖(汾水)戰役給當地人民帶來了黎明和希望,堅定了工農推翻反動統治、奪取政權的堅強信心,為土地革命和歷史革命戰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基本介紹

  • 名稱:山湖戰鬥
  • 地點:廣東省揭陽玉湖鎮
  • 時間:1927年9月28~30日
  • 主要指揮官:賀龍,葉挺
發生時間,發生地點,事件介紹,戰況,歷史意義,

發生時間

1927年9月28~30日

發生地點

現在廣東省揭陽玉湖鎮

事件介紹

1927年9月中旬,南昌起義部隊經福建省長汀、上杭轉進廣東省,其第11軍第25師進駐大埔縣三河壩,主力繼占潮州(今潮安)、汕頭。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集中9個多師,兵分三路企圖殲滅起義部隊。其東路軍陳濟棠指揮3個師和潮州、梅縣警備部隊共1.5萬餘人,由河源經湯坑(今豐順縣城)進擊揭陽,尋求起義部隊主力決戰。中共前敵委員會和參謀團誤悉東路軍只有千餘人集結湯坑,遂決定以笫20軍第3.師、第11軍第2.4師一部隨革命委員會駐守潮州、汕頭;集中第11軍第24師主力、第20軍第1、第2師共6500餘人,在賀龍、葉挺率領下由揭陽向湯坑推進,迎擊國民黨軍東路軍。28日,起義部隊主力進至揭陽縣山湖(即玉湖)附近地區,同東路軍潮、梅警備部隊遭遇,將其擊潰,占領潭嶺山。接著,向竹竿嶺發起進攻,戰至29日凌晨,將東路軍新編第2師擊潰,並乘勝向湯坑推進。在汾水村和寮望崠地區又同東路軍第11師遭遇,經激戰,奪占寮望崠。繼與第1l師在四嶺排山打成對峙。21時,起義部隊第24師夜襲四嶺排山受挫。至此,經兩晝夜激戰,起義部隊雖殲國民黨軍3000餘人,自己也傷亡2000餘人,無力再戰,遂於30日晨撤出戰鬥。與此同時,駐守潮、汕的起義部隊和革命委員會機關也遭國民黨軍黃紹竑部優勢兵力進攻,損失嚴重,被迫撤出。10月3日;起義部隊主力在流沙(今普寧縣城)同由汕頭撒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向海豐、陸豐地區轉移,途經鐘潭村附近蓮花山時遭東路軍截擊,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部隊領導人分散轉移,餘部1300餘人進入海、陸豐,加入了東江地區的革命鬥爭。在此期間,駐守三河壩的起義部隊第25師,在朱德、陳毅等指揮下給國民黨、軍錢大鈞部重大殺傷後,轉向潮州以東之饒平,與由潮、汕撤出的第20軍第3師餘部會合,並得知起義軍主力已失敗。為了保存力量,該部後沿閩粵贛湘邊轉往湘南。

戰況

經過3天3夜的激烈戰鬥,敵方傷亡5千多人,我方也傷亡2千多人。其中湯南收屍1250具(崇德善堂撥款700銀元作收屍款),收屍隊長羅東秋(可能還健在)在汾水地面收埋了2千多具屍體,浮山地面收埋了1千多具,玉聯、新寮等地面收埋了5百多具屍體。當真是屍首遍野,血流成河的慘劇場面。

歷史意義

解放後,中央軍委多次派人來山湖巡視。1979年12月,中央軍委副主席粟裕還親臨這裡觀察,親筆題寫了"南昌起義軍山湖戰役烈士紀念碑"的碑文,並指示在汾水立碑紀念。
鎮政府於1998年在“汾水戰役”主戰場竹竿山建成汾水戰役烈士紀念碑,配套功勳亭、英烈門、烈士墓等建築物,經廣東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11日批准,列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被揭陽市委市政府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被揭東縣委定為黨員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