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唐中宗李顯陵寢)

定陵(唐中宗李顯陵寢)

唐定陵,位於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裡鎮三鳳村北的鳳凰山,為唐中宗李顯(656-710)陵寢

唐中宗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七年,為韋皇后進毒餅毒死,終年55歲,葬於定陵。

定陵陵園座北面南,東西寬二公里,南北長三公里,周長十公里。有四門,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門外各有門闕,朱雀門外乳台和鵲台。墓前原有石蓮原有石蓮托桃一對,天馬一對,石馬三對,巨型無字碑一通,另有清代畢沅所豎石碑一通,北門有蹲獅一對,石馬三對。東西門各有蹲獅一對。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偉,藝術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樣,是中國唐代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可惜多已無存,現僅存蹲獅三件,石人二件,石馬一件。唐定陵於1956年8月6日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定陵
  • 地理位置:渭南市富平縣 
  • 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
  • 景點級別:國家級
  • 所葬皇帝:唐中宗李顯
基本簡介,陵墓構造,考古發現,

基本簡介

定陵位於今陝西富平縣城北20里的鳳凰山上。這座山由東西相連的三座山樑組成,正中南面的山樑凸出,石呈墨青色,恰似鷙鳥奮飛,故名鳳凰山。在正中山樑鑿石穴為墓,並按乾陵的制度,鑿石雕各種石像。原有石刻50多件, 已經戰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現僅有南面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殘破不堪。而且沒有王賓立像,那些乾陵中具有現實意義的陳設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如同模製的石人,石馬之類的雕像
定陵
定陵也有一通無字碑,其高大不亞於乾陵,但遭到了破壞,被鐫作72個碾地滾子,雖然沒有留下尺寸記錄,但從改鐫的這個數字足以說明它高大的程度。它與當時的政治沒有什麼聯繫,只能看作是旌飾陵墓之物,而後代帝陵又沒有沿用,就只能看作是陵制中的一點差異。
定陵亦有陪葬墓,陵園周圍20公里,有節閔太子重俊,五位公主:宜成、長寧、成安、定定、王同皎及永壽韋鑼。八個陪葬墓皆為皇族,反映了唐室的衰微,統治階級皇族內部不穩,君臣之間離心離德而激起的天怒人怨。

陵墓構造

定陵陵園座北面南,東西寬二公里,南北長三公里,周長十公里。有四門,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門外各有門闕,朱雀門外乳台和鵲台。墓前原有石蓮原有石蓮托桃一對,天馬一對,石馬三對,巨型無字碑一通,另有清代畢沅所豎石碑一通,北門有蹲獅一對,石馬三對。東西門各有蹲獅一對。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偉,藝術精湛。它和乾陵等陵的石刻群一樣,是中國唐代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可惜多已無存,現僅存蹲獅三件,石人二件,石馬一件。唐定陵於1956年8月6日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陵
據《舊唐書》記載,袱葬定陵有王妃趙氏,陪葬者節愍太子李重俊宜城公主長寧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壽公主、駙馬韋鈸和駙馬王同皎魏元忠等人。
隨著大唐王朝的衰落和歷代社會的交易,定陵災難重重,屢經焚毀和資掘。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2月,遭到党項、羌族和吐蕃的兩次焚燒。貞元十四年(798年)4月派左諫議大夫崔損為八陵奉修史,曾給定陵造屋380間,並置備陵寢帷幄諸物。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又遭住華原(今耀縣)軍閥溫韜資掘。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年)和開寶三年(970年)兩次詔令修葺定陵。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太監梁永巡陝,盡發歷代陵寢,搜刮金玉,該陵再次被盜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豎碑封墓。

考古發現

2015年度的考古勘探和發掘過程中,陝西考古人員對定陵神道遺址進行清理,發現其原來擁有18對36件石刻,可惜的是除個別保存較好外,大部分已經被毀。
在往年考古鑽探基礎上,2015年度對定陵陵園的部分建築遺址進行發掘,主要包括陵園南門門址,南門列戟郎的西側遺址,以及西側的番酋殿遺址和無字牌的牌亭遺址等。結果發現定陵石刻原來應該有18對36件,目前地面上只有3件,其中2件石人和一個南門的石獅,其他石刻都已經被砸毀。
定陵(唐中宗李顯陵寢)
根據往年勘探資料,考古人員在定陵神道上的每一個石刻的原始位置都發現了一些破碎石塊,但是不能確定其是完整的還是被破壞的。於是,考古人員在2015年對其逐一進行了清理,結果發現保存狀況很差,絕大部分的石刻都已經被砸毀。
此外,考古人員還對番酋殿進行了清理,但遺憾的是定陵的番酋殿裡面的石刻都保存的不好,當前沒有發現完整的石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