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主教堂

寧波天主教堂

寧波老外灘天主教堂位於寧波市新江橋北堍,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整座建築由教堂、鐘樓、偏屋組成。造型具有典型羅馬哥德式風格。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國家級優秀近代建築物,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7月28日訊凌晨0時48分,位於寧波江北區老外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發生大火。火災為教堂建築群的一層磚木結構主教堂著火,附屬建築群未過火。2時00分左右,現場明火基本撲滅,3時16分,現場處置完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外灘天主教堂
  • 地理位置:寧波市新江橋北堍
  • 始建時間:1872年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歷史,建築特色,火災事件,社會評價,

建築歷史

天主教傳入寧波, 已有350多年歷史。明崇禎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傳教士(名不詳)來寧波設教授徒。六年後又有義大利人李萊恩專在鄞區傳教。到明永曆二年(1648年),意人衛濟泰在寧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傳在寧波藥行街購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毀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嚴重打擊。
清鹹豐元年(1851年),由羅馬教延委顧芳濟繼任駐甬專司浙江教務,自此寧波始有主教。鹹豐三年,在藥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十年後(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鐘樓。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
寧波天主教堂(攝影:王海敏)寧波天主教堂(攝影:王海敏)

建築特色

該天主教堂1872年由法國籍的蘇主教建造,並成為當時江北岸最高的建築物,天主教堂主體建築鐘樓高達30米左右,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但在實際施工中就地取材,採用磚木結構,外立面以青磚為主,紅磚作框線、線條等裝飾。它是浙江省天主教堂建築中的代表作,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波天主教堂(攝影:陳勇峰)寧波天主教堂(攝影:陳勇峰)

火災事件

2014年7月28日訊凌晨0時48分,位於寧波江北區老外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發生大火。寧波消防支隊接到報警後,江北及市區共4箇中隊11輛消防車50餘名警力趕赴現場撲救。
經現場偵查,火災為教堂建築群的一層磚木結構主教堂著火,附屬建築群未過火。2時00分左右,現場明火基本撲滅,3時16分,現場處置完畢。本次事故實際過火面積約500平方米,無人員傷亡。目前,起火原因正在調查中。接到報警後,指揮中心立即調派江北及市區的天一、特勤等中隊13輛消防車70餘名警力趕赴現場處置。
2時00分左右,現場明火基本撲滅,3時16分,現場處置完畢。
火災後的寧波天主教堂(浙江線上)火災後的寧波天主教堂(浙江線上)

社會評價

有網友說“震驚、憤怒、痛心,一定要查明原因、嚴肅處理。一把火燒了老外灘歷史街區的地標性建築,傷了多少寧波人的心。”
也有網友表示:希望火災原因調查儘快啟動,並及時公布,回應公眾的關切,同時保護修復工作也應該同步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