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斌(蘭州理工大學教授)

孔令斌(蘭州理工大學教授)

孔令斌,男,1973年2月生,山東曲阜人。現為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2001和2004年在蘭州大學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5-2001年在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研究院從事研發工作,2004年進入蘭州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令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曲阜
  • 出生日期:1973年2月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性別:男
科學研究,教學經歷,發表論文,

科學研究

長期從事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儲能器件的基礎研究與套用開發,針對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和組裝等核心技術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其領導的研究小組以甘肅省豐富的鎳、鈷資源為基礎,以開發適用於風力發電和電動汽車領域的大功率超級電容器為主導,大力開發具有甘肅省特色的有色金屬鎳、鈷氧化物及其水合物電極材料,該類材料的電化學比容量達到了目前國內外報導的最高值;基於自主開發的有色金屬氧化物和活性炭材料的非對稱型超級電容器性能和組裝技術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基於磷酸鐵鋰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也已初見成效。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嵌段共聚物炭化法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碳電極材料的研究”(No. 21163010)、“分子篩的結構對其複合材料超級電容性能的影響”(No. 50602020)、973計畫前期研究專項“基於多孔載體的高容量超級電容器複合電極材料的基礎研究”(No. 2007CB216408)(排名第二)、甘肅省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高容量分級多孔成型炭基複合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設計、製備與性能研究”、甘肅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有色金屬氧化物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關鍵製備技術與套用開發”(排名第二)、以及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10餘項,並參與國家863項目一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40餘篇,影響因子3以上8篇。所發表的論文在SCI資料庫中被引用500餘次,其中他引400餘次,個人h指數為12。曾被邀請為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Carbon等著名雜誌的審稿人。目前正在申請發明專利4項。是國際電化學會會員、中國電化學會會員、中國電子顯微學會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人、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專家。2003年獲甘肅省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入選“蘭州理工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畫”;2011年獲蘭州理工大學“十一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入選首批“蘭州理工大學紅柳傑出人才培養計畫”,並榮獲第八屆甘肅青年科技獎。

教學經歷

先後主講本科生課程《材料分析方法》、《材料腐蝕與防護》和研究生課程《材料研究方法》等主幹課程。通過基礎理論和個人長期從事材料結構表征與分析經驗的有機結合,為碩士研究生講授的《材料研究方法》課程多年來一直為蘭州理工大學選修人數最多的研究生選修課程,並受到廣大學生一致好評。在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儲能器件需求日趨迫切的前提下,積極回響國家關於該領域的最新決策,參與籌建了以新型能源材料為主導方向的“功能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本科專業,為蘭州理工大學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導學生完成的課外科技作品獲得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和甘肅省第八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指導本科生獲得並完成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一項。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獲得蘭州理工大學校級答辯一等獎和三等獎各一次。

發表論文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SCI收錄40餘篇,論文在SCI資料庫中被引用400餘次。
主要相關論文:
[1] “Nano-composite of polypyrrole/modified mesoporous carbon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application”, J. Zhang, L. B. Kong*, J. J. Cai, Y. C. Luo, L. Kang. Electrochim. Acta, 2010, 55: 8067-8073.
[2] “Co0.56Ni0.44 oxide nanoflake materials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 J. W. Lang, L. B. Kong*, M. Liu, Y. C. Luo, L. Kang. J. Electrochem. Soc., 2010, 157: A1341- A1346.
[3] “Hierarchically porous nickel hydroxide/mesoporous 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J. Zhang, L. B. Kong*, J. J. Cai, H. Li, Y. C. Luo, L. Kang.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2010, 132: 154-162.
[4]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 based on loose-packed cobalt hydroxide nanoflake materials and activated carbon”, L. B. Kong*, M. Liu, J. W. Lang, Y. C. Luo, L. Kang. J. Electrochem. Soc., 2009, 156: A1000- A1004.
[5] “Facile approach to prepare loose-packed cobalt hydroxide nano-flakes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L. B. Kong*, J. W. Lang, M. Liu, Y. C. Luo, L. Kang. J. Power Sources, 2009, 194: 1194-1201.
[6] “In-situ 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polyaniline composite films for electrochemical supercapacitors”, J. Zhang, L. B. Kong*, B. Wang, Y. C. Luo, L. Kang. Synth. Met., 2009, 159: 260-266.
[7] “Facile approach to prepare loose-packed NiO nano-flakes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s”, J. W. Lang, L. B. Kong*, W. J. Wu, Y. C. Luo, L. Kang. Chem. Commun., 2008, (35): 4213-4215.
[8] “MWNTs/PANI composite materials prepared by in-situ chemical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for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L. B. Kong*, J. Zhang, J. J. An, Y. C. Luo, L. Kang. J. Mater. Sci., 2008, 43: 3664-3669.
[9]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pseudo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α-MnO2 hollow spheres and hollow urchins”, M. Xu, L. Kong, W. Zhou, H. Li. J. Phys. Chem. C, 2007, 111: 19141-19147.
[10] “Preparation of novel nano-composite Ni(OH)2/USY material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electrochemical capacitance storage”, L. Cao, L. B.Kong, Y. Y. Liang, H. L. Li. Chem. Commun., 2004, (14): 1646-16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