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詞

夫人詞

夫人詞在溫州西鄰麗水地區也比較普遍,不僅有許多祭祀陳靖姑的廟宇,也有許多鼓詞藝人演唱陳靖姑的傳說故事,其曲目名叫《夫人詞》。麗水的《夫人詞》與溫州的《娘娘詞》故事梗概及主角人物大致相似,而且也都用鼓詞形式來演唱,所以稱她們為姊妹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夫人詞
  • 所在地:溫州
  • 類似:《娘娘詞》
  • :當地人文歷史、地風俗等深刻影響
簡介,介紹,

簡介

溫州鼓詞與麗水鼓詞從曲藝曲種角度來看,同屬浙南鼓詞“大族”中的“支族”。而麗水鼓詞內又分為麗水鼓詞、縉雲鼓詞、青田鼓詞、松陽鼓詞、景雲鼓詞等幾個小“家族”。他們都以《陳十四夫人傳》作為當家曲目,最近,其他歷史演義的曲目演唱逐漸減少。麗水地區也與溫州地區一樣,歷史上同屬東甌,曾長期接納過閩地的大量移民和移民原籍的民間信仰。所以麗水地區的《夫人詞》內容也與《娘娘詞》一樣,既保留發源地的本色,也受當地人文歷史、地情、風俗等深刻影響。

介紹

據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劉秀峰的《演唱的力量》一文介紹,清道光《麗水縣誌》載:“兒生,洗兒及彌月、周歲,必設位於家,供香花,招鼓者唱夫人遺事曰:‘唱夫人’”。這個“夫人”就是指臨水夫人,即陳靖姑的信仰傳說。又,清同治三年(1864)《雲和縣誌·風俗篇》所錄的《迎神鎖記》載:“麗邑西鄉有唱《夫人詞》者矣,敘述異事,俚俗皆知”。可見麗水民間演唱《夫人詞》其歷史也較久遠,其內容民眾相當熟悉,與溫州地區相似。《夫人詞》一般以村落或居民家庭為單位組織演唱,場地以廟宇、祠堂為主,也有在居民家中。劉文還具體記錄了麗水市蓮都區某小區某居民家於2010年農曆十月廿一日演唱的個案:當天凌晨4時40分開始,先擺香案,歷經“請神”、“報神”、“酬神”等儀式後,於6時30分起演唱(男藝人、單擋)《夫人詞》,直唱至當天午夜23時50分結束,其中每唱50—70分鐘後,休息10—20分鐘。午、晚餐占用時間分別為60和90分鐘。《夫人詞》主要內容:陳十四出世、法通收南蛇、廬山學法、救陳十五(陳十四義妹)、從廬山至麗水一路收妖、在溫州救知府、游地府、回家救父、南廣斗南蛇、出嫁、赴京除蛇妖、升天等。藝人演唱時用的大鼓可以相互借用,不像溫州唱《娘娘詞》那樣,一次演唱期間務必將大鼓皮敲破,以示當地平安吉祥。
又據溫大人文學院李亮《民間信仰中神靈傳播的“在地化”研究》一文介紹:青田縣龍現村太陰宮裡的陳靖姑神像具有當地特色。正中神龕上層供觀音、韋陀、彌勒,把佛教寺院的普薩納入其中;中層供陳靖姑、李十三、陳十五、林九姑、馬九娘、金鳳英等女神;下層供送子婆神,送女婆神;左龕供土地,右龕供財神。過去麗水民間對馬九娘十分崇拜,尊為大仙、天仙、聖駕,而後來又逐漸淡出。金鳳英則是青田當地保護果林、樵夫的女神,青田之外則罕見。青田一縣約有300多位鼓詞藝人,以演唱祭壇鼓詞為主,較少唱歷史演義。藝人們演唱的村落大致固定,或由幾個藝人按年輪流,師徒間對演唱村落的演唱權還可繼承。演唱《夫人詞》的時間、地點與麗水相同。演唱內容有《觀音菩薩傳》和《靈經大傳》,相當於溫州鼓詞的《香山》和《南遊》。但青田習俗不一定兩者都唱,可以輪流單獨唱其中之一。演唱時,場地布置的廬山景比溫州地區簡單得多,一般只用紙條寫明“廬山景”而已,這也是因地制宜的體現。
又據劉秀峰副教授的《傳說、廟會與村落生活》和溫大圖書館學術部主任阮成城《縉雲獻山廟七七廟會的田野調查和淺析》兩文介紹,縉雲縣的陳靖姑信仰在麗水地區大同的基礎上又有小異。如縉雲胡源鄉東山村的獻山廟所列神像正中祀陳十四、馬氏娘娘、陳十五、葛氏(十四之母)、林十九、李十三;左廂祀陳二(十四之父)、法通、法清,右廂祀朱丹溪(當地醫神)、土地公婆、送子娘娘、五穀神等。與青田由當地神朱丹溪配祀一樣。關於縉雲縣陳靖姑信仰的文化活動不僅有縉雲鼓詞《夫人詞》(又稱《大香山》),還有戲曲(含木偶戲)、蓮花、畲族民歌、舞蹈、武術、雕塑、壁畫等形式,以演繹該信仰傳說。其中以獻山廟七月七(當地認為為陳十四誕辰日)廟會規模最大(由該縣胡源等六個鄉鎮的二三十個村落輪流主辦),影響範圍最廣(省內杭州、溫州、金華、台州以至福建、江西、台灣均有人前來祭拜)。活動時間從七月初五至初七。活動形式有:大蓮(聯)歡(以8至16對表演者手持樂器唱《十勸後生》及誦經)、扮三十六行、疊羅漢(包括用刀槍棍棒表演羅漢陣、梅花陣等武術)。參加者踴躍,觀眾甚多。縉雲縣民間傳統的健身尚武風氣也與陳靖姑信仰的廟會結合起來。
《娘娘詞》除演繹主角人物陳靖姑外還有觀世音的故事,於是佛教的人物故事也被納入這個民間信仰中來,且看下期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