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戰役

婆羅洲戰役

婆羅洲戰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西南太平洋戰區最後一場主要軍事行動,在一系列由5月1日至7月21日期間的兩棲登入行動中,由萊斯里·莫希德陸軍中將指揮的澳大利亞第1軍攻擊占領該島的日本軍隊,盟國的海空軍力量,主要是由托馬斯·卡森·金凱德指揮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澳大利亞第1戰術航空隊及美國陸軍航空軍第13航空隊亦在此戰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們在戰役中受到在婆羅洲東南部由鈴木卓麻少將的日本陸軍及日本海軍及在西北部由馬場正郎陸軍中將指揮的日本第37軍的抵抗。

雖然該戰役當時在澳大利亞受到批評及在以後時間被認為是沒有意義或浪費士兵的生命,它仍然達到一系列目的如增強對占領荷屬東印度大部份地區的日軍的孤立、攻占主要石油供應地區釋放盟軍戰俘,當時這些戰俘的處境已十分惡劣(參見山打根死亡行軍及峇都令當集中營)。

盟軍在婆羅洲一系列行動計畫代號為雙簧管及是屬於蒙特克萊爾行動的第2階段,該行動的目的是消滅當地的日軍及收復荷屬東印度、菲律賓南部及英屬婆羅洲北部,蒙特克萊爾行動的第1階段,代號為勝利,目的是在菲律賓的彭內島、宿務島及內格羅島登入及已在1945年中完成。

這些行動最終亦是澳大利亞軍隊對日本的最後一系列行動。

基本介紹

  • 名稱:婆羅洲戰役
  • 地點:婆羅洲
  • 時間:1945年5月1日—7月21日
  • 參戰方:澳大利亞,美國,日本
  • 結果:同盟國獲勝,進一步減少日本對澳大利亞的威脅
  • 參戰方兵力:盟軍 35000人
    日本 15000人
  • 傷亡情況:盟軍 約8000人
    日本 10000人
  • 主要指揮官:萊斯里·莫希德,鈴木卓麻
  • 戰役背景:為進攻爪哇取得前進基地
戰役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

戰役背景

盟軍的企圖是奪取石油資源並為進攻爪哇取得前進基地。
婆羅洲是加里曼丹島的舊名稱,該島是世界第三大島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分屬於三個國家的島嶼。這三個國家分別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其中,印尼的四個省占全島總面積的2/3,為最大的一部分,馬來西亞(有沙巴沙撈越兩州)次之,汶萊只占一小部分。面積為743,330平方公里。婆羅洲島位於東南亞,且處於島嶼東南亞的中心部分。婆羅洲島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440公里。東北部是蘇祿海,東部有蘇拉威西海及加錫海峽。南部是爪哇海卡里馬塔海峽。西部,北部是南中國海。山脈從內地向四外伸展,東北部較高,有東南亞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緩,雨量豐沛,多分頭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經濟開發限於河流下游及海濱地帶,主要城鎮多在河口內側。地下礦藏有石油、天然氣、金剛石、銅、金等。農產有稻米、橡膠、胡椒西谷椰子等。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銅礦開採和伐木業重要。
婆羅洲戰役婆羅洲戰役

戰爭過程

婆羅洲戰役開始於1945年5月1日,結束於1945年7月18日。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澳盟軍於1945年5~7月在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對日軍實施的登入戰役。 盟軍登入部隊主力為澳大利亞第1軍(軍長萊斯里·莫希德中將)第7、第9師,美國第7艦隊負責海上運輸和掩護,由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統一指揮。守島日軍為陸軍第37集團軍(司令為馬場正郎中將)和海軍第22特別基地勤務保障隊。日軍判斷盟軍將首先進攻汶萊灣,因而防禦重點由北岸和東岸轉移到西岸的汶萊、古晉地區。
婆羅洲戰役婆羅洲戰役
1945年5月1日,澳軍第9師第26旅約6000人在打拉根島登入婆羅洲戰役。19日,守島日軍約2200人退守核心陣地。6月11日,日軍陣地被摧毀,13日停止有組織抵抗。1945年6月10日,澳軍第9師其他部隊在汶萊灣登入,隨後向南進入沙撈越;20日在沙撈越魯東登入,占領詩里亞米里油田,以及汶萊灣以北的韋斯頓、保佛等地。在巴厘巴板以東上陸。巴厘巴板守軍為日海軍第22特別基地勤務保障隊等約1萬人。登入前,美軍以航空兵和艦炮進行火力準備,登入十分順利。在向縱深發展時,遭日軍頑強抵抗。經兩周反覆爭奪,日軍撤離該地區。18日,澳軍奪取桑博賈油田,隨後向北推進80公里,迫使日軍退守三馬林達
至6月底,澳軍控制汶萊附近1.3萬平方公里土地。澳軍第7加強師由美第7艦隊第1突擊大隊護送。

戰爭結果

此役,澳軍奪取汶萊灣和巴厘巴板兩個海軍基地、7個機場及豐富的油田。澳軍傷亡2000餘人,日軍亡近7000人。
婆羅洲戰役婆羅洲戰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