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茶亭

客家茶亭

,作為一種小型的建築物,最早出現在東周時期,它建在各國的邊境線上,十里一亭,是士兵放哨的場所,也是邊防線上的交通站。秦漢時期,官方又在十里長亭中間建一座傳遞郵訊的短亭。這就是“長亭復短亭”的詩句常常在中國古詩上出現的來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茶亭
  • 出現時間:東周時期
  • 前身:是士兵放哨的場所
  • 現在:避風躲雨、歇腳休息的地方
作用,由來,現代的亭,文化亭,

作用

隨著時代的演變,長亭與短亭原有的作用消失,這些建在驛道上的長亭短亭便自然成了行人避風躲雨、歇腳休息的地方,也是至親好友、愛者情人送別之處。

由來

客家祖先從中原扶老攜幼,長途跋涉到南方來定居時,路途上那些長亭短亭給他們帶來的種種慰藉,客家人當然是不會忘記的。從許多客家族譜中我們看到,胸中儲滿了道德良心的客家人一旦定居下來,便在宗族鄉賢的率領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山徑上,請地理先生堪輿好位置,仿照驛道上的長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給行人避風躲雨的風雨亭、茶水亭。亭閣的形態多種多樣,有民居式的、有牌坊式的;有土木結構的、有磚石結構的;有全族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幾個人捐造的。到了夏天,總會有人每天無償地燒一缸茶水放在亭子裡供路人止渴解乏。在風雨亭歇腳的一些路人,會在牆上題壁或漫畫,打油詩、小笑話、警世良言……琳琅滿目,被民俗研究者稱為“風雨亭文化”。

現代的亭

21世紀的今天,儘管村村都通了公路,許多人隨身都攜帶著礦泉水,挑擔行路長途跋涉者已寥寥無幾,但客家地區捐資建造這種風雨亭閣的仍然大有人在。只是亭閣的樣式有了許多變化,它的功能除了供行人避風躲雨外,更多的是讓人歇息賞景。亭閣本身的可觀賞性也是道路風景的一種點綴,一種道路審美的意蘊。

文化亭

面對著客家地區到處可見的茶亭、風雨亭,一位人文學者感慨萬千地說:“這些亭閣硬體,是客家族群以人為本、關懷別人、廣行善事的精神品格的一種寫照。這種客家人真誠的人性美與人情美,就是客家族群歷代英雄輩出、偉人不窮的文化底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