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文化館

寧海縣文化館

寧海縣文化館的前身為寧海縣民眾教育館。1930年秋,寧海根據浙江省《各縣市十九年度(民國)社會教育實施注意事項》規定,將創辦於1921年的通俗圖書館、通俗講演所合併,設立於海縣民眾教育館,館址在孔廟文昌閣,首任館長由縣教育局長兼,專職工作人員l人,活動僅書報閱覽和通俗講演2項。1942年1月,寧誨縣民教館遷至城中關王廟,規模略有擴大,下設教導、生計、藝術3組,工作人員4人。1948年1月寧海改為二級縣,民教館交由縣立師範學校兼辦,同年9月重新恢復,並於次年1月遷回關王廟,此後活動稀少,僅有其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海縣文化館
  • 前身:寧海縣民眾教育館
  • 具體地點:位於浙東的象山港、三門灣之間
  • 創辦時間:1930年秋

1949年7月寧海解放,原寧梅縣民教館由人民政府接管,次年10月在民教館原址建立了寧海縣人民文化館,配工作人員5人,下設劇改、收音、美術幻燈、圖書閱覽4組。1957年9月,寧海縣與象山縣合併,兩縣文化館合為象山縣文化館,同年隨縣機關遷至寧、象交界的力洋鎮辦公。1961年9月寧海、象山重分為兩縣,寧海縣文化館恢復並遷回關壬廟原址。1966年3月館址改遷縣城城煌廟(即今桃源南路16號),同年"文革"開始,館長靠邊,館務失控,至1970年後漸趨正常。1972年首次建立黨支部。76年5月拆舊館舍,原地新建辦公活動樓6幢共912平方米。設文藝創作、文藝輔導、美術攝影、圖書、文物5個業務組,人員14人。1982年析縣館文物組單獨建制為縣文物管理辦公室,1985年10月縣館圖書組單獨建制為寧海縣圖書館,1986年9月寧海縣文聯成立,調出副館長、創作幹部各1人到文聯主持工作。1991年拆館舍臨街舊房,建造閻風軒文化活動樓共950平方米,連同原辦公樓等共2100平方米,逐步形成較具規模的縣級民眾文化藝術輔導中心、活動中心和文化經營中心。
目前,寧海縣文化館定編為20人,在冊工作人員17人,其中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9人,初級職稱5人。全縣鄉鎮文化站17個,專職文化站幹部24人,其中特級文化站4個,一級文化站4個。
寧海位於浙東的象山港、三門灣之間,建縣已有1700多年歷史,1958年前隸屬台州地區,1958年後劃歸寧波市管轄。
由於地處地質學上稱之為"華夏系一級第二段隆起地帶"的南端,境內多奇山秀水。南溪溫泉是浙江省著名旅遊療養勝地,近年來相繼接待英、美、法、日本、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的代表。連頭山為寧海另一旅遊勝地,此地所出泉水為低礦化極軟水,清澈明淨,含有20多種稀有元素,對風濕一類疾病具有特殊療效。且此處林木翁霸,空氣清新,遊人近可聽鳥語、觀花香,遠可眺 "東海之白帆點點,風景頗為優美。近被寧波市列為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的雁蒼山,人稱"浙東小雁盪"。景區內小西天、歡喜台、仙人洞、響撥崖,還有建於南北朝的吉祥寺等無不奇特。
寧海歷史上名人輩出。宋有史學家、著作家胡三省,明有儒學大師方孝孺,近代有柔石、潘天壽和民族音樂家胡登跳等。
古老的歷史文化,秀美的自然景觀,為孕育寧誨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據載,寧海"自宋以降,元宵播桑柴……結彩張燈,演劇敬神至二十乃止"。明代便有了自己的地方戲——寧海平調,所保留的36部大戲和80餘支曲牌是研究古戲曲的寶貴資料。舞獅是寧海最普及的民間舞蹈,歷史上最多的時候有300多班,分文獅、武獅和文武獅3個品種。1985年後曾10多次在寧波市重大對外活動中作表演。此外還有雕舞、祭孔舞、把 酒舞、"一馬雙鞍"舞以及龍燈、馬燈、船燈等,均多次在省市以上會演獲獎。由於寧海開門見山,舉步即海,山歌、漁歌極為豐富。寧海山歌分對歌、解歌、敘歌3個形式,曲調悠揚、清亮,結構復杏、自由。寧海漁歌有拔殼、起錨、拔篷、拉網、搖槽等16種曲調,粗擴有力。解放後經挖掘整理加工,山歌《黃桅花開》、漁歌《新航程》等分別在浙江省獲獎,發表。
建國後,寧海文化館針對本縣民情風俗特點,把挖掘、整理當地民間藝術和積極開展民間藝術活動作為工作重點。1955年首次舉行"寧海民間文藝會演"。300餘人參加,節目40多個,之後編印出版了《寧海民歌選》。1979年後舉辦了4次千人參加的"元宵民間藝術大會串"。項目有獅舞、龍舞、馬燈、船燈、高饒、抬閣、木偶、帳篷戲等。1983年,組織1000餘人進行全縣民間文藝大普查,蒐集各類民間文藝資料1200餘件;1988年從普查採錄來的約600萬文字資料中,精選了故事246篇、歌謠201首、諺語1700多條共70餘萬宇,在寧波市率先出版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寧海縣卷》受到文化部、國家民委和浙江省文化廳的表彰。
積極開展民眾戲劇活動是寧海縣文化館的又一工作特色。1951年舉辦了解放後的第一次全縣民眾戲劇會演;1958年至1963年間農村業餘劇團多達236個,能演京劇、紹劇、亂彈和寧海平調等7個劇種;1963年至1966年間共召開了大小戲劇創作會議16次,創作了中、小型劇本及演唱資料80多個。1979年學習江蘇省江陰縣以"社辦站管,亦工亦藝"方式創辦業餘文藝團隊的經驗,先後在全縣辦起了16個公社一級的劇團,排演了200餘個劇本,演出了2000餘場次,到過象山、奉化、郭縣、舟山、仙居、溫州、上海和福建等地;先後向專業團體輸送了人才61人,自編自演的現代小戲《外頭人》、《歸心》、《金尾巴回鄉》等在全國獲獎或發表。特別在80年代後期戲曲事業出現低潮的時候,寧海縣文化館於1988年試辦了帶有業餘"小百花"性質的繁藝戲訓班,1991年12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旨在弘揚鄉士文化的寧誨繁藝平":調劇團,以精湛的表演和樸素的颱風受到浙東9個市、縣廣大觀眾的好評。1999年,該團排練的《金蓮斬蛟》,參加在長沙舉行的全國《映山紅》民間劇團會演中,榮獲十項金、銀獎;2002年2月,由寧海縣文化館組織的蕾蕾劇團,參加在杭州舉行的《城隍閣杯》全國少數劇種邀請賽,又獲金獎。
寧海縣文化館的民眾音樂活動也十分活躍,1991年成立了80人的文化館業餘合唱團,同年參加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歌曲》編輯部、新華社等單位聯辦的"全國民眾歌詠大獎賽",獲優秀演唱獎、音樂輔導獎和優秀組織獎; 2000年,嚴再望作曲的《吆喝一聲開漁?》,榮獲在象山舉行的中國開漁節征歌金獎,同時被登載在《歌曲》雜誌中;2002年,徐庭常創作的《大山裡的學校》歌曲又登載在《歌曲》雜誌中。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形勢下,寧海縣文化館一方面注重抓群文工作的業務建地 一方面積極開展以文補文、多業助文活動,走出一條"借雞生蛋"、"種樹結果"的路子。1991年自籌和調動社會資金60多萬元,建造了閩風軒文化大樓,使原來不足1000平方的館舍面積猛增"至2100平方,現擁有歌舞廳、小舞台、遊藝場、文化商場等多種文化經營項目,先後引進資金100餘萬元,增添了一批現代文化設施,舉辦了100多次民眾文化 "藝術活動。自1989年起先後被評為寧波市文化系統以文補文先進單位、寧波市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浙江省一級文化館、浙江省民眾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標準文化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