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城

如皋古城

如皋古城位於江蘇南通市如皋市,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澄江、餞日、拱極)及東、北二水關。

如皋建縣前為如皋村。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如皋建縣後為縣治所在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鎮。
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恢復如皋縣,此後如皋鎮一直為縣治所在地。
北宋慶曆年間,初建譙門(即城門樓),元末毀於兵燹。
明朝初年,重新修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建為三間譙樓,在縣衙前面。譙樓上設鐘鼓,晨昏敲鐘擊鼓報時辰。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知縣劉永準劃定了城池,建起六座城門:東門叫先春門,在迎春橋西堍;西門叫豐樂門,在豐樂橋東堍;南門叫宣化門,在閘橋北堍;北門叫北極門,在西惠政橋 (後改名范家橋)南堍;東南門叫集賢門,在集賢橋(今名冒家橋)北堍;東北門叫拱辰門,在東惠政橋(後改名賈家橋)南堍。那時,只有城門沒有城牆,僅有一條玉帶過河環繞。河上建有眾多石橋、磚橋,除以上六座城門外的橋樑外,有名的還有玉帶橋、太平橋、沙家虹橋、望月橋、曹家橋、燕橋、雁橋、文定橋、武定橋等。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抗擊倭寇,修築新城,辟城門四座,均建有譙樓。東門名靖海門,西門名錢日門,南門名澄江門,北門名拱極門。門外各設吊橋一座,東邊和北邊各建水關一座,城外環以寬闊的濠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