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江全圖

婁江全圖

婁江全圖為明代水利畫作。以婁江為主體,自右而左一字形繪製,上南下北,繪出了匯入婁江的一百二十九條支流的情況。繪製之詳盡為此圖問世以前所未見。現藏於蘇州市水利局。

基本介紹

  • 畫作名稱婁江全圖
  • 年代:明
  • 尺寸:22.4×212.8cm
  • 現藏:中國蘇州
婁江介紹,歷史記載,興修水利,

婁江介紹

太湖,穿蘇州婁門而東,一路迤邐百餘里,由劉家港(今太倉瀏訶)入海。太倉上溯至太湖胥口為婁江,自太倉以下又稱瀏河,瀏河口即明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首發地--劉家港。不息的波光濤影,載走了悠悠歲月,孕育了連綿沃土。誰不知曉,這條母親河的兩岸,是天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自秦代實行郡縣制,處於婁江中段的崑山,有七百多年稱為婁縣,而太倉則歷來有婁東之稱。

歷史記載

 在遙遠的古史中,禹繼承父親鯀的事業,在治水中變壅塞為疏導,太湖流域始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局面。震澤,是太湖的古名;三江,指的是太湖進入東海的三條主要泄水通道——東江婁江淞江。由於大禹的疏治,太湖流域泄水得以順暢。《水經注》說,太湖之水由淞江(今吳淞江最上游)東北流至三江口,仍然保持東北流向的是東江,折向東南流的便是婁江。婁江流到崑山的東部,又分出一條支流——南北朝時期稱作滬瀆,東流入海。上海的簡稱“滬”,正是從“滬瀆”而來的。
婁 江 全 圖2婁 江 全 圖2
一個“滬”字,形神兼備地體現出了魚米之鄉的內質。《清嘉錄》引用了唐代詩人陸龜蒙《漁具詩序》中的解釋:,滬也。“網罟之流,列竹于海澨,曰滬。”並注釋“吳人謂之籪”,攔在湖港交叉處,用來捕蟹捉魚的籪簾。瀆,原指較淺的溝渠。但是在東晉時,滬瀆已經成為吳郡出海的重要通道。《梁書·侯景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說侯景曾率領數十名心腹,乘船由東江經滬瀆逃往海外,這就可以證明。
 東江在公元八世紀已經逐漸淤塞。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為了運輸官糧方便,動用民力在吳淞江太湖之間修築了一條長堤,將河水攔腰截斷。幾年後又架設吳江長橋,結果使吳淞江流泄不暢,海口終於被淤塞。三江中的婁江成為太湖唯一的入海通道。浩瀚的湖水流經吳縣蘇州崑山太倉,由瀏河口入海。
婁 江 全 圖3婁 江 全 圖3

興修水利

良港始造
當時的瀏河口外,便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婁江觀潮的景色,足以與錢塘觀潮媲美。但婁江的價值不僅僅為了觀潮。明代永樂年間的“掣淞入婁”水利工程,將吳淞江下游改由婁江入海,使之愈加順暢。而挾兩江之水的劉家港,在三保太監鄭和的眼裡,卻是天造地設的良港。他以此作為起錨港和收泊港,乘長風破萬里浪,下西洋與東南亞各國交往,把婁江的名字寫進了輝煌的世界航海史。
太湖古代水利建設
太湖水系始終在變化中。公元八世紀以後,隨著全球性冰後期海面的升高和太湖平原江南古陸部分)的不斷沉降,河流的比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江水的流速大大減慢,以致泥沙常常在河道內沉積。在海潮汛期,原來宣洩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反而變成了海水內浸的主要通道。海水甚至一度逆吳淞江而上,倒灌蘇州城東一二十里。潮水所挾持的泥沙,大量地在河床內堆積,致使婁江淤塞。從北宋至和二年起,人們花大力氣開鑿了婁江,上承太湖胥口,下接太倉瀏河,史稱至和塘,今太倉市老城區中心有橋名“至和橋”,橋下水道即古之至和塘。從此婁江水道的走向再也沒有改變。
太湖近現代水利建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為了解決太湖洪水下泄順暢問題和改善太湖水系排灌狀況,黨和政府兩次動員數十萬民工,利用冬閒,實施了婁江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主要是截直河道,拓寬河床,剷除淤底。 使之名副其實地成為惠及太湖流域滬.蘇.錫地區的母親河。即使在今天,高速公路立體交叉,鐵路四通八達,仍日夜不停地航行在寬闊的河面之上運輸船隊仍然在散發著婁江的勃勃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