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政策

對台政策

對台政策是指我國在處理同台灣地區關係如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邊界關係中,一貫堅持的一個中國的原則,以及在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其他政策措施處理辦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台政策
  • 國家:中國
  • 性質:政策
台灣問題由來,內戰遺留問題,內政協商議題,反對台獨命題,中國對台政策,美國對台政策,俄國對台政策,親台之態,猛醒回頭,重視中國,

台灣問題由來

內戰遺留問題

(一)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純屬中國內政。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的一部分軍政人員戰敗後退到台灣。他們在美國政府支持下,武裝割據台灣。這樣,台灣問題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台灣當局的關係問題,應該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自己來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

內政協商議題

(二)台灣問題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反對外來干涉的問題。美國政府應當嚴格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徹底糾正並停止其利用台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統一的種種錯誤做法。堅決排除任何外來勢力的滲透和企圖分裂的勢力,決不排除完全武力的打擊。

反對台獨命題

(三)台灣問題的本質是分裂與反分裂、"台獨"與反"台獨"的鬥爭,焦點是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的鬥爭。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各種陰謀,堅決反對任何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搞"台灣獨立"的圖謀。

中國對台政策

堅持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各種陰謀,堅決反對任何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搞“台灣獨立”的圖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涵義,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但中國僅僅插手外交及軍事方面的問題,其它由台灣自己決定。
堅持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也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一條,只有通過了這五則,外國才可以和中國外交
中共領導人對台政策講話
胡錦濤就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提出新“六點意見”(2009年5月)——第一,關於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第二,關於兩岸經濟合作;第三,關於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第四,關於涉外事務;第五,關於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第六,關於國共兩黨交流對話。
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 胡錦濤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2008年12月)——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
胡錦濤會見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海基會代表團成員時強調(2008年6月)——協商談判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希望兩會今後在商談中做到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
胡錦濤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舉行會談(2008年5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奠定了國共兩黨交往的政治基礎,也是兩黨向兩岸同胞作出的莊嚴承諾。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應該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我們應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儘快恢復海協會和海基會的交往協商,通過平等協商務實解決兩岸間的有關問題。
胡錦濤: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2008年3月)——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2007年10月)——我們將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胡錦濤對兩岸關係發展提四點建議(2006年4月)——堅持“九二共識”是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歸屬;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有效途徑;開展平等協商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胡錦濤提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2005年3月)
胡錦濤會見連戰 就發展兩岸關係提出4點主張(2005年4月)
胡錦濤: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逃脫不了失敗命運(2006年2月)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的八項主張(199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等單位舉辦的新春茶話會上,發表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提出了八項看法和主張。
溫家寶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2009年4月)——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兩岸同胞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面向未來,捐棄前嫌,密切合作,攜手並進。
賈慶林:貫徹對台工作方針 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2007年9月)——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國政府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繼續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同時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賈慶林就促進兩岸交流提出四點看法(2007年4月)——一是把握時機,大力推動兩岸直航進程;二是務實協商,儘早實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觀光;三是面向青年,擴大和深化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四是深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
中國政府對台大政方針和基本主張——中國政府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全面貫徹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將繼續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美國對台政策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台灣問題發表聲明。 重申美國在有關國際協定中的承諾,並稱台灣已歸還中國,"美國及其他盟國亦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權力",美無意插手台灣問題。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兩天后美國宣布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杜魯門在他的聲明中聲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 的考慮"
1954年,美台簽署《共同防禦條約》,正式確立起美台間的軍事同盟關係。
1951年,美國正式開始向台灣提供經濟援助起,到1965年經濟援助結束止,以各種方式向台灣提供的經濟援助達 14.82億美元,平均每年近1億美元。
1955年,美國要求在聯大討論台灣問題,鼓吹"兩個中國",受到國際社會、中國政府和台當局反對。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美國第一次公開表示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9年初,美國與台灣互設了處理雙方非官方事務的機構
1979年3月美國國會炮製《與台灣關係法》:以立法形式繼續向台做出安全承諾,其後向台灣出售武器成為美台軍事關係的重要內容。
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1991年6月和7月,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先後通過《台灣前途修正案》,使該案成為1992年度美國援外法案的一部分。
1994年4月29日,美國國會通過《1994和1995年對外關係授權法》,首次公開以法律形式將,《與台灣關係法》凌駕於“八一七”公報之上。
1994年9月,美國國務院正式公布了包括允許台灣高層領導人過境、支持台灣加人一些國際組織以及對台軍售等多項具體內容的對台新政策。
美國政府於1995年6月允許李登輝訪美。
1997年中美聯合聲明:美方重申,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
2003年6月1日:胡錦濤與布希在埃維昂舉行了會晤。布希強調了美國支持“一個中國”、不支持“台獨”政策。

俄國對台政策

親台之態

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俄羅斯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員。為了取得西方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俄羅斯在外交上採取了向西方一邊倒的方針。俄國領導人對中國一直存在著較深的疑慮,因為俄方認為“8·19”事件中,中國大使緊急會見亞納耶夫,已清楚地表明了中國領導人對激進民主派的態度,因此在對華關係上俄方採取了消極態度,使雙邊關係在最初幾個月內發展緩慢。台灣當局感到這是提升俄台關係的絕好機會,因此,從1992年初便開始發起了外交出擊和銀彈攻勢。台“外交部次長”章孝嚴兩次出訪俄羅斯,台灣當局向俄羅斯捐贈了十萬噸大米,並決定給予俄羅斯“最惠國”待遇。面對台灣當局的攻勢,俄羅斯國內一部分人給予了積極回應。1992年4月,俄政府首次派遣部長級官員訪台,表示希望以經貿合作作為俄台關係的第一步;①6月俄海軍上將西多羅夫訪台,宣稱“俄軍方願與自由世界各國站在同一陣線發展關係”。②9月3日,莫斯科——台北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在莫斯科成立,委員會主席在接受台灣記者採訪時竟稱台灣為“國家”。③

猛醒回頭

俄台的上述舉動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關注和憂慮,多次向俄方表示希望俄方慎重處理俄台關係,及時遏制了影響中俄友好關係的逆流。1992年9月15日,葉爾欽總統簽署了《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俄羅斯聯邦同台灣關係的命令》,該命令指出,在處理與台灣的關係中,俄羅斯聯邦的出發點是,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不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俄台之間的經濟、文化和其他非官方關係將由公民個人和非政府組織進行,④從而在法律上明確了俄台關係的性質。俄總統令頒布後,俄政府謹慎處理俄台關係,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俄政府中止了同台灣當局的官方接觸,堅持執行不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表示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俄台之間經濟、科技、文化合作交流在民間的基礎上有所發展。1993年俄台貿易額達12.3億美元,兩年後增加到18億美元。⑤對俄台間的非官方關係,中國政府不持異議,也未成為中俄友好關係的障礙。

重視中國

隨著俄羅斯與西方大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俄日益重視發展同中國的關係。為了抗衡美國的“一極”霸權,中國也需要俄羅斯的合作。在這一背景下,1996年4月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俄對台政策無疑成為建立這種夥伴關係的試金石。1996年台海危機中,俄政府重申在台灣問題上“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認為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1998年11月在中俄元首非正式會晤中,葉爾欽總統總結宣布了俄政府的“四不政策”。在隨後發表的聯合新聞公報中又說:俄方不支持任何形式的關於“台灣獨立”的構想;俄方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不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立場,反對接納台灣加入聯合國及其他只能由主權國家加入的國際組織;重申不向台灣出售武器。⑥俄政府的“四不政策”進一步鞏固了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是對台灣當局“務實外交”的重大打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