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丕揚書丹之碑

孫丕揚書丹之碑

2012年初,陝西富平縣小惠村一村民反映發現孫丕揚書丹之碑,經富平縣文物局查看發現,該石碑確實為明代太子少保孫丕揚為親屬書丹之碑,比較珍貴,立即將石碑運回城區文管所保管。

發現石碑,石碑解讀,相關人物,

發現石碑

2012年初,富平縣小惠村一村民反映發現孫丕揚書丹之碑,富平縣文物局立即前往查看屬實,明代太子少保孫丕揚為親屬書丹之碑,運回城區所保管。

石碑解讀

富平縣文物局城區文管所有關人員講述,該石碑高120厘米、寬50厘米、厚18厘米,由於石刻已經受損,部分字跡看不清楚,當前可以看出碑文為孫丕揚為其親屬所寫,所寫內容由於還沒有進行拓片,還不太清楚。

相關人物

富平自古屬富庶之地,名人薈萃。詩曰:“文有楊爵,武有王翦,孝子梁悅,忠臣張紞(dan),太子太保孫丕揚魏徵一夢斬龍王。”詩中所說的太子太保,指的就是明代三朝元老,賜進士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孫丕揚,他的老家就在陝西省富平縣流曲鎮南街。
孫丕揚(1532~1614年),字叔孝,號立山。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授行人,升御史,巡按畿輔、淮安、揚州。隆慶朝官拜大理寺丞,被劾落職,後復官。萬曆元年以右僉都御史身份巡撫保定諸府,嚴飭吏治,“以嚴為治,屬吏皆惴惴”。為防外敵入侵,“增置敵樓三百所,築邊牆萬餘丈”,敘功升任右副都御史。此後歷任應天府尹、大理寺卿、戶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刑部尚書、左都御史。任刑部尚書時,理案迅捷,量刑得當,故有“孫丕揚不轉堂”之說。萬曆二十二年,詔拜吏部尚書,創“掣籤法”,以絕內官請託,“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乾者”。萬曆二十四年閏八月,孫丕揚被責去官。十二年後,又奉詔復任吏部尚書,時年七十八歲。萬曆三十八年考核地方官吏,孫丕揚辦事公允,去留升降均無不當。次年主持考核京官,鐵面無私,“發奸如神”,將不稱職官吏分別降職或罷免,因而遭朝內朋黨嫉恨誹謗,亦受神宗猜疑。孫丕揚多次上疏求退,未獲準奏。萬曆四十年二月十八日,孫丕揚“拜疏自去”,回歸故里富平流曲。
流曲先賢孫丕揚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史有“無私廉吏”之譽,堪為官吏之楷模。他為官從不謀私,對子女親友很嚴厲,從不袒護,足可見孫丕揚疾惡如仇,任人為賢的人格魅力。他一生著書立說寫詩頗多,曾著有《應時草》、《巡按約束》、《勸學篇》等,他親自編撰的《富平縣誌》為明代陝西八大名志之一,史稱《孫志》,是為富平現存最早的《縣誌》。
萬曆四十二年,孫丕揚病逝故里,享年八十三歲,後贈太保,天啟初年追謚恭介。孫丕揚墓在流曲鎮北路東,這裡是一片平緩的高崗地,古時三面環水,北面是一丈多高的土埝,西側是蔡陽河,東側是順陽河支流河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