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百丈禪寺

宜春百丈禪寺

百丈寺坐落於有“仙源靈境”之譽的江西省奉新縣西塔鄉百丈山,距縣城65公里,是中國佛教“百丈立清規’-禪林清規”發祥地,中國佛教十大古寺廟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奉新百丈禪寺
  • 外文名稱:Should's ancestral hall
  • 地理位置:江西省奉新縣
  • 著名景點:奉新百丈禪寺
禪宗聖地宜春,禪寺地理位置,禪寺百丈清規,禪寺歷史記載,禪寺文化歷史,地圖信息,

禪宗聖地宜春

佛教史上劃時代意義的‘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分別發生在靖安縣、奉新縣。奉新百丈禪寺(古稱“百丈禪寺”),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中外佛教界素負盛名。百丈寺開山之祖懷海大師創立的“禪門規式”為天下僧眾所遵循,故又被稱為“天下清規”。

禪寺地理位置

山高海拔1200米,俗稱百丈.因其高大,氣勢雄偉,故又稱大雄山.大雄山遠看似一尊臥佛,山上峭壁聳峙,危崖突兀,怪石磋峨,雄傑蔥秀,晨夕嵐光四溢,冬春霧繞雲飛,山澗泉瀑飛瀉,四時氣候涼寒。

禪寺百丈清規

唐代禪宗巨匠懷海在此住持禪法20年,為中國佛教禪宗作出了四大貢獻:一脫離律寺,別立禪居;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興農禪之風;三整飭戒行,創立禪門宗規;四禪精慧稈,永續禪薪。特別是撰修“詔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禪門宗規(即天下清規或百丈清規)而聲名大振奮,引來無數禪學之人,曾出現“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盛況。“百丈清規”的制定,推動了佛教職工禪宗的發展與興盛,奠定了百丈寺禪宗祖庭的地位,歷代皇帝對百丈寺都有敕封或敕建,這一切使百丈寺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歷代高僧如智斌、明雪、淨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

禪寺歷史記載

唐宣宗登基時,御賜"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到南唐,曾遷寺於原寺址的西北面,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又在原址建起寺院。明清時期百丈寺達到鼎盛,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後幾經興廢,寺院幾乎傾塌殆盡,大雄寶殿是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修建留下的,長10米,寬12米,高4米,是寺院中的正殿.大雄寶殿古樸、端莊,從現存的大雄寶殿可以看出當年百丈寺的規制。
百丈禪寺自創寺1200多年來,高僧輩出,“天下清規”享譽海內外,也曾歷盡滄桑、幾經興廢。2004年,百丈禪寺迎來重放光芒的新機遇,當代禪門泰斗百歲高僧本煥長老欣然擔任百丈禪寺方丈,募資修復百丈禪寺,從此,百丈禪寺翻開了嶄新的一頁。2004年 5月,頓雄法師秉承本煥長老振興百丈禪寺的弘願,全面主持修復工作。去年 8月,百丈禪寺舉行了盛大的開光慶典。

禪寺文化歷史

唐宣宗李忱登基前在此隱居,後賜“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現存大雄寶殿與僧寮,其他建築正在籌建之中。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曾來百丈寺,寫了“天下清規”四個大字,勒石置於寺後百丈山西石壁,字跡至今清晰完好,為百丈寺鎮寺之寶。歷代名士如柳公權、柳宗元、羅隱、蘇軾、黃庭堅、袁陟、蔡國珍、張致遠、李士奇、陰鏜、況思文等,都曾忘形於百丈山中,行吟於潦水岸邊,留下大量的詩篇和墨寶。百丈禪林一向為人們探幽尋勝之地,不少名人紛至沓來、尋章賦詩,唐宣宗、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明代吏部尚書蔡國珍都曾來此。今人亦不乏游觀者,國內各方遊客,日本佛教界更聯袂接踵而來。

地圖信息

地址:百丈山風景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