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種複雜的止血功能缺陷的出血性疾病。1926年Erik von Willebrand首次報導本病,認為是血小板功能異常或血管異常所致。現已明確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質或量的異常引起vWD,伴有因子Ⅶ促凝血活性(Ⅷ∶C)降低。臨床上有程度不一的皮膚黏膜出血傾向,血小板黏附性降低,出血時間延長。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1.臨床特點  大多數患兒自幼即有出血傾向,出血嚴重程度與疾病的類型、vWF質或量的異常有關。多以皮膚黏膜尤其是鼻、齒齦出血為主。外傷、手術如拔牙、扁桃體摘除術後有過度出血。女性青春期可有月經過多。3型vWD患兒可有關節、軟組織出血,極少數因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反覆出血患兒易導致缺鐵性貧血。出血傾向隨年齡增長可自行減輕。
2.臨床分型  根據vWF交叉免疫電泳結果,vWD分為量或質的異常,前者為1型,後者為2型。2型又分4種亞型:血漿中大和中等大小多聚體缺乏者為2A型;缺乏大多聚體且與血小板GPI b親和性增加為2B型;vWF與血小板GPI b結合力降低為2M型;與因子Ⅷ結合力降低者為2N型。3型vWD患者血漿及血小板中多聚體通常檢測不出或僅為低濃度水平。vWD各型特徵見表1。

用藥治療

治療目的即糾正出血時間和凝血異常,提高血漿中vWF和因子Ⅷ水平。因出血時間只與大分子多聚體有關,因此vWF的來源及多聚體組成成分非常重要。
1.患兒需加強護理  避免外傷,禁用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等抗血小板藥物,慎用抗凝藥及溶栓類藥物。發熱時可用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
2.局部止血  體表局部出血可壓迫止血或配合冷敷。鼻出血或創傷性出血時,可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或蘸有新鮮血漿的紗布壓迫或填塞出血部位。
3.替代治療  首選冷沉澱物,常用的還有新鮮血液、新鮮血漿及新鮮冰凍血漿。這些血液製品都含有vWF和因子Ⅷ,具有相同的止血效果。冷沉澱物10U/kg或新鮮血漿每天10ml/kg,可同時糾正出血時間及Ⅷ∶C的減少。vWF半衰期36h,輕症出血者通常輸注1次即可控制出血,重症出血者1次/d,維持3~4天,維持劑量減半。手術前、後應輸新鮮血、新鮮血漿或冷沉澱物。手術前2~4h輸血漿10ml/kg可使因子Ⅷ保持在30%以上,以後1次/d,每次5ml/kg,連用10天;或輸冷沉澱物,每天10U/kg,直至傷口癒合。新型因子Ⅷ濃縮製品如Humate-P,因含有高分子量的vWF多聚物,可替代冷沉澱物,劑量20~50U/kg。而不含vWF的因子Ⅷ濃縮劑僅能提高因子Ⅷ的水平,不能糾正出血時間,一般不作為首選製劑,每天15~20U/kg。本療法適用於對DDAVP無反應者、2B型及3型vWD患者。
4.DDAVP(1-脫氨-8-精氨酸加壓素)  DDAVP可增加vWF從內皮細胞釋放入血的量,但不能糾正多聚物結構的異常,只能縮短出血時間,故在拔牙、大手術時須用冷沉澱物。2B型患者忌用,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使出血加重。3型患者因vWF缺乏,使用DDAVP無效。劑量為0.2~0.3μg/kg加入3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5~20min滴完,每8~12小時1次;或鼻腔內滴注0.25ml(1 300μg/ml)2次/d。可配合氨基己酸、氨甲環酸等抗纖溶藥物使用。
不良反應有輕微心率加快,顏面潮紅,DDAVP易導致水瀦留引起低鈉血症和腦水腫,使用時需注意液體出入量平衡。
5.vWF抗體抑制劑  大約10%的3型vWD患者在輸入含vWF的血漿製品後會產生vWF抗體。大劑量的人血丙種球蛋白靜脈輸注有效,因子Ⅷ和vWF活性增加。劑量為1.0/kg,1次/d,連用2天。
6.其他
(1)抗纖溶藥物:氨基己酸、氨甲環酸適用於黏膜出血、內臟出血,也用於月經過多、拔牙等小手術。該類藥物可單純使用或與DDAVP合用。
(2)口服避孕藥:用於治療月經過多。
(3)腎上腺皮質激素:對產生vWF抗體者更為有效。
(4)鐵補:因慢性缺鐵引起缺鐵性貧血者,應給予鐵劑治療。

飲食保健

注意補充體內的營養,蛋白質。

預防護理

同遺傳病防治方法。加強異常染色體、基因攜帶者的檢測,對有患者家族中的孕婦進行產前診斷,以確定其中病人和攜帶者,並對他們進行有關本組疾病的遺傳諮詢,了解遺傳規律。對家族中的孕婦要採用基因分析法進行產前診斷,如確定胎兒為患者,可及時判斷預後和正確給以處理。
預防出血應自幼養成安靜生活習慣,以減少和避免外傷出血,儘可能避免肌內注射,如因患外科疾病需做手術治療,應注意在術前、術中和術後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

病理病因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種因von Willebrand因子(vWF)質或量的異常而導致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普遍認為本病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疾病診斷

本病尚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血小板型vWD(Pseudo-vWD)  因血小板GPIb受體異常與vWF結合力增強,使血漿中vWF減少。有中等程度的血小板計數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因子Ⅷ及vWF∶Ag減少,大多聚體缺乏,RIPA增強。此型與2B型vWD相似,但後者血小板計數正常。
2.獲得性vWD  小兒少見,多繼發於淋巴系統增生性疾病、獲得性單株γ球蛋白及其他免疫失調性疾病,無出血家族史。患者血中產生了中和vWF活性的抗體並有出血傾向,vWF的Ristocetin輔因子活性(vWF∶RcoF)、vWF∶Ag及因子Ⅶ活性降低,出血時間延長。常有原發病的症狀。
3.血友病甲  為X-連鎖隱性遺傳,以肌肉關節出血為主,出血時間正常,凝血時間多延長。因子Ⅷ∶C下降,vWF∶Ag正常。與vWD的鑑別需依靠實驗室檢查。
4.巨血小板綜合徵  因血小板膜GPIb缺乏,血小板減少伴外周血塗片血小板巨大為其特點,vWF∶As正常,出血時間延長。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vWD部分患者可完全正常。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期檢驗結果也可能不同,因此有必要重複檢測。
1.出、凝血檢查  血小板計數及形態正常,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正常或延長,出血時間(Ivy法)延長,阿司匹林耐量試驗陽性。
2.血漿中凝血因子檢查  vWF∶Ag減低或正常,因子Ⅷ降低,部分2型vWD正常。
3.血小板功能檢查  血小板黏附率降低或正常,vWF∶RcoF減低,2N型多正常。
4.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
5.實驗室分型檢查
(1)vWF交叉免疫電泳,除1型外,其他類型可出現異常免疫沉澱圖形。
(2)瑞斯托黴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RIPA)減低,2B型增高。
(3)vWF∶Ag多聚體分析:1型為多聚體分布正常,2A型為大和中等大小多聚體缺乏,2B型為大多聚體缺乏,但存在部分中等大小多聚體,2M和2N型為多聚體分析正常,3型多聚體缺如。
其他輔助檢查:
根據臨床選擇必要的檢查,如B超和X線檢查等。

併發症

可並發貧血;過度出血可並發休克;可並發關節軟組織出血;偶有並發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者。

預後

輕型vWD出血症狀輕,較少發生嚴重出血,預後較好。通過對vWD的準確診斷,對患兒及其家長進行宣傳教育,嚴重出血已比較少見,患兒可以過相對正常的生活。而3型vWD患者出血嚴重,少數發生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

發病機制

vWF是一種多聚體糖蛋白,基因位於12號染色體短臂上,長180kb。它由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合成,儲存在內皮細胞的Weibel-Palade小體和血小板α顆粒中。內皮細胞合成的vWF大部分以持續性方式分泌,vWF分子多為二聚體和小的多聚體,可能是因子Ⅷ的載體。另一種受理化因素(如凝血酶、組胺、纖維蛋白等)調節分泌的vWF主要是大的多聚體,與基質有強的結合能力,在血小板黏附於血管內皮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血漿中因子Ⅶ和vWF以非共價鍵的形式相互結合形成複合物。vWF作為因子Ⅷ的載體,使其結構保持穩定,與vWF結合的因子Ⅷ也易與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加速凝血酶的形成。vWF減少時,因子Ⅷ的降解加快,Ⅷ∶C活性受到影響。在血管壁剪下力較高的小動脈,血小板黏附於損傷的內皮細胞下組織要依賴vWF的存在,vWF起著連線血小板膜表面和內皮下結締組織的作用。vWF水平減低或功能異常時,血小板不能黏附於受損的血管壁,導致出血症狀。
vWD各型發病機制不同:1型是vWF基因發生錯義突變、無義突變,引起vWF蛋白水平下降。2A型是vWF分子上28外顯子發生錯義突變。2B型因vWF分子上與GPIb結合的位點發生錯義突變,vWF大多聚體與之結合增強,在血漿中易被清除。3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患者異常的vWF基因來自於父母雙方,突變方式為無義突變、基因缺失或mRNA表達缺陷。血漿及血小板中很少或幾乎沒有vWF蛋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