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是2015年9月1號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小康》雜誌社。

基本介紹

  • 書名:小康中國故事:我們中國這些年
  • 作者:《小康》雜誌社
  • ISBN:9787568010375
  • 類別:現代史
  • 頁數:240
  • 定價:30.00元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9月1號
  • 裝幀:線裝
  •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文摘,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翔實而客觀的語言,將政治大事和個人小事糅合在一起,披露了新中國成立六十五年來,一些人物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內容述及;太平輪傾覆始末,開國大典前夜歷史人物的爭論,天安門觀禮台的修建,國旗護衛來歷,“92派”集體下海,吳敬璉再訪浙江,韓商在中國等等。

作者簡介

《小康》雜誌於2004年1月1日正式出版發行,隸屬於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社,為中央級政經類新聞期刊,被中宣部列入重點新聞類刊物,也是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指定的入會閱讀刊物。雜誌以提供國內重要政經新聞為主,注重民生問題的深入調查和分析報告,旨在從民生觀察角度解析中國發展的進程。《小康》以“影響一個民族與時代”為己任,服務於中國的和諧與發展。

編輯推薦

1、權威媒體《求是》主編,*有深度的報導,*權威的解密。
2、張典婉、劉永好兄弟、吳敬璉,開國大典、“92派”下海、“後三界”返城……眾多的人物,眾多歷史事
件,一一揭示。
3、面對面採訪《太平輪》作者張典婉,還原太平輪沉覆真相。
4、錢文忠作序推薦。

文摘

太平輪:一艘永遠無法到岸的船
在1949年200萬人潰退到台灣的過程中,最終沉沒的太平輪的悲劇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而那些有關太平輪的離散記憶,勾勒出的卻是一場大遷徙的輪廓,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文/蘇楓
1949年1月27日,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間的太平輪,從上海開出年關前最後一班船。子夜時分,太平輪與運煤船建元輪相撞,沉沒於浙東舟山海域,900多人遇難,僅38人生還——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太平輪沉沒事件,太平輪亦因此被稱為“東方泰坦尼克”。
“泰坦尼克”號由於一則美麗的愛情故事而變得舉世皆知,
而太平輪和它所牽引的生死別離卻漸漸被人們所遺忘,成了一個時代的往事。時隔六十多年,塵封的記憶又被翻新在歷史的追尋之中。
台灣地區資深媒體人張典婉,通過多年探訪倖存者與遇難者家屬,結合大量珍貴史料與照片,寫成《太平輪一九四九》,向我們講述了太平輪的生死別離,再現了父輩集體流亡的辛酸往事。2011年6月25日下午,張典婉女士來到北京。在三聯書店,她與我們一起分享了有關太平輪的故事。
母親的鄉愁
張典婉真正動意寫關於太平輪的書,是在母親去世後。
沉船前一個月,張典婉的母親司馬秀媛攜帶一隻皮箱、兩隻小狗,搭乘太平輪,平安地踏上了台灣的土地。
即便後來嫁給一個客家人,過著並不優渥的生活,這個曾經的上海大戶人家的小姐還是固執地保留著在上海時的生活習慣。
穿旗袍、喝紅茶,和上海中西女校的校友們堅持每年聚會。韶華不再的老太太們穿著旗袍,用吳儂軟語輕唱“夜上海”。在台灣南部鄉下生活時,她會與同樣生活在那裡的一位朋友坐人力三輪車到鎮子上的電影院去看《魂斷藍橋》,偌大的影院中只有她們兩個觀眾,儼然是這裡兩個穿旗袍的女人的專場。兩個女人看到傷心處,便在影院中抱頭痛哭。
“她常常說,如果沒有太平輪,我們的生命是無法延續的。”母親喜歡講太平輪,絲毫不理會張典婉對這個聽過無數次的故事的厭煩。太平輪確實延續了許多台灣“外省人”的生命。著名作家龍應台的母親當年就是坐著太平輪,一路流亡到台灣後,生下龍應台。
2000年母親去世後,張典婉在整理她的遺物時,看到了她當年乘坐太平輪帶到台灣的東西:三根用布袋包住的金條、一張上海身份證、一張地契和一個記滿了上海電話的小本子。
“小本子上面有淮海路,還有她的老家陶湘路一號的電話,可是她一生再也撥不通這些電話。我抱著母親的遺物,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紀念上海,紀念一種失去了的生活。”張典婉決定開始搜尋這艘船,以及隨它一起沉沒的那些家族故事,以記取母親那代人的流亡。“那一刻,所有的感覺都湧上來,我決定要寫家族史,寫客家父親和上海母親的故事,故事裡有一艘太平輪。”
那年那天,沉沒的黃金船
1949年1月27日,農曆小年夜,黃浦江畔萬頭攢動,等著登上太平輪。
他們聽說,台灣四季如春,物產豐隆。於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帶家眷,擠上這艘大船,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
江邊擠滿了人,從岸邊望去,看不見海水。有人身上纏著金條,用力跳,金子太重了,人就撲通落入水裡,沉下去。
因為是年關前最後一班駛往台灣的船,大家都爭相擠上船,希望到台灣與家人團聚。船上不僅有平民百姓,也聚集了眾多政商名流:有身份顯要的將軍、省主席,也有袁世凱的孫子、東南日報社社長、國立音樂學院院長等。
據曾經乘坐太平輪的乘客回憶,國共內戰後期,所有船票不再是票面價,多用黃金直接換船票;特別是舊台幣,每天貶值幾萬元,還不能換一碗麵, 黃金就是最佳的買票工具了。有辦法的人,拿張名片也能上船。據說當年的船票,比上海市政府公定價格還高,多賣出來的位置,就是船員們的外快。
這一班太平輪,登記在冊的旅客只有508名,但實際運送的旅客超過1 000人。
除此之外,船上還裝著各種雜貨、政府機關的報表檔案,以及600噸鋼材、中央銀行的80箱卷宗、藥鋪的中藥、商鋪的賬簿、五金,外加東南日報社的一整套印刷器材和白報紙。許多人都帶了全部家當——金飾珠寶、值錢細軟。
傳言中,這班太平輪還帶了故宮古董,有人聽說,懷素字畫也在船上。
原定上午起航的太平輪,直到午後4時半,才帶著超載的乘客、貨物駛向基隆港。冬日天黑得早,但因為時局緊張,太平輪並未按規定掛信號燈、鳴笛。
為了怕被軍方攔截,太平輪改變航程,抄小路,往前快行。往來的船隻全為趕年關,靜悄悄地在海面上滑行,夜越深,船行得越快,直到見不著江邊的燈火人家;船上的旅客因為快過年了,在船上喧嚷、打牌、吃喝,個個都沉浸在年節的喜悅中。
為了迎合年節氣氛,太平輪管事顧宗寶在上船前還特別採買了許多應景食糧:培根、鹹魚、海參、海蜇皮、干貝、鴨蛋、冬筍、火腿、香菇、木耳、大頭蟹、各類酒和汽水……也有旅客加菜,增添年節的準備。
明天就是除夕了!全船沉浸在歡樂氣氛中,喝酒作樂,大口吃菜、大口喝酒。
當晚23時45分在舟山群島海域附近,熄燈疾駛的太平輪與一艘載著2 700噸煤礦及木材的建元輪相撞,攔腰被撞的建元輪立刻沉沒,船上72 人溺斃,有3人被救至太平輪。相撞後,乘客被告知有驚無險,因而多沒有防備,船員也沒有做好應做的應急措施,沒有立即靠岸,未放救生艇。但沒過多久,太平輪也開始下沉,落水者因當時天寒而凍死或溺斃,超過900人罹難。
倖存者都無法忘記那夢魘般的一夜。會游泳的人抓著板子就在海上漂浮,不會游泳的、力氣小的,沒多久就再也見不著人影了。冷冽的海浪滾動著冰冷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小孩、大人的哭泣、尖叫,悽厲地划過深夜。入冬的海水,越來越冷,許多人熬不住冰冷,逐漸失去體溫而鬆手、沉沒。
不分階級、地域、年齡、性別的人們同舟共濟,互相扶持直至滅頂。倖存者葉倫明回憶:“有一個男人努力尋找是否還有生存者,有人伸出手來,就儘量拉住他們的手,讓大家可以齊心扒著木桶,等待救援。”
澳大利亞軍艦“華爾蒙哥”號,將生還者救上船,讓他們換上海員的乾淨衣服,給他們食物、熱飲,送他們到上海,將個人用品一字排開供每個人認領,“未短一張名片,未短一塊金元”。在生死存亡關頭,也有人性的醜惡。“有人拿著槍枝,迫使別人讓出木板。”“在深黑的夜裡,四周儘是哀號慘叫聲,卻有人劃著名救生船,不管身邊的哭喊求救聲,揚長而去。”65年後,倖存者葉倫明對張典婉說起往事,依然憤怒。
尋找太平輪:流亡者的悲喜人生
流亡,是最悲慘的命運。
在1949年200萬人潰退到台灣的過程中,太平輪的悲劇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在中國沿海的每一個重要的港口,類似太平輪這樣的生死離別在日復一日地上演。
太平輪沉沒時,年僅45歲的天才音樂家、南京國立音樂學院院長吳伯超也在船上,他本來準備為國立音樂學院遷台尋覓新址,並和夫人與獨生女兒團聚過年的。夫人、女兒抱著激動企盼的心情,早早來到碼頭,結果人未接到。夫人的生活徹底改變,皈依佛門,吃素念佛度過餘生。
這些故事,猶如記憶的拼圖,勾勒出一場大遷徙的輪廓,一個大時代的故事——無論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還是命若螻蟻的普通人,都在自願與不自願當中,來到一個陌生島嶼,以1949年為分界點,開始了人生的下半場。
幾十年的時光讓這段往事難有蹤跡可循。直到2004年年底,張典婉參與《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採訪,那段歷史才得以在她眼前真正展開。她不停地尋找倖存者和遇難者的家屬,並且到圖書館、檔案室搜尋當年的資料,但她當時根本找不到一個在那場海難中的倖存者。紀錄片播出後反響強烈,開始有人聯絡她。
葉倫明是張典婉見到的第一個倖存者,他獲救以後到了香港做生意,並因為堅持長跑而小有名氣。2005年,他通過報社聯繫了張典婉。此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聯繫張典婉,越來越多有關太平輪的往事浮出水面。
在尋找太平輪往事的過程中,令張典婉最難過的是,她不得不一次次“向別人的傷口上撒鹽”。有些人提供了線索,再聯絡,卻像斷了線的風箏。有些人勃然大怒,用力甩上大門,或在電話那頭,冷冷地掛上話筒。在無數次的拒絕與誤解後,張典婉終於把這些故事一點點積累起來,寫進了書里。
張典婉一直說,冥冥之中有神相助。尋訪的過程中,每次山窮水盡,最後總會有柳暗花明,她甚至在一家餐館偶遇到當年在太平輪上出生的老人,也曾經在大陸一家檔案館翻到了從1949年之後再沒有人翻過的檔案,而這被遺忘了60多年的檔案中,有當年與太平輪有關的起訴書、證詞和罹難者名冊,以及太平輪全船構造圖。
在她尋訪到的那些故事中,最多的是關於等待與改變。上海小姑娘黃似蘭8歲的時候與母親短暫分離,被提前送到台灣。1949年春節,她歡天喜地地等著渡海過來尋她一起過年的母親,結果等到的卻是母親罹難的訊息。
黃似蘭去台灣之前曾經在上海有著快樂的童年,在一張照片中,她留著時尚的髮型,穿著漂亮的花裙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幸福隨著母親與太平輪一起沉入海底。一場海難,黃似蘭從雲端跌到谷底。人生際遇的改變成了那次海難帶給每一個當事人最大的烙印。
另一位倖存者王兆蘭,一直記得母親跟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抓好妹妹”。家境殷實的王兆蘭跟隨母親與弟弟妹妹一起到台灣與父親團圓,為了能夠早一天見到丈夫,母親買了太平輪的船票。
幾十年後,在通了很多次電話之後,王兆蘭才同意與張典婉見面。當年16歲的少女已經滿頭銀髮,在失去母親、弟弟妹妹後,堅強度過了大半生。王兆蘭講起當年太平輪上發生的事情,仍舊像是一個情感失控的少女,雙手捂住臉,痛哭失聲。
太平心愿,和解共生
2005年,《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攝製完成,在台灣各大電視台輪番播映,引起強烈反響,也引發更多的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大時代中悲歡離合的真實故事。”在張典婉眼中,有關太平輪的記憶,超越了一切族群。每個人的生命及家族故事,因著太平輪,見證了歷史。
太平輪曾在白先勇筆下化為小說《謫仙記》的題材。《謫仙記》中寫到一位上海小姐李彤,因太平輪出事,父母都遇難的情形,小說之後被謝晉導演改編成電影《最後的貴族》。
1949,對台灣人是個敏感的數字,戰火迷亂,兩岸相隔,記憶離散出現在許多來台灣的作家筆下。1949年離別故鄉,到了台灣落地生根60多年, 悲傷哀怨,往往成為他們上一世紀的符碼;最後一班船,成了少年青春的鄉愁。有人一輩子再沒有回到故土,有人再回少年山河夢土,卻再也喚不回花樣年華。
“60多年過去,兩岸開放探親、通商、通婚、直航。兩位在60多年前打得你死我活、打得石破天驚的領導人,都已作古。”
張典婉感慨,1949年劃開了兩岸,也劃破了兩個不同的政權與時空。台灣當局曾說:神州變色,要建設台灣,作為反共抗蘇的基地。在舟山群島大撤退後,甚而提 出了“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目標。大陸則高喊勝利解放,人民當家做主,中國一定要統一。兩岸劍拔弩張了半個世紀。
“淺淺的海峽,深藏著太多的故事,而由於兩岸長時間的隔絕,很多故事都不被更多中國人所知。《太平輪一九四九》就是該有的一次打撈,打撈沉船,打撈記憶,更打撈太多中國人曾經對太平的巨大渴望。”主持人白岩松如是說。
2010年5月25日,浙江舟山市嵊泗縣以南的白節山海域,來自太平輪上的遇難者親人和倖存者首次來這裡共祭太平輪遇難的上千亡靈,白菊花和千紙鶴撒滿了海面。
海祭儀式為默哀。大家向2名太平輪生還者——來自香港的葉倫明和來自台灣的王兆蘭,送了紅色玫瑰花。
海祭的主要發起人之一是張典婉。這是60多年來兩岸民眾首度合祭太平輪遇難者。這次海祭的大陸參與者比台灣的參與者多,39人中約三分之二是現居大陸的遇難者家屬。這讓張典婉十分欣慰。此前,她找到的故事多半在香港和台灣,總感覺太平輪的故事“拼圖少了一半”,但這海祭中,拼圖的另一半也出現了,讓這場災難的圖景逐漸完整起來。
回首60多年前,來不及到達台灣、葬身海底的魂魄,早已隨巨浪舞動向天;洶湧潮水,將陳年往事推向遠方。天,望不見盡頭;海,看不見彼岸。所有的幽怨,在這一刻化為沉默。

目錄

太平輪:一艘永遠無法到岸的船·1
在1949年200萬人潰退到台灣的過程中,最終沉沒的太平輪的悲劇只是其中一個小插曲,而那些有關太平輪的離散記憶,勾勒出的卻是一場大遷徙的輪廓,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一個國家的新生·10
開國大典以一種華麗的姿態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一個新政府如何帶領這個大國走向繁榮昌盛,毛澤東很冷靜地總結道,“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觀禮台三十五年風雲變幻·17
觀禮台上可以容納21 000人,那些曾經登上過觀禮台的人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風風雨雨,看到了這個國家的逐漸富強。
國旗升降的幕後故事·23
翻開60多年升旗的歷史,就像翻開一冊發黃的老照片,光影交錯中,往昔的日子再一次浮現,今朝也更加清晰。
電影中的建國敘事·29
同樣的“建國”題材,在不同年代的電影中有不一樣的敘述角度,而其體現的正是一個民族視野和心胸的拓展。
六十年國家生日的難忘瞬間·35
60多年裡,他們見證了共和國生日的點滴變化,那些讓人難忘的故事背後,是國民的成長和進步。
紅色鏡頭下的五十年代·43
1956年至1959年期間,中國攝影界假照片、假新聞不斷。新聞攝影界在時代的局限與桎梏中,展示的榮耀與羞恥,一直延續,影響至今。
親歷“資本”變遷六十年·50
青年時代,他立志從事文學,卻終身與金融為伴。作為參與者,他見證了中國一系列金融變革的驚心動魄與風雲變幻。
“九二派”:官員下海二十年·59
他們原本生活於廣義的體制內;他們的人生志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在科層體系里謀求更高的職務;他們中的幾位甚至在40歲左右已經官至司局級;他們經綸滿腹、憂國憂民。但是1992年前後,他們選擇離開體制。
不為人知的冀商百年傳奇·69
晉商以“喬家大院”聞名於世,徽商以“紅頂商人”深入人心,同樣書寫過輝煌的冀商卻被掩埋於歷史的角落,冷僻不為人知。
北大考古九十年·76
1922年艱難起步,1952年成立考古專業,1983年成立考古系,北大考古幾乎與中國考古同步,是中國考古學的縮影。
《不列顛百科全書》背後的故事·85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出版過程,同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程的縮影。
“後三屆”那一代·93
歲月將他們推上歷史的舞台,無論在哪一個領域,他們都將承載著過去的光榮與未來的夢想,將這個國家的改革帶入深處。
今日大邱莊·139
整整14年,中國大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而當年那個一夜之間從“巔峰”到“深淵”的大邱莊,今天會有一番怎樣的景象?
吳敬璉的浙江探秘之旅·151
1998年夏天,吳敬璉受朱鎔基之託,對浙江的中小企業做過一次系統考察,行程1000多公里。他的結論改變了中央政府對浙江民營企業的看法。
2004年4月7日至18日,吳敬璉再走浙江,這一次他又得出怎樣的結論?
中國新政要的紅色搖籃·189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一個法國攝影師的中國眼睛·208
馬克·呂布來到了當時因國際形勢而趨於封閉的中國,他帶著西方人接觸異域文化的新鮮感,用陌生的眼睛告訴我們,原來照片可以不用提前擺好姿勢,他讓我們眼前一亮。
中國承包火車第一人的人生之路·214
1998年3月18日凌晨,中國鐵路史上首列私人承包的行包專列從廣州火車站鳴笛開動,開中國鐵路史私人承包火車先河者就是富奎集團的總裁黃武學。
回望30年,在黃武學心中留下的是怎樣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50萬韓商在中國·224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古老神秘的東方文化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各種膚色的外國人,而這其中最多的是韓國人。其中近50萬韓商和韓商家屬成為絕對主力,形成了目前中國最大的外商群體。但是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資的門檻不斷提高,來華的韓商將面臨新的機遇與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