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石鎮

太石鎮

太石鎮位於甘肅省臨洮縣北部,距縣城35公里,東靠榆中縣,北臨紅旗鄉,中鋪鎮,南接辛店鎮,西瀕洮河,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8.5公里,總面積224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石鎮
  • 外文名稱:Taishi town
  • 別名:狄道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
  • 下轄地區:23個行政村(8川3坪12山)
  • 政府駐地:太石鎮政府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30514
  • 地理位置蘭州以南,臨洮以北
  • 面積:224平方公里
  • 人口:約6萬人
  • 方言:臨洮方言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7-6℃,年平均降水量466.3mm
  • 著名景點:貂蟬湖、虎狼灣、水泉山莊
  • 車牌代碼:甘J
太石鎮簡介,行政區劃,農業發展,畜牧業發展,鄉村特色,特色產業,投資環境,資源優勢,基礎設施建設,計生政策,教育教學,貂蟬湖,

太石鎮簡介

太石鎮位於甘肅臨洮縣北部,距縣城35公里,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僅有50多公里距離,蘭臨高速公路從此通過,太石鎮東接榆中縣,北臨紅旗鄉,中鋪鎮,南接辛店鎮,西瀕洮河,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8.5公里,總面積224平方公里。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海拔1760-2400米,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5℃,最低氣溫-23.1℃,年平均降水量466.3mm,年蒸發量1351.3mm,年日照時數2619.1小時,無霜期139天,最大凍土層59cm,主要風向NNE,最大風速12.0m/s.
太石鎮

行政區劃

全鎮共有23個行政村(8川3坪12山),143個社,現有農戶7486戶,農村人口約5.5萬人,勞動力約為3.8萬人,耕地面積約為6.8萬畝,人均耕地約為1.9畝,農民人均純收入2820元。全鎮有水澆地45515畝,占總耕地的67%,山地22081畝,占耕地面積的33%。自然條件較為優越。鎮中心距省會蘭州50公里,國道212線穿境14公里,蘭臨高速公路橫穿全境,並在安家咀設有出口,在南門村設有大型服務區,普銀公路以最東穿越山區6個村,區位優勢明顯,洮惠渠、民主渠兩大區道縱貫11個村,沿洮河8個川區村的洮河灘涂地廣闊。

農業發展

太石鎮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植糧食洋芋蔬菜為主。糧食播種面積一直保持在49015畝以上,平均畝產230公斤。洋芋種植已初具規模,太石鎮在山坪區15個村發展無公害馬鈴薯 種植27500畝。在站溝村建立一個千畝地膜洋芋套種玉米等作物示範點。在上樑、下樑、豁峴、張家嶺、甘坪五村各建成一個2000畝的無公害馬鈴薯種植基地。在蔬菜種植業中,太石鎮以無公害蔬菜為突破口,以示範點建設為依託,加大培訓力度,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幾村一業的產業布局。實現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其中無公害蔬菜1.5萬畝。(地膜蔬菜7000畝,塑膠大棚及溫室3000畝)其中,大蔥中面積5000畝,甘藍水蘿蔔菜瓜等保護地無公害蔬菜6000畝,3000畝西瓜複種大白菜無公害生產基地,青椒種植面積3000畝。還有600畝日光溫室蔬菜種植基地。無公害蔬菜總產量達6.48萬噸,商品產品量達6萬噸。為實現糧食、洋芋、蔬菜生產保持穩定增長,該鎮通過對種植技術加大科技含量,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科學檢測,防止病蟲害。先後引進洋芋新品種隴薯3號、216-10、9408-10、渭薯8號、大西洋等品種,引進蔬菜類的品種有:隴椒系列的辣椒、中甘8號、慶豐甘蘭、魯白1號、陽春系列大白菜、章丘系列大蔥,西農8號西瓜、津春3號的黃瓜。針對農副產品深加工空白,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低下的現狀。力爭在太石村建一個蔬菜深加工企業,以提高農副產品增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地方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太石鎮太石鎮

畜牧業發展

太石鎮經濟建設中發展畜牧業占有重要位置,緊緊圍繞“穩定雞豬,突破奶牛,壯大發展肉牛羊”的畜牧發展方向,依託世行貸款畜牧綜合發展項目,加大糧食轉化和豐富的桔桿資源綜合利用力度 ,加大黃牛改良力度,全面實施圈舍飼養,使畜牧收入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太石鎮有200隻以上肉羊規模的養殖戶24戶,3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戶15戶,在山坪區村戶均0.3頭黃牛的基礎上,通過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措施,堅持戶均0.5頭,總量達300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基地,在規模養殖的帶動下,加大肉羊改良力度,堅持全鎮戶均3隻,總量達20000隻的肉羊養殖基地;力爭豬飼養達10000頭,雞的飼養量達80000隻。增大規模效應和帶動作用,使全鎮生豬飼養量達10000頭,黃牛達3000頭,肉羊達2萬隻,家禽達8萬隻以上。引進純種無角陶塞特、波德代種羊15隻,在通過純種繁育、人工受精、胚胎移植等技術擴大純種繁育的基礎上,對全鎮牛羊豬進行雜交改良,提高畜禽良種率和養殖效率。使全鎮畜牧業總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該鎮還利用豐富的秸稈資源。通過政府組織輿論引導,技術指導等措施,發動民眾修建青貯氨化池,力爭每一個養殖戶掌握青貯氨化技術,並修建青貯氨化池一個,使全鎮青貯氨化池達3000立方米,玉米、小麥等秸桿飼料利用率達60%以上,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達1000畝。林果業為推動我鎮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往年的基礎上,新增優質紅富士蘋果50畝,年果品收入達60萬元。鎮還通過治理河堤,開發灘涂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壯大川區村集體經濟,分別建成了虎狼灣、羅漢山、水泉山莊等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示範區,推動了全鎮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太石鎮太石鎮

鄉村特色

鎮黨委和鎮政府按照:依託一河(洮河)、一川(水川區)、二線(212國道線和蘭臨高速公路)、二城(靠近蘭州和縣城)的優勢,堅持“山、坪、川、灘”分類指導的原則,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以增加農民的收入為中心)、突出四個重點(產業化發展、勞務輸出、旅遊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努力把太石鎮建設成蘭州和周邊縣城的“度假村”和“果菜園”總體思路。積極貫徹黨的“三農”政策,回響縣委、縣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號召,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改變種植業內部不合理的局面,全面加快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了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了科技興農水平,從而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現種植結構調整已初具規模。
太石鎮太石鎮

特色產業

鎮黨委、政府針對該鎮23個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種植習慣,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已形成了以蔣家坪村、水泉村、南門村、太石村四村坪區的大蔥種植;水泉胡蘿蔔種植;南門、太石兩村河灘的甘藍、菜瓜、水蘿蔔、菜花等品種的溫棚種植;牛頭溝、甘坪、上樑、下樑、張家嶺、
梁家灣等村馬鈴薯種植;沙塄村的帶狀種植,雙千田、噸糧田、糧食種植;安家咀、站溝、李家灣、巴下等村的西瓜複種大白菜、青椒種植;上咀村的布朗果、甜油桃、蘋果、蜜桃等品種的林果業種植;淺山區村的藥材種植的種植規模。
太石鎮太石鎮

投資環境

太石鎮上咀村位於臨洮縣以北41公里處,212國道穿越而過,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耕地面積人均占有率較高,是生產果品的寶地。上咀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已形成紅富士、油桃、布朗果為主的三大林果業基地,成為臨洮縣主要的林果業之一,該村的紅富士果實品質好,產量高,畝產紅富士達5000公斤,每畝純收入13500元,並已形成果品批發市場雛形。經過兩委的努力,誠邀果品批發商來上咀村簽訂果品購銷協定,逐步形成了走出去、請進來的銷售渠道。果品已銷往全國部分地區,也日益被東南部地區所青睞。巴下村南臨上咀村,北臨中鋪鎮、紅旗鄉,主要以種植西瓜為主,他們種植的西瓜個大、味甜,是附近地區所沒有的。每到西瓜成熟季節,無論是路過的行人,還是遠處來的遊客,都要停下來一品佳味。巴下的西瓜銷往鄰近各縣,還有部分銷住省外,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全國勞模石建全被人們稱之為虎狼灣上“新愚公”,2005年曾獲全國勞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的親切接見,成為全縣人民艱苦奮鬥,勞動創業的楷模。1999年7月,他以5000元的價格拍賣到虎狼灣亂崖溝和三台閣的治理權,又承包了沙塄村的一片荒山禿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踏上了規劃總投資1708.35萬元,總面積11990畝的退耕還林、改造生態環境的征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和耕耘,現已形成規模。形成了養殖、種植等多種形式的經營模式,養殖牛羊400多頭(只),雞、鴨、鵝等10000多隻。建成日光溫室16座。已經形成了“春季一片段預告,夏季一片綠,秋季果飄香”集高效農業開發、旅遊觀光為一體的“花果山”。另外還有安家咀“千畝辣椒示範基地”等已形成規模,並且明顯增加了農民收入。

資源優勢

隨著市場意識和機遇意識的逐漸增強,為了有力地利用太石鎮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推進產業化進程,儘快使農產品形成生產、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形成一體的發展格局。打造出符合消費者利益的清潔、健康、安全、低廉的產品,鎮黨委、鎮政府多方努力在全鎮建立各種示範點,無公害生產基地等,逐步緩解了市場需求。為了改善各種投資環境,太石鎮提供各種優惠條件,積極吸引投資商,投資400萬元,建成了占地20多畝的恆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建立輻射臨洮當地及周邊省市果蔬種植區上萬農戶,帶動果蔬種植4000畝以上,同時有效帶動養殖業、包裝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

太石鎮按照“修路、通水、綠山、變貌、便民”的目標,帶領民眾大搞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既方便了全鎮廣大幹部民眾,又贏得民眾的好評,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鎮上硬化南門、上咀村社道路2條1.2公里,拓寬並砂化村社道路28條40餘公里,同時,每年積極組織民眾對安五路、牛太路、普銀路等重點道路進行拉砂養護2次,完成了總投資26萬元的一個鄉級客運車站和3個村級客運車站的建設任務。堅持“機修為主、人機結合、科學規劃、連片治理”的原則,苦幹實幹,完成梯田建設68000畝,人均占2.05畝,占應修梯田坡耕地面積的95.6%,並於2006年順利通過市列梯田化達標鄉鎮驗收。鎮上多方籌集資金60萬元,對巴下、上咀等村年久失修的提灌水泵進行維修和更換,完成了安家咀水利截引工程1處,完成水泉山口灣二級提灌工程1處,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00餘畝,完成洮河護岸500米,小流域治理3.66平方公里。同時,積極組織民眾投工投勞,完成支渠襯砌4公里,新修支渠2.6公里,清淤乾支渠380餘公里,確保了全鎮2萬餘畝水澆地每年適時灌溉。該鎮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結合各村實際,以經濟林、生態林建設為主,因地制宜,狠抓了豐臺山、羅漢山、虎狼灣、清水山莊的綠化造林及前地灣、後地灣、豁峴等村天然林的保護工作,完成荒山造林4000多畝,退耕還林及巴子坪農場造林1000多畝,種草300畝,堤埂經濟林230畝,保護林地2000畝。以水泉村新農村建設為基礎,大力實施“一池三改”工程,美化村容村貌。在水泉、南門、太石、沙塄、安家咀、李家灣村完成沼氣池440眼,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生活條件。全鎮大力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完成總投資300萬元的臨洮三中綜合實驗樓和學生宿舍樓建設,完成投資40萬元的後地灣、梁家灣、五豐、大莊、甘坪等國小排危建校工程,排除危房800平方米,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為5200名學生補助資金70餘萬元。進一步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當地農民已報銷70萬元。

計生政策

計畫生育工作基本實現從以生代罰到獎勵扶助的過度,累計為59戶二女結紮戶辦理養老保險5.9萬元,救助計生特困戶36戶10800元。民政救助實現民主化、透明化,通過深入調查摸底,建立台賬,規範管理,實行公示制、監督制,累計為1500戶貧困家庭發放麵粉7500袋,救助衣物7000件,為13戶殘疾人新建房屋65間,每年為102戶底保戶發放底保金7.2萬元。該鎮針對2004年鄉鎮合併以來,區域面積增大,農村人口增多,鎮政府行政機構不健全,行政行為不規範,辦事程式繁雜,效率不高等問題,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2005年4月成立了“太石鎮便民服務中心”,建立了一套“集中、規範、便民、高效”的行政服務體系。累計接待民眾來信來訪460人次,辦理各類事項800餘件。

教育教學

太石鎮內現有的完全中學為臨洮縣第三中學臨洮三中),臨洮三中於1945年7月創建國中。1958年成立高中,並命名為“臨洮縣第三中學”,系縣重點中學。學校生源遍及全縣以北十餘個鄉鎮。
學校占地面積為33350平方米,建築面積8209平方米。1998年10月建成,面積為2500平方米的四層教學樓一座,新建五層教學樓一棟,擁有60個教室和12個教研室。維修粉刷一新的原有教室,師生宿舍共200餘間。有理化實驗室兩個,儀器室兩個,面積為60平方米。圖書室面積70平方米,有圖書14000餘冊;閱覽室面積150平方米,有各種報刊雜誌供學生閱讀。操場占地12600平方米,有體育器材室。另有面積為900平方米的禮堂一座,供音樂課和雨天體育課教學用。學校“四室”齊全,體育器械配套,理、化、生儀器齊備。現有教職工176名,專職教師69名,其中高級教師3名,一級教師17名,二級137名,三級教師11名,新分未聘4名。現有教學班46個,國中16個,高中32個,在校學生2000多名。
太石鎮目前有太石國小、南門國小等學校數十所。

貂蟬湖

貂蟬湖位於太石鎮南門村的洮河岸邊,與蘭臨高速公路太石服務區為鄰,貂蟬湖風景秀麗,湖邊垂柳隨風輕舞,繁華遍布,湖內有魚,每逢夏季周末假日,省會蘭州的市民會來此垂釣,目前貂蟬湖免費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