夨

中國漢字,夨讀音為cè,古同“側”,傾頭,傾側。

見《說文·夨部》。按從大,上象側頭,與“夭”同意。“夭”象右側,“夨”象左側。

象形字,象奔走,跑時大跨步,兩臂激盪的人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夨
  • 四角號碼::27804
  • 筆順編號::154
  • 鄭碼::AZS
基本信息,字源解詁,略說:,詳解:,相關漢字:,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基本信息

夨
五筆86:GNYI
夨
五筆98:NGYI
倉頡:VK
筆順:橫折捺
鄭碼:AZS
筆順編號:154
四角號碼:278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928
基本含義
1. 傾頭,引申為傾側。
見《說文·夨部》。按從大,上向側頭,與“夭”同意。“夭”向右側傾,“夨“向左側傾。
2. 西周晚期古國名。
組詞:
治夨
參考:鼎治

字源解詁

略說:

「夨」甲金文從「」,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之形。本義是傾側。
「夨」古有兩個音,除了讀作「」,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象人形,是「」的初文,本義是中國人。

詳解:

「夨」甲金文從「」,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之形。本義是傾側。
「夨」古有兩個音,除了讀作「」,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象人形,是「」的初文,本義是中國人。
《說文》:「夨,傾頭也。從大,象形。凡夨之屬皆從夨。」段玉裁註:「夨象頭傾,因以為凡傾之偁。」
甲骨文或從「」從圓圈,圓圈象人頭,或疑是「」的象形。
柳詒徵認為「夨」、「」本一字,是「」的初文,「」、「」古音相近,象畫出人形的頭與手足,與「」字形近。本義是中國之人。因為「」又寫作「」,虞夏二代之名後世用來稱呼中國人。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虞夏」即「華夏」。
按柳詒徵的說法在語音上有其根據,但是為甚麼用側頭的人形來表示華人,仍存疑。
」的古文字又作「上面一個口字,下面一個大字」,《廣韻》「」字音「胡化切」,與「」同音。在「夨」的人形上加「」,寫作「」之形,可能就是喧譁的「」的初文。故「」字的本義是喧譁、大聲說話。
甲骨文用為殷先王名,是殷人的祭祀對象。
《合集》21110:「尞(燎)岳、夨、山」,表示對岳、夨、山進行燎祭。
趙誠認為「王夨」即「王亥」。
金文用作人名。
夨王方鼎蓋:「夨王乍(作)寶尊貞(鼎)」。
又讀作「」,叔夨方鼎的「叔夨(虞)」,即晉國第一代君主唐叔虞。
可見在上古,「夨」應有與「」、「」相似之音(李伯謙)。
詳解參

相關漢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字部】夨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0
《集韻》乃結切,音涅。頭傾也。

說文解字

【卷十】【夨部】夨
傾頭也。從大,象形。凡夨之屬皆從夨。阻力切
《辭源》(修訂本)未收此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