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博物館

宣城市博物館

宣城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為依託,以歷史文化底蘊為背景,運用圖片、模型、場景等輔助手段,分為石器、陶器、瓷器和青銅玉器及文房四寶五個專題,生動地再現宣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宣城市博物館
  • 地點:安徽省宣城市府山廣場
  • 開放時間:9:00~17:00
  • 館藏精品:石器、陶器、瓷器
基本陳列,展覽與藏品,青釉刻花盤(南宋),多嘴陶罐(宋),蟾形水盂(西晉),漆樽(戰國),抄手歙硯(宋),珍貴藏品,基本信息,

基本陳列

《梅文鼎生平業績陳列》 陳列梅文鼎生前的部分生活用品、梅文鼎著作——《梅氏叢書》和《績學堂詩抄?文抄》以及梅文鼎年譜、《梅氏宗譜》等書籍和國內外專家學者有關研究論文,還有全國著名書畫家贈送的書畫與匾額。

展覽與藏品

青釉刻花盤(南宋)

通高3.9厘米,口徑12.2厘米,底徑5.2厘米
2004年8月,宣州區洪林鎮貢村南湖國小出土
圓唇,侈口,弧腹,圈足。腹外壁刻劃蓮瓣紋。胎質潔白細密,通體施青釉,釉層豐厚,釉面光潤,為南宋龍泉窯產品。

多嘴陶罐(宋)

一件高36.7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7.7厘米
一件高29.3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9.0厘米,蓋口徑9.5厘米
1992年,高橋鄉出土
灰胎。三節罐式,最上層的罐方唇、直口、高領、圓弧腹,基罐有底、矮圓足,三罐上下貫通,每節罐腹部對稱置四個不通腹內的流,上節與下節相互錯開,周身繪製不規則的褐色草葉紋。另一件有碟式蓋,罐腹部為扁圓形,其餘相同。

蟾形水盂(西晉)

高5.3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4厘米
1992年4月20日,外貿巷西晉墓出土
頂部有一圓管形口、溜肩、扁鼓腹、平底微凹。肩部飾有弦紋兩周,並貼塑蟾首、四肢及短尾,兩側刻劃雙翼紋。施青釉,光潔滋潤,底部露灰白胎。
水盂,文房用具,用以盛水,又名水丞。多以玉、石製作,至三國兩晉時青瓷水盂屢見不鮮。

漆樽(戰國)

通高15.6厘米,直徑10.4厘米。
1996年5月,石板橋國小戰國墓出土
圓筒形,直腹,平底,有蓋。腹部一側置圓環形銅鋬,底部鑲一周銅圈,下附三獸蹄形銅足。木胎,樽內髹紅漆,外髹黑漆,朱繪紋飾,口沿內外和下腹部繪點線紋,中部繪變形獸紋和捲雲紋;圓平形蓋,蓋上均勻分布三個銅質環狀鈕,朱繪雲紋和草葉紋。
樽為古代盛酒器具,該器物造型莊重典雅,紋飾精美,腹側銅鋬和蓋頂銅鈕,不僅使器物形制美觀,更使器物經久耐用。

抄手歙硯(宋)

長16.8厘米,高2.8厘米。
1999年,宣城市敬亭苑小區出土
長方形,前端微窄,後端稍寬(差0.8厘米),各個面均呈梯形,硯堂橢圓形,周圍為減地陽文線條,堂前為硯池,較深,硯身四側內斂,抄手底。石質細密,色黑泛青,間有眉紋,磨利光滑。該硯製作精細,雕琢講究,方形硯體配以橢圓硯堂,並在簡單的硯堂中增加斜面,使硯產生變化,線條簡潔,實用雅觀,尤其是此硯以安徽古歙州龍尾山石製成,更加珍貴。歙硯始采於唐代,因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以石質堅潤,易發墨,不損毫,滌之即淨著稱於世,大文豪蘇軾曾稱讚它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谷理,金聲而玉德”的特點。

珍貴藏品

雲紋鐃 商代。橫截面呈橄欖形,圓筒狀甬中空與體腔相通;鉦部、舞部飾雲紋,鼓部飾細線作變形獸面構圖,鉦部有一塊長方形突起人面獸目形。該鐃鑄造精緻、造型古樸,紋飾工整細密,流暢自然。
“丹陽”鏡 漢代。圓形,直徑11.5厘米,重315克。半球形紐,雙線方框紐座,內區飾有雙線“T”形符號和三獸一禽紋;外區環繞篆書陽文:“漢有善銅出丹陽,和已(以)銀錫清且明”,圍櫛齒紋,緣飾鋸齒紋、雲藻紋。
青瓷堆塑罐 西晉。冥器。罐體內外施青釉,釉色柔和滋潤;頂部作五聯罐,頂腹之間堆塑有重檐樓閣,旁立雙闕。罐口四周及樓閣頂部有群鳥展翅欲飛,樓閣旁有人物奏樂、舞蹈及人面獸身物雜耍等場面;罐腹四周貼塑有揚子鱷、螃蟹、獅、錦雞以及鋪首銜環等,生動形象。整體造型奇特,寓意深刻,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鮮明的藝術特色。
展出文物展出文物

基本信息

交通線路:乘1路、3路、5路公車至府山廣場站
閉 館 日:星期一
郵 編:242000
活動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