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聞一多創作現代詩)

《奇蹟》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31年創作發表的一首現代詩。它可以說是一首情詩,但也可以說是聞一多對自己的詩歌創作生涯的一次深刻的真誠的總結。在這首長詩中,聞一多通過對內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寫了“奇蹟”的產生。全詩多處運用層層堆積和反襯手法,顯得朦朧含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奇蹟
  • 創作年代:1931年
  • 作品體裁:現代詩
  • 作者:聞一多
  • 作品出處:《詩刊》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奇蹟
我要的本不是火齊的紅,或半夜裡
桃花潭水的黑,也不是琵琶的幽怨,
薔薇的香,我不曾真心愛過文豹的矜嚴,
我要的婉孌1也不是任何白鴿所有的。
我要的本不是這些,而是這些的結晶,
比這一切更神奇得萬倍的一個奇蹟!
可是,這靈魂是真餓得慌,我又不能
讓他缺著供養,那么,既便是糟糠,
你也得募化不是?天知道,我不是
甘心如此,我並非倔強,亦不是愚蠢,
我是等你不及,等不及奇蹟的來臨!
我不敢讓靈魂缺著供養,誰不知道
一樹蟬鳴,一壺濁酒,算得了什麼,
縱提到煙巒,曙壑,或更璀璨的星空,
也只是平凡,最無所謂的平凡,犯得著
驚喜得沒主意,喊著最動人的名兒,
恨不得黃金鑄字,給裝在一支歌里?
我也說但為一闋鶯歌便噙不住眼淚
那未免太支離2,太玄了,簡直不值當。
誰曉得,我可不能那樣:這心是真
餓得慌,我不能不節省點,把藜藿3
權當作膏粱。
可也不妨明說只要你——
只要奇蹟露一面,我馬上就拋棄平凡
我再不瞅著一張霜葉夢想春花的艷
再不浪費這靈魂的膂力4,剝開頑石
來誅求5白玉的溫潤,給我一個奇蹟,
我也不再去鞭撻著“醜”,逼他要
那分背面的意義;實在我早厭惡了
這些勾當,這附會也委實是太費解了。
我只要一個明白的字,舍利子似的閃著
寶光,我要的是整個的,正面的美。
我並非倔強,亦不是愚蠢,我不會看見
團扇,悟不起扇後那天仙似的人面。
那么
我便等著,不管等到多少輪迴以後——
既然當初許下心愿,也不知道是在多少
輪迴以前——我等,我不抱怨,只靜候著
一個奇蹟的來臨。總不能沒有那一天
讓雷來劈我,火山來燒,全地獄翻起來
撲我,……害怕嗎?你放心,反正罡風
吹不熄靈魂的燈,願這蛻殼化成灰燼,
不礙事,因為那,那便是我的一剎那
一剎那的永恆——一陣異香,最神秘的
肅靜,(日,月,一切星球的旋動早被
喝住,時間也止步了)最渾圓的和平……
我聽見閶闔6的戶樞砉然7一響,
傳來一片衣裙的綷縩8——那便是奇蹟——
半啟的金扉中,一個戴著圓光的你!

作品注釋

1.婉孌(luán):年少美好貌。《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2.支離:衰弱。謝朓《謝宣城集》三,《游山》詩:“託養因支離,乘閒遂疲蹇。”這裡作脆弱解。
3.藜藿(huò):野菜之類。舊社會貧苦人家充飢的食物。
4.膂(lǚ)力:體力。
5.誅求:索取。
6.閶闔(chāng hé):天門或宮門。
7.砉(xū)然:皮骨相離的聲音。
8.綷縩(cuì cài):衣服摩擦的聲音。

創作背景

《奇蹟》發表於1931年1月20日《詩刊》創刊號,後被選入1931年9月陳夢家編的《新月詩選》。這首詩的寫作,是新詩史上的一個謎。
謎團之一是如徐志摩所說“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奇蹟》之前,聞一多僅1928年有幾首短詩,新詩創作甚少《奇蹟》之後,聞一多雖預感到第二個“叫春”時期,但一直到40年代才偶有詩作,所以《奇蹟》的出現,對於聞一多來說,確是一個異數。
謎團之二是《奇蹟》寫作的對象,即詩中的“你”,長期以來,“你”一般被認為是詩人藝術理想的化身,如蘇雪林分析:“作者所要求的‘奇蹟’在《死水》里是果然尋到了。然而這又談何容易啊,經過了‘雷辟’‘火山的燒’‘全地獄的罡風亂撲’,他才攀登著‘帝庭’在‘半啟的金扉’後看見一個頭戴圓光的‘你’出現。假如沒有作者那樣對藝術的忠心,奇蹟哪會輕易臨到他呢。”
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梁實秋回憶說,“實際是一多在這個時候在感情上吹起了一點漣漪,情形並不太嚴重,因為在情感剛剛生出一個蓓蕾的時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內心裡當然是有一番折騰,寫出詩來仍然是那樣的迴腸盪氣。”也就是說,聞一多寫作此詩的對象,是一位女性,這首詩是一首愛情詩。據考證詩中的“你”就是聞一多在青島大學的同事、新月同仁方令孺。聞一多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此地有位方令孺女士,是方瑋德的姑母,能做詩,有東西,只嫌手腕粗糙點,可是我有辦法,我可以指給她一個門徑。”青島大學時期,楊振聲趙太侔、聞一多、方令孺等人每周末聚飲,號稱“酒中八仙”。由此可見聞一多對方令孺的欣賞和兩人之間的交往。

文學賞析

全詩共48行,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六行,這一部分雖然有六行,但前面都是鋪墊,句意落在最後一個詞“奇蹟”上前面列舉的“火齊的紅”、“半夜裡桃花潭水的黑”、“琵琶的幽怨”、“薔薇的香”、“文豹的矜嚴”、“白鴿所有的”“婉孌”,這些代表著各種各樣的美的意象,一方面是這些美是“奇蹟”的反襯,“奇蹟”是比它們“更神奇得萬倍”的奇蹟,另一方面“奇蹟”是這些美的“結晶”。通過層層堆積和反襯手法的運用,詩人描述了“奇蹟”在他的世界中的位置。
第二部分從第七行到第二十一行,描寫詩人的現實處境及內心衝突。這裡存在這一個對比:平凡與奇蹟。七到九行是辯解式的,詩人渴望奇蹟卻選擇了平凡。是因為“靈魂”“餓”,即使是“糟糠”,也得“募化”,用它來“供養”。在1927年寫的情詩《你指著太陽起誓》中,聞一多說“永久早許給了別人,糟糠是我的份”可見“糟糠”是詩人對自己所擁有情感的意象化其後詩人提到“一樹蟬鳴”、“一壺濁酒”、“煙巒”、“曙壑”,這些是美好的事物,但這種美是平凡的,遠遠比不上“奇蹟”。詩人卻為它們而“驚喜”、而激動。聞一多寫道“這心是真/餓得慌”,由於靈魂、心的渴求,但生活中只有平凡沒有奇蹟,所以只能接受平凡,“把黎藿當成膏粱”。這一部分通過靈魂的餓和對平凡的無奈進行對照,強烈的表示了對“奇蹟”的渴望。
第三部分從第二十二行到第二十三行,鋪排詩人願意放棄的事物來襯托“奇蹟”。第一個是“平凡”,指第二部分中列舉的事物;“瞅著一張霜葉夢想春花的艷”、“剝開頑石/來誅求璧玉的溫潤”似乎指代通過寫作發現美的行為;“去鞭撻著‘醜,逼他要/那分兒背面的意義”指聞一多提出的“以醜為美”詩歌美學;由於厭倦了這種寫作美學,詩人渴望著另一種美學——“整個的,正面的美”,而這也就是奇蹟所代表的美。其後兩行,“團扇”“扇後那天仙似的人面”代表了那種朦朧的美,這似乎是對所鐘情的人的實指,由於這種情感尚在朦朧之中,因此只能等待。
第四部分從第三十四行到第四十八行,寫等待“奇蹟”和“奇蹟”到來時的情境。三十四行到四十一行,寫自己等待奇蹟的決心,不管時間多長“多少輪迴”,不管有多少阻礙和考驗,“讓雷來劈我,火山來燒,全地獄翻起來/撲我”,儘管有這么多困難,但是詩人的決心已下,“罡風吹不熄靈魂的燈”“情願蛻殼化成灰燼”“不礙事”然後是幾行奇蹟出現前的感覺或前奏。“一剎那”“一剎那的永恆”“一陣異香”“最神秘的肅靜”“最渾圓的和平”,烘托出莊嚴、美麗的情境。最後三行寫“奇蹟”的出場,對聲音和視覺的描繪很有意思,首先在一切的寂靜中、在時間止步之處先有門的響聲“閶闔的戶樞砉然一響”,然後是天上傳來的衣裙的細脆的聲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最後是奇蹟出現了——“半啟的金扉中,一個戴著圓光的你!”“金扉”“戴著圓光的你”給人一種金碧輝煌而生神聖之感,令人想起基督教中聖母或聖徒們的畫像。
在這首長詩中,聞一多通過對內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寫了“奇蹟”的產生。不過,由於聞一多在處理素材上的巧妙,這首詩不光可當做情詩來理解,實際上也是聞一多對自身藝術的一個總結。對“奇蹟”的歌頌,不僅是對情人,而且是對自己的藝術理想,或者說,兩者實際上是一體的。

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詩人黃曼君:聞一多的詩不是生命的餘裕,而是生命的宣言。他在《奇蹟》中寫道:“一個奇蹟的來臨。總不能沒有那一天……”關於“奇蹟”的種種想像的深邃極致處就在死的那一頃刻,他所說的“蛻殼”、“異香”、“渾圓”,都是意指“涅槃”的審美境界。這個境界終於在有關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最尖銳的搏鬥中來臨了,聞一多縱身一躍,創造了這一奇蹟。(《黃曼君文集 第四卷》)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謝冕:聞一多走了一個比徐志摩更為彎曲的路……他和徐志摩以及他們的朋友以對詩美的摯誠,力圖在詩中另造一個世界以消解現實世界的困惑和疑慮。聞一多以更為從容的冷靜始終如一的期待那《奇蹟》之光的降臨——“我等,我不抱怨,只靜候著/一個奇蹟的來臨……”這便是聞一多所預期的奇蹟。這奇蹟所體現的精神是充分理想的。(《新世紀的太陽:二十世紀中國詩潮》)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俞兆平:他在《奇蹟》中的追求與郭沫若的“鳳凰涅槃”式相似,詩中的理想雖是朦朧的、不確定性的,由於所否定的對象是明確的,他所肯定、所嚮往的目標便不難推測了。從這一點上看,《奇蹟》一詩在聞一多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義,它預示著聞一多從中期向後期轉化前進的開始。(《聞一多美學思想論稿》)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發表《二月廬漫記》。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的經典之作。
奇蹟(聞一多創作現代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