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榮(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

姜榮(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姜榮,男,原籍天津寧河人,中共黨員,1952年7月3日出生於瀋陽,北京鋼鐵學院機械製造專業畢業,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瀋陽
  • 出生日期:1952年7月3日
  • 職業: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
  • 畢業院校:北京鋼鐵學院
  • 信仰:中共黨員
簡介,履歷,觀點,作品,《心聲》,《心愿》,《隴西風華》,《青春的回眸》,

簡介

1976年攝於北京王府井1976年攝於北京王府井
姜榮,男,原籍天津寧河人,中共黨員,1952年7月3日出生於瀋陽,北京鋼鐵學院機械製造專業畢業,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
姜榮的父親姜可式,母親王玉英育有子女姜淑芝、姜榮、姜安、姜勇、姜麗。姜榮是家中的長子,父母親是普通的職員人家,年少時家中清貧,懂事體諒大人,學習努力。1970年主動回響國家的號召建設三線,前往甘肅隴西,在冶金工業部隴西冶金設備製造廠(西北有色冶金機械廠)參加工作,參加工廠文宣隊展現了他的藝術才華。由於表現出眾被抽調到保衛科任幹事,參與了重大案件的偵破。回到工廠加一車間後任工段長,實現了他人生的又一重大目標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被組織上推薦就讀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機械製造專業。此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積極向上、勇於拼搏、捨得奉獻、除學好專業外,姜榮表現出了強烈的進取意識,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被委以學生會主席的重任,出席了學聯十九大,受到了華國峰主席和鄧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首長的接見,畢業後留京分配到北京市團市委任學聯部副部長。
1985年後姜榮調冶金工業部任機關團委書記、黨群工作處處長,後升任部機關工會主席,經歷了重大政治事件,經受了黨組織的考驗。1996年他再一次回響黨的號召參加幹部交流,經冶金工業部推薦中央組織部批准任貴州省冶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為貴州冶金工業嘔心瀝血,化解了許多困難企業,如貴州省"水鋼扭虧"、"省冶建解困"等疑難問題。2000年組織上安排姜榮擔任冶金出版社黨委副書記、副社長,在這一新的崗位上他表現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營文化企業的獨到一面,積極改革抓大放小,改變考核體系,增強了企業活力。2012年他再次服從組織上的安排擔任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
姜榮個人生活純真滿足,充滿了幸福感。1981年5月4日與北京鋼鐵學院同窗賈慶芳結為連理,1982年11月6日他們愛的結晶女姜山哇哇墜地,夫婦二人希望她長大以後有出息,成長為有大山一樣胸懷的才女。
姜榮熱愛中國文化勤奮好學筆耕不斷,通過真實淳樸的語言為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著有《心聲》、《心愿》、《隴西風華》、《青春的回眸》。

履歷

1958.03—1966.07瀋陽大北街第二國小,少先隊員,三好學生;
1968.08—1969.10 瀋陽市大東區人民中學(瀋陽市105中學),
1970.01—1970.10 瀋陽冶金機械專科學校(現瀋陽大學),共青團員;
姜榮2010年攝於隴西姜榮2010年攝於隴西
1970.10—1976.10隴西冶金設備製造廠,幹事,工段長;共產黨員;
1976.12—1980.08北京鋼鐵學院機械製造專業,學生會主席;
1980.08—1984.05 共青團北京市委大學部,市學生聯合會副主席;
1985.06—1989.04冶金工業部機關團委書記,全國五四獎章;
1989.04—1993.11冶金工業部機關黨群工作處,處長;
1993.12—1996.09冶金工業部機關工會主席(副廳級);
1996.09—1999.12貴州省冶金工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2000.04—2012.07冶金工業出版社,副社長、黨委副書記;
2012.08—至今中國冶金結算中心主任(正廳級)。

觀點

姜榮說:“讓別人因為有你活著而得到益處”,我們這一代人經歷的太多了: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革、開國領袖、總理、元帥的逝世、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8X年的政治風波、一代偉人小平的逝世、亞運會、奧運會成功在中國舉辦……,該趕上的都趕上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這代人趕上了和諧發展的,多年的太平盛世,我的夢想也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而逐一實現……
姜榮1973姜榮1973

作品

《心聲》

姜榮寫於2003年7月,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主要講述了作者就讀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機械製造專業,從事學生會工作,以及在共青團北京市團市委工作期間人生感悟,部分文稿紀實。
《心聲》2003年7月《心聲》2003年7月

《心愿》

心愿—一個“工農兵學員”的回憶,姜榮寫於2010年。25萬字自傳體紀實文學,講述了從1952年童年到2012年60年時間跨度上,他的人生經歷,家人、同學、朋友、同事的喜怒哀樂,經歷的重大歷史時間客觀求是的描述,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體現,推崇“讓別人因為有你活著而得到益處”。一個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心愿,既有大小又分階段。從大的方面講,願我的祖國繁榮富強,長治久安;小的方面講,願我的親朋好友安康幸福……我兒時的心愿就是好好學習、快點兒長大,掙錢幫助母親還債;長大以後的心愿就是: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像雷鋒那樣爭取實現人生的"三大政治生命",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共產黨員。
《心愿》2010年7月《心愿》2010年7月

《隴西風華》

這是姜榮寫於2010年,獻給瀋陽大學隴西校友會赴隴參加 “三線”建設40周年紀念大會的禮物。《隴西風華》這本書里選用了30多位校友提供的稿件和照片,從多個側面反映了我們1200名沈大學子在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看著照片中那些熟悉的校友和場景,拜讀著那些仿佛就在昨天的回憶文章,不禁沉浸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那個令我們終生難忘的"三線"建設。 風華正茂的年輕一代,把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都獻給了隴西,獻給了祖國的"三線"建設,我們不抱怨,我們不後悔,我們是開發大西北的先行者,我們是那個時代的餃餃者,我們為"三線"建設所做出貢獻而感到自豪!當年的西行已載入歷史的史冊、已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隴西風華》2010年10月《隴西風華》2010年10月

《青春的回眸》

青春的回眸》2012年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描寫了上個世紀的1969年,祖國由於受到了外部的戰略威脅,為了國家安全,黨和政府制定了把沿海以及發達城市的工業大舉遷往較為貧弱的三線地區的故事。這本獻給祖國母親,獻給“三線人”的文字里,講述了在那個年代頑強拼搏,記憶中難忘、懷念、感人的故事。改革開放時三線企業由計畫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轉型後,企業衰弱悽然倒下,大部分人離開隴西後頑強拼搏,適應生存的曲折經歷,這都是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許多人默默無聞的奉獻,許多人頑強拼搏,創辦企業成了領頭人,許多人執著追求理想,孜孜不倦、持之以恆,上了大學的講台、走上了領導崗位、成了職業經理人、成了企業的勞動模範,三線建設者人吃苦耐勞,頑強的忍屈辱而,從而謀得生存這就是三線人為祖國“獻了青春獻終身,現了終身獻子孫”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的體現。姜榮在書中撰寫了“我的青春在隴西機修播撒”表達了奉獻祖國無怨無悔的情懷。
《青春的回眸》2013年2月《青春的回眸》2013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