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學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學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學院: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孟子》為基礎去觀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著真實感,文筆揮灑,是一部可讀之書,對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處。孟子,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向我們昭示了人類最高管理智慧的結晶。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管理者,都在《孟子》中汲取了精華。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得不讀《孟子》。

基本介紹

  • 書名:孟子學院:孟子的仁政思想
  • 出版社:長安出版社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鑫三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作者:秦榆
  •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175518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孟子學院:孟子的仁政思想》由長安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亞聖——偉大的孟子
中國亞聖——孟子
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
孟子的“大丈夫”精神
儒家的奠基者——孟子
“亞聖”孟子與“至聖”孔子思想比較
孟子——民主思想的先驅

第二章 要管理先修身——領導者的自我修煉
身先士卒——領導者的無聲號角
培養浩然正氣
嚴於律己,比要求員工更嚴格地要求自己
不為與不能
有所不為後有所為
終身學習的素質
成大事絕不優柔寡斷
堅持到底,行動就定能成功
懷著高度的責任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第三章 從孟子的民本思想看現代企業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的層次
情、理、法
以人為本,真正地突出員工的主體地位
要真誠對待員工
給員工快樂也就是給企業快樂
把員工當做朋友
平等相助,培養上下一體的工作關係
體貼民情,關心員工
領導者的誤區
不做好好先生,該硬則硬
軟硬兼施,才是最佳手段

第四章 以德服人的領導藝術
以德服人,要德才兼備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真誠的關係可以換來忠誠
誠信是管理者必備的素質
兼聽不同的意見
不要吝嗇讚美
用傾聽架起溝通的橋樑
正確勸說犯錯誤的員工
斥罵能激勵員工知恥而後勇
謙虛求教
優秀的管理者要站得高看得遠

第五章 尊賢使能——孟子的用人之道
人才管理是企業管理活動中的重中之重
善引千軍萬馬,不如善點數將
惜才如金,走向成功
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正確評價人才
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
巧用“能人”,切忌“武大郎”開店
首先是選好人才,其次是用好人才-
任人不能唯親
用人要以品德為先
不以成敗定終身
污水要清除,爛蘋果一定要果斷扔掉

第六章 打造無敵團隊,營造良好氣氛
管理是團隊的遊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不斷攪動鍋里的水
木桶定律原理
凝聚人心,從小事做起
公司內部的協同精神
團隊精神無敵
組建互動的學習型團隊
選擇好合作夥伴
把沒有用的合作夥伴篩掉
團隊精神不是團隊精神

第七章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熱爐”法則
最有效的工具是企業章程
要規矩,同時也要避免官僚主義
學會花錢,避免浪費
合理統籌安排,放手讓員工去做
秩序和紀律是企業的生命
不要把戰線拉得太長
樹立真正的成本意識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八章 從孟子的通權達變看現代企業創新管理
通權達變,棄舊圖新
及時調整——創新成就聯想
新的思想要與新的市場脈搏一起跳動
福特A型車創造第二次輝煌
創新是一種美麗的奇蹟
適時求變,守舊則意味著死亡
勇於創新是決勝於市場競爭的法寶
變,才是企業惟一不變的主題
創新——制勝的根本

第九章 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孟子的機遇觀
機不可失,有機遇一定要抓住
冒險就意味著機遇
抓住市場“癢”處,飽和市場也有機遇
只要你有心,就會發現機遇
商機來了要把握——等待商機死得快
讓偶然變成一種必然
把握良機

文摘

書摘
兼聽不同的意見
【原文】左右皆日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
然後察之。(《孟子·梁惠王》)
【大意】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
不可輕信,全國人都說某人好,就要考察他。
孟子在這指出當權者應該聽聽別人的意見,不能一意孤行,所謂兼聽則
行,偏聽則暗,作為管理者更要懂得此理。
不少領導者都有一意孤行的癖好,除了自己的意見外,根本就聽不進別
人任何有益的進言。而當別人有意見的時候,他們也常常命令別人保持沉默
。在組織的環境裡發生質疑的時候,出面發出質疑的人就很有可能會被貼上
“不忠”的標籤,甚至被視為是製造麻煩的人。到底什麼才是判斷反對和不
同意見的最佳方式?應當鼓勵勇於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意見的人,並注
意傾聽。
戰國時期,一位君王曾下過一道求諫旨令:“群臣和百姓能當面指責寡
人之過的,受上賞;上書規勸寡人的,受中賞;能在公共場合議論寡人的過
失而被我聽到的,受下賞。”這道旨令一下,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一年之後
,人們想再進直言,已無話可說了。而這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泰民
安,社會穩定。
自古以來,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領導人必定要垮台。這是歷史經驗的
總結。
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其實,關
羽並不是疏忽大意而丟了荊州,而是丟在他不能兼聽不同意見的弱點上。關
羽守衛荊州時,東吳呂蒙做了大都督,呂蒙早就有搶回被劉備騙去的荊州的
打算,但他心知強攻硬取只會使自己吃虧,於是想辦法從關羽的弱點上開刀
。正巧,關羽沒有親自守荊州,正在外面帶兵攻打樊城,呂蒙一見機會難得
,便表面上主動與關羽搞好關係,暗中用計蒙蔽關羽。他詐稱有病,讓東吳
書生陸遜代替自己都督的職位。陸遜剛上任,就以友好的言辭寫了一封信,
並備了厚禮,遣使拜見關羽,關羽聽說後,警惕性一下子放鬆下來,他還嘲
笑孫權說:“孫權見識短淺,競用孺子為將!”他絲毫沒把陸遜放在眼裡,
認為陸遜奈何荊州不得,反而把荊州守兵抽出攻打樊城。關羽的副將司馬王
甫、趙累卻不這么看,他們認為東吳必有陰謀,苦勸關羽不要輕易撤走荊州
守兵。而關羽對東吳近日一系列的行動與跡象沒有認真分析研究,只是知其
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狂妄地認為東吳膽怯,放心大膽地撤走了荊州守兵。但
後來事實是,東吳軍隊渡江奪取了荊州城。
直到此時,關羽對荊州已失守的訊息仍不相信,當軍中有人私下傳言荊
州失守時,他聽後憤怒地制止道:“此是敵方訛言,以亂我軍心!東吳呂蒙
病危,孺子陸遜代都督之職,不足為慮!”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後來探馬
報知實情後,才相信荊州真的丟失了。關羽這才大驚失色,不得已投奔荊州
屬地公安,豈知公安也已被呂蒙奪取了。在這進退無路之際,關羽似乎有一
絲覺醒,他對身邊的司馬王甫深深嘆道:“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
如果說,荊州是關羽大意才丟失的還說得過去,那么,關羽敗走麥城則
是不聽建議所致。當困守麥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際,關羽決定拋棄麥
城,突圍去西川。可是去西川如何取道他又拒絕了王甫的正確建議。去西川
本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大路,一條是偏僻小路,關羽打算從小路去西川,
王甫聽後惟恐吳魏在小路設下埋伏,連忙建議部隊取道大路。這時,關羽又
犯下了一意孤行的老毛病,他固執地不肯聽王甫的話,還自信地揚言:“縱
有埋伏,有何懼哉!”堅定不移地要走小路。王甫料定關羽此去凶多吉少,
縱百般勸阻仍無濟於事,結果呢?父子雙雙遭擒身死。一代英雄豪傑因不能
兼聽不同的意見而釀成重大的歷史悲劇。
一千張羊皮,不如一張狐狸腋窩皮珍貴;千百人俯首順從,不如一人諍
言爭辯對事有益。作為一個領導,應該具有從諫如流的雅量,能夠聽取不同
意見,並鼓勵下屬敢於講不同意見。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領導者能經常聽取下不同意見,於己於人都有好處。
唐太宗問魏徵:“歷史上的國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徵
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接著,他列舉歷史上的人與事說:“秦
二世只聽趙高的,隋煬帝偏信虞世基,結果耳目閉塞,導致國家滅亡。國君
如果能多聽各方面的意見,採納下面的正確主張,下情上達,就會明智;如
果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會被蒙蔽,就昏庸。”太宗聽了魏徵的話,連連點頭
稱好:“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
P105-1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