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活躍

季風加強和活動的現象。季風活躍和中斷一般是交替出現的。

在冬季,東北季風活躍與亞洲大陸冷空氣加強、爆發密切相連。冷空氣每爆發一次,東北季風就會加強一次,出現一次活躍過程。夏季西南季風活躍現象,在印度主要表現為季風格移到印度半島中部,槽線呈東南-西北走向,大致從23°N,85°E到30°N,75°E,在半島中部產生豐沛的降水。這種形式下,半島的北部和南部往往少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季風活躍
  • 外文名:active monsoon
  • 釋義:季風加強和活動的現象
  • 規律:季風活躍和中斷一般是交替出現的
  • 影響因子1:積雲對流加熱
  • 影響因子2:經向太陽輻射加熱
影響因子,季風季節變化,

影響因子

(1)影響南亞季風中期振盪的兩個主要因子是經向太陽輻射加熱和積雲對流加熱;長波輻射冷卻對中期振盪也有影響,但是是一較次要因子。
(2)當太陽輻射減弱時,積雲對流增強,使南亞季風由中斷向活躍轉換;而當太陽輻射増強時,對流加熱減弱、季風由活躍向中斷轉換。

季風季節變化

冬季,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大陸上出現冷高壓,海洋上出現相應的低壓,氣流大範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風。冬季季風在北半球盛行北風或東北風,尤其是亞洲東部沿岸,北向季風從中緯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區,這種季風起源於西伯利亞冷高壓,它在向南爆發的過程中,其東亞及南亞產生很強的北風和東北風。非洲和孟加拉灣地區也有明顯的東北風吹到近赤道地區。東太平洋和南美洲雖有冬季風出現,但不如亞洲地區顯著。
夏季,海洋溫度相對較低,大陸溫度較高,海洋出現高壓或原高壓加強,大陸出現熱低壓;這時北半球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尤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最顯著。西南季風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和日本;另一部分東南風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東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東部沿海。
夏季風一般經歷爆發、活躍、中斷和撤退4個階段。東亞的季風爆發最早,從5月上旬開始,自東南向西北推進,到7月下旬趨於穩定,通常在9月中旬開始回撤,路徑與推進時相反,在偏北氣流的反擊下,自西北向東南節節敗退。
影響我國的夏季風起源於三支氣流:一是印度夏季風,當印度季風北移時,西南季風可深入到我國大陸;二是流過東南亞和南海的跨赤道氣流,這是一種低空的西南氣流;三是來自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的東南季風,有時會轉為南或西南氣流。
季風每年5月上旬開始出現在南海北部,中間經過3次突然北推和4個靜止階段,5月底至6月5—10日到達華南北部,6月底至7月初抵達長江流域,7月上旬中至20日,推進至黃河流域,7月底至8月10日前,北上至終界線—華北一帶。我國冬季風比夏季風強烈,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常有8級以上的北到西北風伴隨寒潮南下;南海以東北風為主,大風次數比北部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