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港港口開發區

太倉港港口開發區

太倉市位於江蘇省最南部,東瀕長江、南鄰上海,總面積約82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2013年戶籍人口48萬,常住人口94.7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倉港港口開發區
  • 人口:48萬
  • 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
  • 總面積:823平方公里
太倉概況,港區概況,基本情況,臨江產業集聚區,港口物流先導區,一市雙城新城區,發展沿革,產業發展方向,發展規劃,特色園區,區位交通,江海聯運,內河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鐵路運輸,基礎設施,

太倉概況

太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江南絲竹的發源地、婁東畫派的發祥地和牛郎織女的降生地,素有“錦繡江南金太倉”的美譽。太倉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中國百強縣前十位,成為江蘇省首批6個率先全面實現高水平小康的縣市之一,被評為全國十佳節約型中小城市、中國製造業十佳投資城市、亞洲製造業示範基地。

港區概況

江蘇省太倉港港口開發區(簡稱太倉港區)位於太倉市東部,於1993年1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江蘇省重點建設的開發區之一。

基本情況

太倉港港口開發區位於太倉市境內東部,陸域規劃控制面積約261.8平方公里,沿長江入海口38.8公里的黃金深水岸線呈帶狀分布(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是國家一類口岸、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港和貨櫃幹線港、江蘇省第一外貿大港——太倉港的直接經濟腹地。近年來,在中央和省市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太倉港港口開發區按照“港口碼頭、臨江工業、現代物流、新港城”四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路徑,圍繞建設創新型開發區的發展目標,加快實施“135”的發展戰略,開發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已完成開發建設的20平方公里土地上,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超過600億元,每平方公里創稅超億元,工業產出占太倉全市的30%,財政收入約占全市的20%。先後獲得“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最具投資價值園區”、“江蘇省勞動關係和諧工業園區”等榮譽稱號。太倉港港口開發區1993年批准為省級開發區,是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最具投資價值園區。近5年來,港區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保持兩位數的增幅,正加快向現代化的濱江新港城、品牌化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化的港口物流基地和特色化的休閒度假基地邁進。
太倉及太倉港區太倉及太倉港區

臨江產業集聚區

港區規劃了石化工業園、太陽能光伏產業園、海上風能設備產業園、海工重型裝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初步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產業布局。全區共引進各類內外資項目630多家,總投資約11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項目近236家,註冊外資56.5億美元。隨著20多家中央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先後投資落戶,區內已建成了五大產業基地。一是國內最大的高級潤滑油生產基地,主要有埃克森—美孚潤滑油、碧辟潤滑油和中石油崑崙潤滑油等,併入選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二是長三角地區石化原料倉儲中轉基地,主要有長江石化、碧辟液化氣、陽鴻石化等企業,其中甲醇進口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三是省內最大的PVC生產基地,年產PVC14萬噸、PVC薄膜8萬噸。四是沿江地區最大的電力能源基地。現有華能、國華、環保三大電廠,裝機容量達到467萬千瓦。五是國內最大的造紙基地。玖龍紙業公司全部建成後將形成500萬噸年造紙能力,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造紙基地。此外,中集貨櫃製造項目全部投產後,將成為世界第二大貨櫃標準箱製造基地。新能源、新材料、重裝備製造等產業拓展方面也實現了重大突破。

港口物流先導區

太倉港已建成大小各類泊位48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24個。港口吞吐能力7771萬噸,貨櫃吞吐能力235萬標箱。建成各類倉庫20萬平方米,堆場190萬平方米。開闢國際國內航線75條,其中外貿直達航線5條,並開通了太倉港至日本下關港的客運航線。平均每月靠泊班輪近1000艘次,世界前20強班輪公司全部在太倉港開展貨櫃業務,基本形成了以近洋和沿海沿江內外貿貨櫃運輸為主的口岸特色。太倉港現代物流園以塑化、鋼材、百貨、化工品為主的集散、交易為特色,成為江蘇省重點發展的12個重點物流基地之一。太倉港保稅物流中心正向國際採購、國際分撥和國際配送中心加速邁進。累計引進中海集運、中遠泛亞航運、江蘇中外運、馬士基、達飛、陽明、商船三井等船代、貨代公司100多家。

一市雙城新城區

濱江新城規劃總面積52.42平方公里,人口20萬,是太倉港生產生活的配套區和綜合性的城市新區。總體布局結構為“一心、兩軸、三廊、四區”,集港口物流、工業開發、生活居住、配套服務、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身。核心啟動區面積3.6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區、商務配套區、精品住宅區、科教文衛區、生態休閒區五大中心。目前區內基礎設施全面啟動,“兩縱三橫”的框架道路基本形成。濱江新城總部經濟區5幢大樓內外部裝修已於2009年底完成,投用後將成為世界500強及“中字頭”企業、大中型規模企業和港口配套服務業集聚區;精品住宅區首批啟動的“港灣新城”、“濱江名都”和“康來特家園”三個商業樓盤正在按照序時進度推進;港城菁英公社、鄰里中心、鄭和國際酒店等服務配套設施已相繼啟動建設和投入運營,學校、醫院、客運中心等公建設施正在陸續啟動建設,濱江新城行政、商務、商業、居住等功能逐步完善。累計完成綠化面積約300萬平方米,通車道路總長約70公里,累計建成公寓房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安置失地農民達3.5萬人。
港區在太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突出保增長、促發展,努力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始終堅持“港口碼頭、臨江工業、現代物流和濱江新城”四位一體、整體推進,全力實施“一龍頭、三板塊、五載體的“135”戰略,自我加壓,迎難而上,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港區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千方百計保增長,經濟運行穩中有升。2009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4.5億元;完成工業銷售收入423.6億元,同比均增長1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6億元,同比增長7.7%。實現一般預算收入9.1億元,同比增長18.2%。規模工業企業總數達到51家,共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340億元,占全區份額的78%。
(二)千方百計抓項目,招商引資難中求進。全年完成註冊外資4.6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億美元,註冊內資18億元,實際到帳內資23億元。惠生海洋工程、中建材成套裝備和光伏產業太倉基地、奧特斯維太陽能、博澳國際物流城等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的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先後落戶。中遠、中化兩家中央國企總投資達150億元的3個重大項目順利簽約,中央企業數量達到19家。全年各類在建項目24隻,投資總額120.35億元。竣工投產項目23隻,完成投資額104.5億元。
(三)千方百計促建設,載體環境好中見優。全年完成各類配套設施建設投入15億元,建成道路總長15公里。建成安置公寓房面積15萬平方米,在建各類公建設施和商業房產面積110萬平方米,完成綠化建設面積107萬平方米。行政服務中心、商務辦公樓等5幢樓宇完成內外裝修並投用。港灣新城、濱江名都、康來特家園等商業房產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港城鄰里中心、菁英公社等城市配套項目啟動建設。鄭和國際酒店正式對外營業。
(四)千方百計克難題,突破瓶頸危中尋機。著力破解拆遷安置等瓶頸難題。全年完成拆遷農戶1600戶,新增社保人數4400人,累計人數達到3.3萬人。保稅物流中心獲得國家有關部委批准並正式封關運作,《關於加快太倉港和太倉保稅物流中心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經市政府批准下發。港區投資公司6億元企業債券發行工作順利完成前期審計、評級和擔保等事宜,並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新增省級和蘇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民營科技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品8隻。申報專利336件,其中發明專利25項。國家級“和諧勞動關係工業園區”創建工作有序推進。及時開展矛盾的排查,加強糾紛調處,認真做好了來信來訪的處理和接待工作,法制、綜治和平安建設的工作網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區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穩定發展的氛圍初步形成。

發展沿革

江蘇省太倉港港口開發區前身為江蘇省太倉劉家港港口開發區,於1993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蘇政復〔1993〕55號)批准設立,1996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對外開放辦公室批覆同意更名為江蘇省太倉港港口開發區。1996年11月8日,太倉港作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1999年9月,國家海關總署正式批准太倉港為貨櫃中轉港。2001年,國家交通部、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明確地把太倉港定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貨櫃運輸的幹線港。200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把太倉港作為重點建設的“江蘇第一港”。2008年12月,經國家海關總署等部委批准,港口開發區內設立了保稅物流中心,規劃面積1.39平方公里。

產業發展方向

太倉港區始終按照“建設國內一流開發區”的目標,秉承“港口碼頭、臨江工業、現代物流、新港城”四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太倉港港口開發區

發展規劃

為了科學、合理地利用好太倉港寶貴的岸線資源和土地資源,我們始終堅持長遠發展與現實利用相結合,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相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提高規划水平,完善規劃體系,為合理、有序開發太倉港奠定基礎。從1992年以來,先後編制了《太倉港總體布局規劃》、《太倉港港口開發區綜合布局規劃》等一系列規劃。近年來,為加快沿江開發和新港城的啟動建設,又編制完成了《太倉沿江地區發展規劃》、《太倉港港城分區規劃》以及《太倉港港城中心區控制性詳規》等。
根據《太倉港總體布局規劃》,太倉港劃分為四大港口作業區,規劃建設大小泊位17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2個,規劃建設泊位的總長度32.8公里,設計吞吐能力為2.82億噸,貨櫃吞吐能力2210萬標箱。自上游而下,各作業區的功能定位和泊位規劃情況如下:
1、新涇作業區:以貨櫃運輸為主,兼顧部分雜貨運輸功能。規劃3~7萬噸級貨櫃泊位19個,3~5萬噸級雜貨泊位5個,共形成吞吐能力8100萬噸,其中貨櫃約950萬TEU。
2、盪茜作業區:以服務於長江沿線的鐵礦石海進江中轉為主的大型散貨作業 區,兼有臨港工業開發功能。規劃萬噸級以上泊位8個,萬噸級以下泊位6個,形成吞吐能力約4900萬噸。
3、浮橋作業區:近期太倉港區貨櫃運輸的專用作業區。規劃萬噸級以上貨櫃泊位29個,吞吐能力約1260萬TEU。
4、茜涇作業區:主要為後方石化、電力等臨港工業服務,兼有石油、化工和液化氣的中轉儲運功能。規劃形成萬噸級以上泊位21個,萬噸級以下泊位39個,形成吞吐能力約5200萬噸。
太倉港陸域規劃控制面積261.8平方公里,自上游開始,依次規劃有船舶和海洋工程製造區、重大技術裝備製造區、新港城和先進制造業工業區、石化工業區等特色功能園區。
1、船舶和海洋工程製造區:主要依託新涇作業區及預留岸線,著力發展船舶改裝及海洋工程。
2、重大技術裝備製造區:依託盪茜作業區內重型件雜貨泊位和散雜貨泊位,著力發展重大技術裝備製造。
3、新港城和先進制造業工業區: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依託浮橋作業區的貨櫃泊位,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業及其配套的新港城。
4、石化工業區: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依託茜涇作業區以及後方建成的石化、電力等臨港工業和石化產品的中轉基地,著力打造現代化的石化工業。

特色園區

太倉保稅物流中心:
太倉保稅物流中心(B型)規劃面積1.39平方公里,於2009年5月正式封關運作。太倉保稅物流中心規劃建設55萬平方米庫房、16萬平方米中轉堆場、10萬平方米件雜貨堆場,設計年運作保稅監管貨櫃貨物100萬標箱、件雜貨2000萬噸。

區位交通

太倉港區地處中國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處於接軌上海的最前沿和長三角經濟的中心位置。
太倉港區距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市中心距離及車程:
區位交通區位交通
上海市中心 距離50公里 車程約45分鐘
蘇州市中心 距離50公里 車程約45分鐘
無錫市中心 距離70公里 車程約1小時
常州市中心 距離100公里 車程約1小時15分鐘
南京市中心 距離200公里 車程約2小時30分鐘

江海聯運

太倉港區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岸,聯接江、海、河,屬於江海聯運的最佳結點,擁有38.8公里長江岸線,平均水深-12.5米(潮差2米,即最深可達-14.5米),可允許5萬噸船舶迴轉停靠,10萬噸船舶乘潮而入。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
1996年11月8日,太倉港作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國籍船舶開放。1999年9月,國家海關總署正式批准太倉港為貨櫃中轉港。2001年,國家交通部、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明確地把太倉港定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貨櫃運輸的幹線港。200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把太倉港作為重點建設的“江蘇第一外貿大港”。
目前太倉港已建成各類萬噸級泊位28個,已開通美國西岸、日本關東關西、韓國釜山、仁川、台灣等各國際港口及國內沿海主要港口和長江沿線各港口航線80多條。

內河運輸

太倉港區以瀏河、楊林河、七浦塘三條流域性河道為主要航道,與京杭大運河貫通聯接進入內河航運網。

公路運輸

高速公路:
沿江高速(上海-太倉-南京)
蘇崑太高速(太倉港-崑山-蘇州)
高等級公路:
滬太北路(上海-太倉港-蘇通大橋)
204國道(上海-太倉-青島)
錫太一級公路(太倉港區-無錫)
339省道(太倉港區-蘇州)

航空運輸

距周邊主要機場距離:
上海虹橋機場 40公里
上海浦東機場 80公里
無錫碩放機場 80公里

鐵路運輸

距滬寧鐵路崑山站30公里,上海南翔站30公里,上海站50公里。正在建設的滬通鐵路(上海-南通)穿越太倉境內,並在港區設編組站。

基礎設施

已建成萬噸級泊位28個
碼頭設施碼頭設施
開闢國內外航線80多條
貨櫃吞吐能力435萬標箱
(全部建成後設計吞吐能力2200萬標箱,最高可達3000萬標箱)
件雜貨碼頭最大單件起吊能力1200噸
2009年位列全球港口56位、中國港口11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