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壽縣時寺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時寺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8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六安市壽縣時寺
  • 外文名:Shou county, shi temple
  • 地址:安徽省中部
  • 面積:2986平方公里
基本縣情,歷史,

基本縣情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會合肥市接壤,與國家能源城淮南市毗鄰。介於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之間。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8萬。

歷史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

文化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鬥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 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蹟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 四個世界之最”。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壽縣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油料、水產品生產百強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目前已形成優質糧油棉、水產、生豬、白鵝、肉雞、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導產業。地方特產壽霍黑豬、皖西白鵝聞名遐邇,淮王魚、銀魚、瓦蝦歷史上被列為貢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龍瓜子、壽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內外賓客青睞。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頒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7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旅遊資源豐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壽州古城和安豐塘三大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壽縣交通便捷,即將通車的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淮南鐵路蔡家崗站僅8公里,距合肥機場僅1小時路,區位優勢明顯。
壽縣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壽縣積極搶抓機遇,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民眾收入顯著增長,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精神文明活動深入推進,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體育、殯改、司法、廣播電視先進縣稱號。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文化藝術
抬閣 肘閣
抬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它集造型、彩扎、雜技、戲劇藝術為一體,熔詩情畫意於一爐。因由人抬著表演,故稱抬閣。
抬閣於清光緒末年在縣城出現。是在肘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流行於縣城、正陽關一帶。一般只在大型的燈會和廟會上進行表演。
建國前,抬閣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人們以抬閣的大小而分為大架和小架兩種。均為長方形。大架和小架抬閣的扎制方法是一樣的,用八根直徑為12厘米粗的毛竹扎製成一個立體長方形的底座,長600厘米,寬200厘米,高70厘米。在這個底座上用四根細一點的毛竹紮成底盤,底盤上用竹子和篾簧扎出假山、廟宇、亭、塔、樹木和花草等。紮好後用彩紙裱糊,再配彩色裝飾畫,然後裝上蠟燭燈籠。底盤糊好後,根據閣上場面、故事情節、人物多少,裝上肘閣架,人物坐在抱芯子上,身著戲服,做出各類造型和動作。建國後,為了安全起見,抬閣的底座改用木質底座,肘閣架用螺絲固定,其它均同以前。
每一架抬閣需用8—16人抬著表演,抬閣的人身著彩衣,在樂曲的伴奏下緩慢前進,抬閣上的小演員們,根據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情節,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動作。抬閣後面緊跟著吹打班,笙、簫、笛、管演奏出各類樂曲。抬閣上面表演的內容大都是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根據《封神演義》中金光一節,設計的《金光》:金光聖母站在山頂上,手拿排有花燈的花竿,蓮花燈上鑲有鏡子,燈光照在鏡子反射出來,金光耀眼,山上亭、塔、廟宇,仙氣繚繞,山下蒼松、翠柏,使觀眾心曠神怡。其代表節目有:《金光》、《水漫金山》、《西遊記》、《西廂記》、《三打白骨精》、《火焰山》、《觀音送子》、《火燒綿山》、《火燒葫蘆谷》等。
肘閣是該縣民間燈會的又一種獨特形式。燈具主要由鋼鐵打出公芯子和母芯子(卯榫)套合而成,其支柱曲似臂肘,並分為一、二、三棚三種,由一人頂著表演,使燈具高聳空中,名曰肘閣。
在光緒年間,壽縣就有了肘閣活動,清末民初在縣城和正陽關一帶十分盛行。據老人回憶說,民國二十年的廟會上出肘閣就有六十架之多。這時人們還在肘閣的基礎上發展了抬閣和穿心閣等相類似的形式。因玩肘閣一類的燈(包括抬閣、穿心閣)耗資較大,故而建國後只有在重大節日才舉行這類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類燈會被視為“四舊”而禁止。1976年以後,隨著民間傳統文藝的恢復,肘閣也獲得了新生,重新走上了街頭。在慶祝建國三十五周年的時候,正陽關就有八架肘閣走上街頭,使人們一飽眼福。
肘閣架子是用鋼鐵鍛造而成,由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及掛芯子、坐芯子組合而成。肘閣架了分大架子和小架子兩種。大架子有三棚組成(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拉芯子、坐芯子_;小架子有一棚或二棚組成(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和坐芯子)。頂肘閣者,背負鐵領衣,鐵領衣上裝上轆轤把,然後在轆轤把上裝上各類芯子,這就形成了肘閣架子。肘閣架子裝成後形似一棵桃樹,上面紮上紅花綠葉。
肘閣的表演難度是很大的。頂肘閣都既要身強體壯,又要能夠把握力的重心和力的平衡。在肘閣架上表演的演員,要求年齡小,身體輕,不然壓力太大頂肘閣者就受不了。在表演時每一架肘閣一般由8—10人組成。頂肘閣者兩人(一人一頂,一人預備替換),肘閣架上的小演員最多不超過4人,其餘的人則手持木杈跟在肘閣的周圍,以防演員不測。肘閣架上的演員均是四、五歲小孩,他(她)們身著戲,扮演烴劇中的各類人物,小演員在肘閣架子上或站,或仰、或臥,而實際上是坐在芯子上或用布帶綁紮在芯子上,然後裝一支假腿和假手,假腿和假手隨著行進而隨意搖擺,顯得非常逼真,在肘閣架上演員根據不同劇情,做出各種造型來,如在一棚肘閣上,小演員肩挑水桶,名曰“水泊娘娘震四海”;二棚肘閣上兩個小演員分別扮演漁翁和漁翁的女兒,這叫“打漁殺家”;在三棚肘閣上演員在不同的高度分別扮演青蛇、白蛇和許仙,擺出“斷橋會”的造型來。在各棚肘閣上經常表演的節目有“打櫻桃”、“水泊娘娘震四海”、“孫悟空”、“打漁殺家”、“對花槍”、“斷橋會”、“猴打金錢豹”、“待月西廂”、“西遊記”、“紅樓夢”等。
肘閣是一種獨特民間藝術形式,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於一體,熔戲劇、雜技、舞蹈、彩扎藝術於一爐,可謂壽縣民間藝術園地里的一朵奇葩。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
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在本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全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餘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
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彩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花鼓燈的演出分大花場、小花場兩種形式。大花場是一種集體情緒舞,一般由七至十一人表演,演出時由傘把子引蘭花和鼓架子等進場,在傘把子的帶領下表演各種圖形,如:“單籬笆”、“雙籬笆”、“蛇退殼”、“分箱”、“籬笆糰子”、“相面”、“狗尾圈”、“二龍吐水”等。小花場一般由二至三人表演,演出時鼓架子在鑼鼓的伴奏下邊舞邊上場,舞后口唱花鼓歌,請蘭花下樓(即請蘭花上場表演),觀眾謂之請蘭花。蘭花上場後,兩兩在鑼鼓的伴奏下開始表演。另外,帶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一般是鼓架子、蘭花和小丑分別扮演角色,在演出中舞唱,相間穿插道白和數板,使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趨於花鼓戲的雛形。
花鼓燈表演有空場表演,也有邊走邊演的,行進表演的形式一般都在城市和集鎮大街小巷流動表演。在街上流動演出時,傘把子領頭打場子,後面緊跟著鼓架子和蘭花,他們邊走邊手舞足蹈。鑼鼓壓陣於後,他們所過之外人們燃放鞭炮相迎,清末和民國期間,有些大戶商號還在門口設盤,用銅板或大錢擺成字(一般都是一些“春”、“壽”、“吉”、“財”之類的吉利字),讓花鼓燈藝人減字拾錢,減一筆畫唱一段,按字即興編唱,唱詞中一般都以讚美這家的商品好,有現代話說就是為這家商號作一次活廣告。字減完後這些大錢和銅板就作為商號給藝人的賞錢。這一活動,多為傘把子來完成。
花鼓燈和其它民間藝術一樣,是人們用來自娛自樂的活動形式,在演出時內容一般比較健康。花鼓燈舞、歌、劇的主要內容多是反映表年男女的愛情生活,表現他們相互愛慕,挑追嬉戲和反對封建禮教的故事、傳說等。常演的歌、舞、劇有《團媳婦訴苦》、《懶老婆》、《撲蝶》、《十八里相送》、《遊春》、《火燒蓮花庵》、《丟手巾》、《對花》等。
明星璀璨話文苑
壽縣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漢魏以來,薦辟名賢有二百餘人。除漢淮南王劉安偕賓客編撰《淮南子》內外54篇、諸經論集百數十卷、歌賦百餘章外,歷代著作頗豐。漢代的梅福、召信臣、如訓、祝生、謝曼卿也都有著作。宋代呂公著一門六世十進士,數十人為名宦、學者,將“將相三世,輔佐兩朝”。呂夷簡北宋大臣,有著作200多卷。呂祖謙南宋隆興進士,亦有詞名。他所撰寫的《江西詩社宗派圖》首先提出“江西詩派”這一詩歌流派的名稱,在文學批評史上最有價值的。明代壽春劉鳳、趙炯然、張野塘等著作也很多,其中佼佼者,乃著名的戲曲音樂家張野塘。他是崑曲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造後的“弦子”(即三弦)成了伴奏的主樂器。清代文人42人,著作200餘,其中最著者有孫家鼐《欽定書經圖說》和《續西學大成》各1卷。民國時期,著作蜚聲於省城以上者35人,其中最著者有孫多森、黃吉安、高語罕等。孫多森著有《直隸實業彙編》一書。黃吉安一生創作劇本80多個,曲藝本20多個,世稱“黃本”。高語罕平生著書很多,其著名的有《白話書信》、《廣州記游》、《九死一生記》。
現當代著作家、藝術家,知名者百餘人。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孫多慈(女)、金克木、邵榮芬、朱海觀、梅岱等。孫多慈民國23年(1934年)以一幅《鮫人彈琴圖》顯露其藝術才華。民國2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她的《素描集》,震驚了中外畫壇。金克木現是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著作甚多,其著名的是《比較文化論集》;邵榮芬著有《切韻研究》、《中原雅音研究》、《漢語音史講話》、《語言學論集》和《英語機構》。朱海觀主要譯著有《蘇聯文學論文集》(蘇·法捷耶夫)、《反和平的陰謀》(英·賴爾派克)、《戰爭風雲》(美·沃克)等十餘部。梅岱著有《辯證唯物主義講座》、《簡明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
楚文化——世界一流文化
春秋時,楚國勢力逐漸轉向東方擴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後又滅舒入巢,楚文化開始進入江淮地區。莊王時,楚令尹孫叔敖造芍陂(即今安豐塘),加速了此地經濟的增長,從而為楚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懷王時(前328-299年),楚已據有兩淮地區,楚文化的影響日益擴大、加深。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此地為春申君黃歇的食邑。在黃歇的積極經營下,建築、熔鑄、農業等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徙都壽春,壽春的地位發生了巨變,使壽縣很快成為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大都會,是楚國後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文物古蹟
銅 鑄 十 八 羅 漢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現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金 棺
金棺,置於銀棺內,亦頭北尾南,6片黃金薄片鉚合製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頭亦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隻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文字俱為捶揲而成,棺內裝滿“舍利”。
銀 棺
1977年,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內,頭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蓋寬8—9厘米,口寬7.4—8厘米,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飾“雙龍戲珠”圖,一側飾佛子10人作緩步徐行或敲鈸,似送葬祭祀式;一側飾如來佛半臥像,身後侍立弟子10人,棺頭為雙扇假門,有門釘4行,每行8枚,有銜環;門前為6級台階,兩側各立一侍者,棺尾飾一合掌坐佛於正中。
楚 大 鼎
楚大鼎,又名“大侶鼎”、“鑄客鼎”。民國22年(1933年)在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鬥雞台遺址
鬥雞台亦稱北雞城。遺址位於城西南15公里,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鬥雞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統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秋,曾作試掘,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遺址。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於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築1米高度青石護土牆,迎面鑲石刻保護標誌、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築連線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廉頗墓
廉頗墓,位於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里許便是淮河。今日為旅遊勝地。
柏家台遺址
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於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築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台村,故名為柏家台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雲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築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築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
孫公祠
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
孫叔敖,姓孫,名敖,字孫叔;父名孫賈,任楚國司馬,後被斗越椒所害,孫叔敖避難於夢澤。虞邱相薦其賢於楚莊王,召為令尹。《史記?循吏列傳》說。“孫叔敖者,楚之處土也,虞邱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為了發展生產,富國富民,他選擇主要產糧區的壽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豐富的地理環境,修造芍陂水利,灌溉萬頃,使楚國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人民得其利。據傳,此舉適合國情,深得人心,當地人民很早就在陂側立祠以祭了。《水經注》“肥水”條下有記曰:“水北徑孫叔敖祠下”,可見孫公祠始建日最遲也不會晚於北魏。宋王安石《安豐張令修芍陂》詩中亦有“楚相祠堂仍好在”句,明代宣陽僑郎王邦瑞《過孫叔敖祠》詩曰:“百里陂塘峙楚祠,萬年伏臘動人思。愛存墮淚非殘碣,功似為霖豈一時。” 據《壽州志》記載,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御史魏璋“重修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知州劉概“增葺之”;清康熙間,州同顏伯?《孫公祠廟記》說祠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九間,戶牖五十有七戶”;又說有古柏數株,遮天蔽日。遊客到此,觀芍陂壯舉,仰楚相遺風,留連之餘,可於庭、於廊、於廡、於樹下、於南牖北窗,此軒彼欄,皆得以憩憩,偃仰隨意,風雨寒暑所不及也。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壽州知州周光鄰《芍陂楚相祠》云:“楚相祠堂柏蔭清,芍陂晴藻碧煙橫。欲知遺澤流長處,三十六門秋水聲。廉吏可為終可為,衣冠今古式威儀。野人慾采塘花獻,剛及西風稻熟時。” 經過乾隆年間多次修葺,形成一套祠宇制度。正殿奉楚令尹孫叔敖像,東配明壽州知州黃克纘“木主”,西配清壽州州同顏伯?“木主”;東西廡配祭漢至清代致力於芍陂興利的官宦48人,漢廬江太守王景以及兗州刺史鄧艾位居前列。現存大殿、還清閣、崇報門和明清間碑刻19方。大殿三間,位於後進,硬山、馬頭牆、前提檐、立貼式梁架。還清閣位於中進,闊三間,深一間,兩層密檐式,牆面出單挑磚雕華拱以承檐下。崇報門為前進,又稱碑廳,面闊四間,東間闊3.3米,自東至西各間面依次遞減;門設東邊第二間正中,異於大殿,還清閣設門於明間的對稱格局。碑廳內外牆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內集中起來的碑刻19方,有歷史上重修安豐塘碑記、禁止侵塘為田的積水界石記、安豐塘圖、孫叔敖石刻線像及其傳略、重修孫公祠碑記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圖,可見塘的位置、水源、斗門、灌區概況,在水利科學史上有較高價值。乾隆四十年梁書丹之草體《重修安豐塘碑記》,亦常為遊人所欣賞。
安豐塘(芍陂)
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