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埭

官埭

官埭作為地名,始於南宋。埭,是土壩的意思,官府修築的堤壩稱為官埭。官埭鄉又稱扶龍鄉、官一鄉,包括泰龍(原官埭頭)、如龍(原官埭尾)、洋濱(原官埭洋邊)、新興(原官埭新鄉)四個村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埭
  • 意思:土壩
  • 又稱:扶龍鄉、官一鄉
  • 位置:汕頭市區東北部
地理範圍,創鄉歷史,歷史文物,官埭昔日特產,美食攻略,投資環境,地方文化,路線經過站點,歷史沿革,

地理範圍

官埭位於汕頭市區東北部。地處汕頭火車客運站與汕頭火車貨運站中間地帶,汕頭港、汕汾、深汕、汕揭梅高速公路近在咫尺;轄區內交通發達324國道汕汾路、汕樟路、東廈路、金新北路、泰山路、嵩山路、樂山路等城市主幹道縱橫交錯,故素有汕頭市區東大門美稱。官埭作為地名,始於南宋。埭,是土壩的意思,官府修築的堤壩稱為官埭。當時,官府為防水患,令民眾於蓬洲都隴頭南面沙灘修築堤壩,此後鄰近鄉民便將這片地方稱為官埭。元末明初,先後潮汕紀姓五世祖紀辛六.字機學和九世祖紀寬洪.字子重.號南皋,帶領族人遷此創鄉,至今已經650多年的歷史。
據《紀氏機學祖族譜》記載,清朝康熙初年,官埭已達到一定規模,隨著人口不斷增多,不僅修建圍寨抵禦外敵,修挖溪渠便灌溉農田。紀姓人家也逐漸向南遷移,搬到官埭外埔、紀厝圍、紀厝海田、紀厝海土墘(今:龍祥街道、新津街道、珠池街道)等地居住創祖,時官埭行政範圍也不斷擴大從“里”一級升至“鄉”一級。解放後先後又有浮隴鄉、龍湖村併入官埭鄉鎮或官埭公社。官埭也因歷史的行政規劃,造成今天地理上廣義、狹義兩個概念。
廣義上的官埭既歷史上官埭十八鄉,解放後改稱官埭公社(1970廢置,併入下蓬公社),位於今天汕頭市區東北部。北處汕樟路、南至珠池港、東至新津河、西與金平區東墩交界,包括今天龍湖區龍祥街道、新津街道、珠池街道、金霞街道、新溪鎮(部分)和金平區廣廈街道。
狹義上的官埭既今天“官一片區”,位於今天龍湖區北部。北處汕樟路、南至洛河路,東鄰新津河、西至樂山路與廣廈街道交界。包括泰龍(原官埭頭)、如龍(原官埭尾)、洋濱(原官埭洋邊)、新興(原官埭新鄉)四個社區居委會,現有常住人口12000人,以純紀姓人家為主,是潮汕地區最大紀姓族居地,故外界習慣稱之為“官埭紀”。
國道324官埭路段國道324官埭路段

創鄉歷史

相傳,在官埭紀氏族居地創立之前,官埭頭已經有曾姓人家居住,洋邊也有姓陳人家定居。後來,隨著官埭紀氏族居地的創立,紀姓人家越來越多,官埭頭姓曾人家搬走了,洋邊有的陳姓人家也改姓紀(另一說法繼續南遷)。關於官埭紀氏族居地創立,有二種說法。
機學祖創鄉說。機學祖就是潮汕紀姓五世祖紀辛六,字機學,抗元英雄紀汝成的弟弟,約生於1335年。這一說法源於官埭頭村一塊清朝乾隆年間的石刻牌匾,這塊位於古寨門上的石刻牌匾,用楷書浮雕著“扶龍”二字,右邊寫著“機學祖建”,左邊刻著“乾隆乙亥年夏月立”。乾隆乙亥年即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相傳,元朝至正年間,為避兵禍,紀姓人家遷到蓬洲都鷗汀背居住,離鄉背井,生活艱辛。為解決衣食住行等生計問題,便到南邊官埭搭建草寮,開荒種地,養畜捕魚。族內進行了分工,年老、年幼及婦女,住鷗汀背隴頭紀厝,洗衣、做飯、織補。由紀辛六等帶領族內青壯年住官埭草寮,看護莊稼,餵養禽畜。紀辛六從小熟讀詩書,通曉古今,非常崇拜“楚漢之爭”時著名將領紀信。此時正值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之年的他,經常給大家講述當年紀信在滎陽城捨身誑楚成漢救劉邦的故事。紀信是中國紀姓先賢,故里為巴郡閬中縣扶龍鄉(今四川省西充縣紫岩鄉紀公廟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官埭搭建的草寮有一定規模,居住的紀姓人家越來越多。因為紀信故里扶龍鄉,被譽為“忠義之鄉”,為紀念紀信,紀辛六便把官埭這裡稱為“扶龍鄉”。按照這種說法,官埭紀氏族居地創立時間,應在元朝至正末年。
南皋公創鄉說。南皋公就是潮汕紀姓九世祖紀寬洪(1466—1543),字子重,號南皋,是抗元名將紀汝成(五世)的玄孫。“南皋公始創官埭里”這一說法,紀氏族譜有記載。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祖紀朝武修的《潮州紀姓源流錄》;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祖紀振位於浮西寫的《潮汕紀氏始祖宋元寵紀公族譜》;2002年10月,官埭紀氏大宗祠重修的《紀氏祖譜》。以上紀氏族譜均有描述。
居住於鷗汀背的紀寬洪,清暇無事,經常南遊官埭,見這裡風光秀美,心裡非常喜歡,便自稱南皋樂叟。當時的官埭,沙丘起伏,如金龍橫臥,蓄勢待升;灘涂連片,似寶盆袒現,招人俯拾。在官埭這片處女地上,番石榴,遍滿地,香飄四野,無異仙果;塭泊星布,汊港縱橫,魚蝦雲集,沙鷗低回;土質肥,水源足,可耕可墾,可田可園,可糧可蔬,可漁可殖。於是,紀寬洪便率領子孫宗親,自鷗汀背紀厝遷居官埭,從此,便有了官埭紀氏族居地。
官埭.扶龍寨官埭.扶龍寨
據官埭頭二房紀氏宗祠(八世祖易直公祠,紀寬洪的父親),清光緒九年重修石碑記載。“本祠基宇創自明朝正德十二年丁丑歲”。按照這種說法,紀寬洪創鄉官埭紀氏族居地時間,至少應在明朝正德初年。

歷史文物

古樹
官埭至今創鄉已經650多年歷史,是龍湖區聞名的古村落之一。現如今仍保存有不少歷史文物古蹟,走進古官埭鄉舉目可見:參天的古榕樹、古樸的老民居,昔日防禦的古圍寨,莊嚴肅穆的宮廟祠堂、象徵榮耀的名門府第,崇文重教的學堂書齋,見證古官埭鄉悠久歷史底蘊和文明內涵。
據不完全統計,現古官埭鄉現存成規模的古民居群有兩處,分別是扶龍寨(官埭頭.官埭尾)、土城圍(洋邊)。祠堂14座、公廳30餘座均為紀姓,廟宇13座較大規模3座,老書齋、學堂五座,古寨牆、寨門、更樓共7處,大夫第、儒林第10餘座。百年以上樹齡古樹50多棵,其中以古榕樹為主共三十八棵,還有苦楝、潺槁(青金)、柳樹、木棉、桂竹叢等。
紀氏大宗祠
紀氏大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元年,占地約4000平方米,現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被收錄入《廣東省文物志》、《廣東文化遺產》、《廣東省文物地圖集》等。祠堂座南朝北,三進二火巷一拜廳,四馬拖車格局。大埕兩側樹立兩座旗桿石、門前二石鼓和門樓上“紀氏大宗祠”石牌匾,後刻有乾隆元年建祠碑文,大門兩側的石刻浮雕均為清乾隆年間原物,顯示該祠堂古老建築特色。大埕兩側種有四棵古榕樹,其中兩棵已有三百多年樹齡,北側至汕樟路有兩大風水池(當地人俗稱雙胞池)。官埭紀氏大宗祠是潮汕四市紀姓大宗祠供奉著閩粵兩省紀氏先祖紀恩.字元寵,自古是潮汕紀氏尋根認祖聖地。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六日都會在官埭紀氏大宗祠舉行祭祖典禮,來自潮汕四市紀氏和海外宗親都會前來參加慶典。
民國13年12月12日,時任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在粵軍少將紀阿開邀請下,帶領粵軍系槍扛炮,軍隊從官埭碼頭隴(現嵩山路與汕漳路交界處)至大宗祠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前往紀氏大宗祠祭祖,陣勢甚為壯觀。
現今官埭除了紀氏大宗祠另外還有洋邊紀氏家廟(向西祠)、官埭尾庚三紀氏宗祠、官埭頭機學紀氏祖祠、官埭尾篤恭紀氏祖祠、官埭尾長房紀氏宗祠、官埭頭二房紀氏宗祠、洋邊三房紀氏祖祠、洋邊尾房田祖紀公祠、洋邊紀氏春叟公祠、官埭尾樂澹紀公祠、官埭尾紀氏恭祖祠、官埭尾進和紀氏祖祠、官埭頭(南皋祖派下房祠)紀氏祖祠共13座房祠和30餘座公廳。
國王古廟
官埭國王古廟系三山國王之大王爺,故當地人俗稱大王爺廟。始建於元朝至正初年,至今有670多年歷史(相傳元朝至正末年紀姓創祖於官埭,官埭陳姓已建有此廟祭祀)。是汕頭市區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現為龍湖區文物保護單位。占地約1600平方米,包括文化廣場和演出戲台。主殿中央供奉大王爺及夫人塑像,左供奉廣東巡撫王來任與兩廣總督周有德,右供奉護法師公與注生公媽,右邊設有一夥巷與廂房,兩側各有近年重修廟宇大型石刻碑文。廟前正對面設有天恩公神壇,右側立有旗桿墩與旗桿。門樓上刻有“國王廟”石牌匾,大門兩側有兩幅石刻將軍兵馬圖浮雕,左:孟章將軍爺,右:監名將軍爺。拜亭至後殿廟頂鑲嵌瓷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與戲曲歷史人物,廣場對面繪有一幅麒麟照壁正對大門。整個廟宇莊嚴奪目,極具地方特色。
官埭國王古廟為官埭三十村(今龍祥、新津、珠池轄區)的地方保護神,歷來香火旺盛,歷史上曾多次重修,至今任保留有清代解籤詩文譜。文革破四舊曾被改做生產隊用地,廣場被挪做肉菜市場,改革開放後由官埭三十村紀姓和各姓氏鄉賢喜捐修復原貌,後又在官埭國王廟理事會倡導下於2005年、2013年舉行兩次大型修繕。每年農曆正月十二官埭國王廟都會舉行大型的迎神祭拜活動,另外各村社也有自發組織“請神隊伍”把三山國王和諸神香火請到本村祭拜,有能力村社會請上潮劇團還組織鑼鼓隊、標旗隊等在本轄區舉行游神,能力有限村社也會請木偶團或電影來熱鬧熱鬧。
官埭紀氏大宗祠官埭紀氏大宗祠
官埭國王古廟官埭國王古廟
玄天上帝廟
官埭玄天上帝廟,位於官埭頭中心街扶龍寨門後。始建於明末清初,現為龍湖區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約50平方米,左側另建有1000平方米文化廣場和演出戲台。始建於明末清初,歷史曾多次重修廟宇,原廟前東北側修築有近十塊石碑,文革時破四舊均被拆除修建生產隊厝寮實為可惜,改革開放後有幸村民找回三塊,最早的石刻留芳碑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廟前門樓上刻“上帝廟”石牌匾,拜亭兩側立有一對石鼓,東北側立旗桿墩與旗桿,東南側設天恩公神壇。拜亭與後殿廟頂鑲嵌瓷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與戲曲歷史人物。廟宇建築面積雖不大,但石刻、木雕、嵌瓷等都極為精美。
玄天上帝廟原是官埭紀姓保護神,後信眾遍布官埭境內三十多個村居姓氏,分廟遍布南碧埠、佳和、東合、辛厝寮等村。相傳某年潮汕鬧旱災數月四處田地龜裂,當地族老便尋求玄天上帝同乩擇地尋找泉眼,並在境內多處地方挖出水源。當時玄天上帝顯聖告知紀姓,所找水源要與境內各姓氏共用一起同心抗旱。因其玄天上帝大慈悲心而感動境內村民,信眾一時巨增到境內所有姓氏,清末民國時期香火一度十分鼎盛。相傳九月初九為玄天上帝成道日,按舊俗玄天上帝每年九月初六日開始巡遊官埭三十六村(今龍祥、新津、珠池轄區)接受各信眾的朝拜,九月初九正日返回本村巡遊並回廟。文革時期曾一度中斷,改革開放由官埭三十村紀姓和各姓氏鄉賢喜捐修復原貌,舉行開光慶典。後在各村居姓氏鄉賢商議決定,改為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聖誕舉行祭拜慶典。每一年由官一鄉四村舉行迎神、做大戲、進袍、做太平清醮祈福活動。每十二年官埭三十村前來共辦慶典,除了以往活動外還要為玄天上帝進行修繕廟宇、妝金身等儀式。
官埭玄天上帝廟官埭玄天上帝廟
一心善堂
官埭一心善堂,始建於清朝中期,原址位於洋邊村碼頭隴集市。是一座兩進一天井格局,其善堂左右各設1條火巷,外觀採用硬山頂金式結構,整體是潮汕“四點金”傳統建築形制。廟門兩側立有一對石鼓,天井兩側各用嵌瓷鑲有兩座龍、虎井,主殿中央供奉宋大峰祖師塑像,正對面設神壇供奉天恩公。1937年日寇侵華及1943年潮汕大饑荒期間,官埭也是被日軍侵略地方之一,汕頭淪陷後日軍霸路拆橋,物價上漲米價更是一天可以連翻兩、三倍。一心善堂為此儘可能施捨米粥和番薯,可惜僧多粥少都很難滿足災民,每天善堂就在附近收到十幾具因生病或餓死屍體。一心善堂為了紀念這一國恥慘事,定於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二舉行施孤儀式,紀念這些死於淪陷、饑荒的冤魂。後鷗汀、浮隴、東墩、岐山等地也認可這一日祭孤,也紛紛效仿。也使得成為汕頭市區祭孤最廣一日。
文革時期破四舊,官埭一心善堂原址遭到嚴重破壞,後善堂被改建為公社(鎮)經聯社布匹供應點。倖存的三個大石香爐被村民偷藏埋於今洋濱居委會東南側古榕樹下,直至改革開放後村民挖出被埋的三座石香爐,並在古榕下修建起一座小型“宋大峰祖師廟”。2012年當地鄉賢重新成立起了一心善堂慈善會,並在善堂原址附近原官埭人民公社重建官埭一心善堂,以更好地來弘揚宋大峰祖師濟世利人、行善至樂的精神,現善堂任在籌建中。
百年古榕“革命樹”
榕樹屬常綠喬木,開淡紅色花,樹枝長有氣根,是潮汕村寨常見必有樹種俗稱“神樹”,無論村莊大小,創鄉必種榕樹,原因之一是榕樹生命力特強,樹齡可達幾百年。根系發達,樹冠面積可達上百平方米。樹幹雖彎曲而高聳,雖粗糙而挺拔,四季枝繁葉茂,樹影婆娑,夏季的樹蔭是人們消暑的好去處。滿樹的氣根隨風飄蕩,有如老者的鬍鬚。也象徵族人鄉親繁衍不息,健康長壽。官埭鄉百年以上樹齡古樹50多棵,其中以古榕樹為主共有三十八棵,其中官埭頭邊池古榕叢、洋邊土城頂古榕、官埭尾“革命樹”古榕更是官埭古樹中的代表作。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潮汕平原革命根據地——官埭尾村曾經出現過一段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湧現了向敵人展開英勇不屈鬥爭紀喜龍、紀經其等革命先烈,在潮汕地下黨的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當年革命地下黨人曾經常活動、秘密開會的大榕樹據點,被稱為“革命樹”。如今,這棵逾百年的大樹,枝葉茂盛,聳立在官埭尾村的西南端、機場路與嵩山路的交界處,汕頭市龍湖區把它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
官埭如龍革命樹官埭如龍革命樹

官埭昔日特產

官埭木仔(番石榴)
木仔即番石榴,官埭木仔在潮汕享譽盛名,故在《潮汕名產錄》就有“海門出糕仔,官埭出木仔”之說。官埭原為漢代時期,韓江水域沖積形成的沙洲。主要以肥沃的沙質土壤,土質濕潤而不潮,手捏成團手放易散。對於番石榴“乾旱易落果,水多果味淡”種植問題,這種土壤無疑是最適合種植番石榴的。清代官埭種植木仔更是達到頂峰,一進官埭鄉遍布村道、田園、池塘邊、庭院野生的種滿番石榴樹。
東池烏魚(鯔魚)
鯔魚潮汕人俗稱為烏魚,在潮汕沿海的淺海區、河口、淡水、鹹淡水交界的水域均有分布,鯔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魚肉含蛋白質22%,脂肪4%。早在3000多年前,鯔魚已成為王公貴族的高級食品之一。其中汕頭地區更以官埭東池湖烏魚稱之上品,古有“去到官埭無食烏,如去汕頭無去埠”。其意思是,到了官埭如不品嘗這裡的東池烏魚,就如同去了汕頭卻沒去汕頭埠市白來一趟。
洋邊番薯
洋邊番薯又稱“洋邊紅心薯”,官埭主要以沙質土壤為主,自古以來就是三分田七分園。所以多以種植番薯、木仔、麥等耐旱農作物。洋邊紅心薯以個大薯皮為赤紅色,薯肉呈橘紅色,薯肉潤而柔,極其耐煮,而聞名汕頭周邊各地。
舊時的官埭村民一般會把剛收穫後的紅心薯儲藏在閣樓或床底下,讓它自行發酵個月甚至數月。經過儲藏過後的“洋邊紅心薯”,這時候會出現小芽苞(與土豆不同的是番薯發芽無毒)也是味道最好的。這時候的紅心薯直接把它洗淨整個蒸煮熟後,剝開薯皮裡面的肉呈現出深橘紅色,肉質潤而柔糯,甜如蔗糖,味道酷似甜粿勝過甜粿。故在汕頭埠及下蓬人們愛說“洋邊番薯假甜粿”。
官埭木仔(番石榴)官埭木仔(番石榴)
官埭東池湖烏魚官埭東池湖烏魚
官埭獅頭鵝
官埭獅頭鵝官埭獅頭鵝
官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社慶祭祖活動繁盛。故《汕頭市志》記載昔日澄海縣官埭、揭陽縣新亨等地,有年末送神賽雄雞,年首迎神賽大鵝之俗。以促進良種家禽不斷提純復壯,交流養雞、鵝經驗。再加之官埭屬沙質土地,河塘眾多家禽飼養業一直十分發達,尤其是養殖獅頭鵝在當地已經是小有名氣,CCTV2更是專程前往採訪。所以鹵獅頭鵝也成官埭獨特地名美食,再加上做法講究獨特,很有名氣。
官埭昔日頗有名氣的特產,還有生地(地黃)、香芒根、黨參、潮州柑、甘蔗、菸葉,手工業有:潮州抽紗、潮州珠繡、潮州擂繡、竹編。

美食攻略

1、朥粕粥
營業時間:7:00-12:00.12:00-22:00
朥粕粥是下蓬鎮的特色小吃,主料有朥粕、糯米,配料:魚露、蒜苗、芫荽,再用乾辣椒、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獨家泡製的油辣椒醬,所以都各有各的特色,其味道不雅於大品牌油辣椒醬。
朥粕粥在官埭比較有名的有兩家,汕樟北路洋濱老紀朥粕粥和下蓬中學附近紀生朥粕粥。汕樟北路洋濱老紀朥粕粥比較老牌正宗,也已經經營了兩代人了,可以說是最好吃的了,生意也一直很好。冬天,吃一碗熱騰騰、香辣辣的朥粕粥是最相宜不過了。
2、阿細牛肉店
營業時間:17:30-24:00 地址:汕樟路官埭洋邊碼頭隴對面(即原華盛服裝廠)
阿細牛肉店老闆的家族在官埭就是有名小吃世家,其父母以前就有做無米粿、菜頭粿、土豆粿、肉丸等小吃,後兄弟又發展以經營肉丸為特色,大哥以製作經營豬肉丸、豬肚丸為主,二弟(阿細)以製作牛肉丸經營牛肉火鍋為主。
這家店的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脆爽彈牙,還有五香牛尾煲加石斛不上火,手工割刀切牛肉薄如紙真的值得一試。建議試一下他們店的牛肉火鍋,因為火鍋湯底是以牛肉丸湯加上熬制的牛骨湯,湯清味純很好的提升牛肉鮮美和原汁原味。
3、老紀牛肉店
營業時間約7:00——21:00 ,地址:官埭塗路與鷗汀牛屎橋交界
老紀牛肉店原先店後是個屠牛場,現宰現吃牛肉極為新鮮,尤其是他們家的五香牛雜更是這家店的特色。而如今屠牛廠遷移後,原先的牛雜多為新鮮牛筋、牛腩和牛粉,但現取而代之是較便宜的牛雜碎。
建議試一下他店的牛雜粿條湯,湯香味濃的牛雜沾著沙茶和辣醬吃,一碗10-15元確實是實惠有美味的享受。
4、鴨肉粥
營業時間約18:00——24:00
鴨肉粥主料有新鮮鴨肉、糯米飯,配料:魚露、南姜、蒜苗、芫荽,再用乾辣椒、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獨家泡製的油辣椒醬。鴨肉粥最早是以經營紅燜五香鴨肉,後來受到朥粕粥啟發演變而來的新小吃,因鴨肉肉比較辣所以主要為冬天經營。冬天,吃一碗熱騰騰、香辣辣的鴨肉粥是最好不過了。
官埭頭營安街、官埭頭中心街以上兩家店是最早經營鴨肉粥也是最好吃的兩家店。其中官埭頭營安街這家店的鴨肉粥,09年曾刊登在汕頭某時尚雜誌上作為汕頭美食推薦地點。
5、官埭滷鵝肉
洋濱朥粕粥洋濱朥粕粥
營業時間約10:00——1200,17:00-18:30
官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社慶祭祖活動繁盛。故《汕頭市志》記載昔日澄海縣官埭、揭陽縣新亨等地,有年末送神賽大雞,年首迎神賽大鵝之俗。以促進良種家禽不斷提純復壯,交流養雞、鵝經驗。再加之官埭屬沙質土地,河塘眾多家禽飼養業一直十分發達,尤其是養殖獅頭鵝在當地已經是小有名氣,CCTV2更是專程前往採訪。所以鹵獅頭鵝也成官埭獨特地名美食,再加上做法講究獨特,很有名氣。
建議建議試一下,官埭頭市場阿扁滷味店、官埭尾市場記弟滷味店這兩家以鹵老鵝頭、鵝腳、鵝翅、粉肝聞名,而洋邊洋中街東北側的滷味店則以鹵豬腸在當地小有名氣。
6、下蓬雞扒飯
官埭滷鵝肉官埭滷鵝肉
地址:嵩山路官埭尾路段(下蓬中學斜對面)營業時間約11:00——1300,18:30-19:00
下蓬雞扒飯因其味美價廉,被稱其為校園美食!其中以黑椒雞扒飯為招聘菜,價格6 到10 塊錢,通常8 元即可。大大塊的雞扒,香嫩的煎蛋,加上份量十足的白飯與通菜或椰菜,還有番茄汁、咖喱、黑椒三種醬汁任選,滿滿一盤,吃到男神都喊好飽。飯因其味美價廉,成為下蓬、鮀濱、中醫藥不少同學,學生生涯中美好回憶。
現在下蓬雞扒飯,外砂分店已經開到開到外砂迎賓路。
下蓬雞扒飯下蓬雞扒飯

投資環境

官埭鄉轄區交通發達,故有汕頭市區東大門美稱。地處汕頭火車客運站與汕頭火車貨運站中間地帶,汕頭港、汕汾、深汕、汕揭高速公路近在咫尺;轄區內有324國道汕汾路、汕樟路、東廈路、金新北路、泰山路、嵩山路、樂山路等城市主幹道縱橫交錯。本轄區的基礎設施也日臻完善,五礦粵東物流新城展示中心與汕頭市官埭變電站落戶本片區,為您的投資提供優越的環境。
轄區有占地1000畝龍盛大型工業園區和官埭工業區、泰龍工業園、如龍工業園、新鄉工業園、華泰工業園、洋邊工業園、凱達泓工業園等一批村居自辦工業園區,雲集了輕工業、重工業等一大批上規模企業。工業經濟發展較快,主導產業有日化製造、機械製造、鋼鐵結構、紡織服裝、包裝印刷、食品等。尤其是日化製造業已形成聚集效應,德國漢高、潤科生物等品牌具較高知名度,2008年轄區龍祥街道被省科技廳批准為廣東省日化製造業專業鎮(街道)。餐飲、物流、倉儲等第三產業逐步興起,如:天元大酒樓、天信酒店、鼎盛餐飲、創美藥業、泰龍物業等企業已形成較大規模。
五礦粵東總部物流中心五礦粵東總部物流中心

地方文化

官埭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是遠近聞名的文藝之鄉,昔日官埭鄉有官一潮劇團、官埭頭紀力桂鑼鼓隊、官埭頭紀順正鑼鼓隊、官埭頭女子鑼鼓隊、官埭尾鑼鼓隊、洋邊蘇鑼鼓隊、官埭頭塗戲隊、官埭尾塗戲隊、洋邊塗戲隊、官埭尾高蹺隊、官一鼓樂隊等。
官一潮劇團六十年代,多次應邀出外演出以《文武香球》、《張機器》演出劇目受到各界潮劇人士好評。官埭頭鑼鼓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多次代表官埭公社參加汕頭地區的比賽與演出,受到各界好評,屢獲嘉獎。
為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民眾春節期間的文娛生活。在各級領導和社會熱心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組成了一支由潮州大鑼鼓和絲竹弦樂為主,彩旗隊、儀仗隊、塗戲隊為輔共300多人的文藝遊行隊伍。現今官埭文藝團體,有官埭頭鑼鼓隊、官埭頭絲竹弦樂隊、一心潮樂戲劇社、雲屏樂苑、春叟潮樂社、怡頤樓樂社、泰龍婦女文藝隊、新興婦女文藝隊。
官埭頭鑼鼓隊官埭頭鑼鼓隊

路線經過站點

官埭鄉轄區遍布汕頭城市主幹道,公交事業一直較好,現從轄區經過公交路線共有14條。
1路:洋濱(官埭洋邊)-下蓬中學(官埭尾)-如龍工業園(官埭尾)
3路:洋濱-(官埭洋邊)下蓬中學(官埭尾)-東廈北路口(官埭尾)-英華外語學校(官埭尾)
5路:洋濱(官埭洋邊)-中醫藥學校(祥和居委、官埭尾)
24路:洋濱(官埭洋邊)、下蓬中學(官埭尾)、東廈北路口(官埭尾)、英華外國語學院(官埭尾)
29路:洋濱(官埭洋邊)
32路:洋濱(官埭洋邊)
43路:英華外語學校(官埭尾)、嵩山北路(官埭新鄉、疾控中心)
44路:嵩山北路(官埭新鄉、疾控中心)、東廈北路口(官埭尾)、如龍工業園(官埭尾)
45路:嵩山北路(官埭新鄉、疾控中心)、東廈北路口(官埭尾)、如龍工業區(官埭尾)
101路:泰山路口(官埭頭)、官埭新鄉、華僑博物館(官埭尾)
102路:泰山路口(官埭頭)、官埭新鄉、華僑博物館(官埭尾)
103路:泰山路口(官埭頭)
104A路:洋濱(官埭洋邊)、農副產品批發中心(官埭洋邊)
104B路:農副市場(官埭洋邊)、洋濱(官埭洋邊)

歷史沿革

官埭早在兩千年前潮汕海陸“漢代濱線”大變遷中就形成沙洲。南宋年間,潮州官府為防水患,令當地民眾於蓬洲都鷗汀背南面沙洲修築堤壩,此後便將這片土地稱為官埭。註:埭指已土修築的堤壩,官府修築的堤壩稱為“官埭”。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前屬潮州府海陽縣延德鄉蓬洲都。北宋宣和三年復置揭陽縣,蓬洲都改屬揭陽縣管轄。
元朝惠宗至正年間(1341-1368),居住於鷗汀背的紀姓族人,在五世祖紀辛六,字:機學,率領下南遷至官埭聚居,後隨人口增多設定“里”一級基層單位,時稱官埭里(扶龍鄉)。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揭陽縣設定鮀浦巡檢司作為佐堂(副縣衙)。下轄:蓬洲都、鮀江都、鱷浦都(今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壩頭和潮安庵埠交界一帶)。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 年)設定澄海縣,鮀浦巡檢司所轄的蓬洲都、鮀江都、鱷浦都改屬澄海縣管轄。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王朝施行靖邊海禁政策,強迫沿海人民內遷五十里,製造無人區,史稱“海界”。整個澄海縣被栽撤(廢除縣制)併入海陽縣。清康熙七年初(1668年),廣東巡撫王來任何兩廣總督周有德的上奏下,解除靖邊海禁,官埭紀姓人家得以回歸故里。
清康熙年間,官埭鄉已達到一定規模。隨著人口不斷增多,紀姓人家逐漸向南遷移,搬到官埭外埔、紀厝圍、紀厝海土墘(今:龍祥街道、新津街道、珠池街道)等地居住創祖。時以上地方屬澄海縣蓬洲都官埭鄉管轄。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時澄海縣屬澄海縣蓬洲都官埭大圖。
民國十年(1921年),澄海縣廢都設區,官埭鄉屬澄海縣下蓬區(新津河東岸為上蓬區,西岸為下蓬區)。民國21年(1932年)官埭鄉屬澄海縣第八區(下蓬區)。民國26年(1937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鮀浦合併)。
民國35年(1946年)屬澄海縣下蓬區官埭鄉,轄:洋邊、官埭頭、官埭尾、新鄉、紀厝海墘、蝦堀埔、坑田墘、紀厝隴、周厝塭、何高圍、陳厝圍、吳厝圍、分塭、東合、張厝、萬合圍、黃湖、紀厝圍、大圍、內塢、紀仔圍、東壩仔、十一合州共23村居地名(今龍祥、新津、珠池、新溪)。1948年屬澄海縣第三區官埭鄉(上蓬區、下蓬區合併)。
1949年解放後,同年10月官埭鄉改屬澄海縣第六區(下蓬區)。1951年屬澄海縣下蓬區官一鄉,原官埭鄉分設為官一鄉(今官一)、官二鄉(今夏桂埔、周厝塭)、官三鄉(今新津、珠池)、浮隴鄉(今廣廈、東廈、金霞)四個行政鎮級鄉。1957年1月屬澄海縣官埭鎮級鄉(官一鄉、官二鄉、官三鄉和浮隴鄉合併)。1957年12月屬澄海縣下蓬鎮級鄉(官埭鄉、鷗汀鄉合併)。1958年9月屬汕頭市紅光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屬汕頭市下蓬人民公社,時稱官埭大隊轄官埭頭、官埭尾、洋邊、新鄉四個聯隊。1961年3月屬汕頭市官埭人民公社,轄:官一、夏桂埠(1984更名夏桂埔)、周厝塭、陳厝合、辛厝寮、充公、浮隴七個大隊(原官埭大隊與官埭公社同名,更名為官一大隊)。1965年改屬澄海縣官埭人民公社轄官一、夏桂埠(1984更名夏桂埔)、周厝塭、陳厝合、辛厝寮、內充公、外充公、浮東、浮西九個大隊。1970年2月16日屬澄海縣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公社、官埭公社合併)。1974年11月五日屬汕頭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75年11月浮西、浮東大隊劃歸金砂公社,12月內充公、外充公、陳厝合、辛厝寮大隊劃歸五、七公社)。
1978年改革開放後,1984年1月1日改屬汕頭市郊下蓬區公所。1987年1月屬汕頭郊區下蓬鎮。1991年11月1日屬汕頭市龍湖區下蓬鎮,1996年11月30日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官埭鄉又稱扶龍鄉,取以“龍鄉”與“龍祥”諧音得名龍祥街道,轄泰龍、如龍、洋濱、新興、祥和5個居委)。2002年1月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龍祥街道與龍津街道合併,轄泰龍(官埭頭)、如龍(官埭尾)、洋濱(洋邊)、新興(新鄉)、祥和(鎮政府小區)、夏桂埔(蝦堀埔)、周厝塭、衡山等8個社區居委會,包括夏桂埔、坑田墘、李厝塭墘、周厝塭(東元)、紀厝葛南、紀厝葛北(新鋒)、辛厝葛(新鋒)、合仔寮(新聯)、林厝塭(中元)、汫溝、陳厝葛(新元)、海香埠、塘堀墘等15自然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