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腰鼓

安鄉腰鼓

安鄉腰鼓是一種傳統民俗舞蹈。腰鼓屬打擊樂器。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鼓長約34厘米,兩面蒙皮。鼓框上有環,用綢帶懸掛在腰間,演奏時雙手各執鼓槌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鄉腰鼓
  • 類型:傳統民俗舞蹈
  • 腰鼓:屬打擊樂器。
  • 特點:形似圓筒,兩端略細,中間稍粗
簡介,表演,

簡介

腰鼓在民間十分盛行,人們跳著腰鼓舞,變換隊形,或行走或在一個場地內邊舞邊敲。同時也用於傳統秧歌舞。腰鼓最初流行於陝西,後來在全國發展流行。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變化極為豐富,在民間流行極為廣泛,是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近幾年來,腰鼓舞已在許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興起,其主要是自娛自樂,同時也是一種業餘生活的豐富。
腰鼓解放初才傳入安鄉,但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安鄉各鄉鎮逢年過節、文藝宣傳、開張賀喜等喜慶場合,常常可見到民間腰鼓隊的表演。
安鄉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十餘人至二十多人不等。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湖鄉人民的喜悅之情。

表演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
安鄉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安鄉縣城民間腰鼓隊安鄉縣城民間腰鼓隊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廣場腰鼓隊廣場腰鼓隊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鄉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鄉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線;
5.動律形態複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複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鼓手表演時均著統一的民族服裝。
安鄉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
安鄉腰鼓興於解放初的民眾文藝活動,後因曲藝和戲劇的普及,腰鼓活動逐漸沉寂。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尤其是中老年人將其作為娛樂健身活動。如今安鄉的腰鼓隊遍及各主要集鎮,如喜洋洋隊、夕陽紅隊、陳家嘴隊等等,不僅陣容強大,而且演技高超,成為安鄉縣民眾文化活動的一大亮點。(全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