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會正法經

大集會正法經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又名《僧伽吒經》)有兩個譯本。《僧伽吒經》是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所譯,《佛說大集會正法經》是宋朝施護大法師所譯。兩個譯本均收錄於《乾隆大藏經》(亦稱“龍藏”)。其中,《僧伽吒經》收錄於“大乘單譯經”部分,《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則收錄於“宋元入藏者大小乘經”部分。 “僧伽吒”曠劫難遇,為一切正法聚。這部經書,從某些意義上講了自性十方諸佛的安心之處,自性諸佛古劫大乘小乘的根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集會正法經
  • 外文名:不明
  • 其他譯本:僧伽吒經
  • 種類:宗教·佛教
  • 譯經:施護
  • 所屬:經藏
基本分類,譯經師,簡介,經歷,經典介紹,解讀,持經功德,其他大乘經,抄寫功德,抄經事項,抄寫忌諱,回向,

基本分類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分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類,這樣可分為三種,即經、律、論。
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幾種分類:
一、按照其所載內容來分類,可以分為經、律、論三種。這三種
合稱為三藏,也叫大藏經。唐僧玄奘又被稱為“唐三藏”,就是因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經、律、論三藏,而對他的一種尊稱。
二、按照佛教的派別來分類,可以分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三、按照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的不同來分類,可以分為漢文大藏經蒙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日文大藏經、巴利文大藏經等。但現存佛教大藏經中比較成系統和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三大類,即巴利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
四、按照製作技術的不同來分類,又可以分為手抄大藏經、刻版印刷大藏經、石刻大藏經等等。

譯經師

簡介

施護,梵名 Dānapāla (?-1017),生在北印度迦濕彌羅國,是北印度烏填曩國帝釋宮寺僧。與另一位佛典翻譯家天息災為同母兄弟。

經歷

太平興國五年(980)隨兄長天息災一同攜帶梵本來京。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七月參加天息災、法天的譯場工作。分別試譯《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各一卷。雍熙四年(987),天息災奉詔改名法賢。他們從此一直翻譯不輟,到了真宗鹹平三年(1000),法賢病故,後一年,法天也離世,剩下施護一人主譯,由惟淨協助(證梵文)。景德三年(1006)才有北印度僧人法護(梵名“達理摩波羅” Dharmapāla,和法天之兄同名,其實是兩個人)參加證梵義。祥符二年(1009),惟淨、法護便協同施護主譯。五年(1012),施護等建議將宋代譯出的新經,接著《開元》、《貞元》兩種經錄,編輯新錄。後來即由譯場潤文大臣趙安仁、楊億和惟淨等編成《大中祥符法寶錄》二十二卷。施護的翻譯一直繼續到天禧元年(1017)病故時為止(和法天之兄同來的法護,最初也曾參加譯事,在太平興國八年譯出《大力明王經》二卷後便回印去了)。

經典介紹

《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又名《僧伽吒經》)有兩個譯本。《僧伽吒經》是元魏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所譯,《佛說大集會正法經》是宋朝施護大法師所譯。兩個譯本均收錄於《乾隆大藏經》(亦稱“龍藏”)。其中,《僧伽吒經》收錄於“大乘單譯經”部分,《佛說大集會止法經》則收錄於“宋元入藏者大小乘經”部分。  “僧伽吒”曠劫難遇,為切正法聚。這部經書,從某些意義上講了自性十方諸佛的安心之處,自性諸佛古劫密乘的根本。  本書系根據前後兩次解讀的錄音整理、編輯而成。  佛法、禪法不離世間法,本書在開闡“僧伽吒”法理的同時,也演繹廣大乘佛法入世之精髓——將佛法與生活融為一體,使人乘佛法真正入正的生活禪。

解讀

一、緣起
二、眾生集會,世尊說法
三、聞法福德不思議
四、有二眾生渴仰於法
五、以願勝故,得證菩提
六、聞法生信,獲福無量
七、謗此正法,重罪無依
八、聞法流通,善根滿足
九、書寫此經的無盡功德
十、因恭敬心而得感應
十一、讀誦四句偈,得此撾勝福

持經功德

(一)《僧伽吒經》另一翻譯版本《佛說大集會正法經》功德略說:
1、佛言:我有正法名“大集會”,於閻浮提廣大流布。若有眾生暫得聞者。是人設有五逆重罪皆得銷滅。不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普勇。於汝意云何。汝謂是人得聞法者。所獲福聚與一佛等。
3、佛言。普勇。彼聞法者所獲福聚。與殑伽沙數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有福聚等無有異。
4、聞是正法者。一切皆住不退轉地。即得一切如來常所觀察。一切如來常現在前。.降伏魔軍圓滿善法。是人即能於生滅理皆悉了知。一切皆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佛言普勇。若有眾生得聞是大集會正法者。所獲壽命。八萬四千劫。何況更能於此正法書寫讀誦。彼獲福聚轉倍於前不可等比。
6、又復普勇。若人聞此正法。起淨信心恭敬尊重。是人九十五劫得宿命智。六萬劫為轉輪王。為一切人之所尊重悉皆愛敬。不為刀杖毒藥所能侵害。臨命終時有九十五俱胝佛。面現其前安慰彼人。作是告言。勿生怖畏。汝先已聞大集會正法有大福聚。是時彼九十五俱胝佛。皆為授記。一一來生我佛剎中。何況以此正法。令盡有情界。廣大流布皆悉得聞。
7、又復普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正法深生信樂。是人於千劫中不壞正信。五千劫中不墮惡趣。萬二千劫中遠離愚痴。八千劫中不生邊地。二萬劫中勇猛布施。二萬五千劫中常生天界。二萬五千劫中常行梵行。四萬劫中遠離眷屬之所痴縛。不為煩惱所能昏蔽。五萬劫中受持正法。六萬五千劫中安住正念。普勇。彼善男子善女人。更不復起作罪業心。一切魔怨不能侵害。在在所生不處胎藏。又復有人於此正法聽受讀誦。是人八萬劫中。得聞持具足。於千劫中離殺生業。九萬九千劫中離妄語業。一萬三千劫中離兩舌業。
8、佛言普勇。此大集會正法。有大功德利益一切。若人能聽受書寫讀誦者。是人獲大福聚不可稱計。
9、善男子。若人得聞此大正法一四句偈者。與彼供養十三殑伽沙數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獲福聚等無有異。
10、若人於此正法。能聽受書寫一四句偈者。是人當生過九十五千俱胝佛剎已。得生極樂世界佛聞法。壽命八萬四千劫。
11、此大集會正法。有大功德利益一切。若人能聽受書寫讀誦者。是人獲大福聚不可稱計。.
12、若人於五逆罪。或自所作。或教他作。或見聞隨喜。是人當受五無間苦。若有得聞此大集會正法一四句偈。即得銷滅如是等業。
13、若人能讀誦 一四句偈者彼所獲福聚 與彼八十四殑伽沙數佛 福聚等無異
14、彼佛又言。若有書寫此大集會正法者。所獲福聚亦復如是。復多於彼。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但能於此正法書寫一字。是人所獲福聚已勝於彼。況復有人。於此正法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功德不可稱計。一切寶藏常所出現。一切煩惱皆得銷滅。一切法炬光明普照。一切天魔無能勝者。一切菩薩盡所觀察。一切法門皆悉能入。
15、善男子。若人得聞此大正法一四句偈者。與彼供養十三殑伽沙數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獲福聚等無有異.
16、雖於如是一切如來信心供養。不如有人於此大集會正法暫得聞持。所獲福聚倍多於彼。何況更能書寫讀誦。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二)簡要對比:修《僧伽吒經》必讀《佛說大集會正法經》:滅罪殊勝、福聚殊勝!不讀必失大利!
學習《僧伽吒經》的佛友,如果要更加全面的了解此法門,應當認真參學此經的另一個翻譯版本《佛說大集會正法經》;《佛說大集會正法經》為《僧伽吒經》另一翻譯版本,前者為宋代來自北印度的施護大師於公元十世紀前後翻譯,後者為北魏時期來自中印度的月婆首那王子在公元四世紀前後所譯,兩種譯本在翻譯上,有一些不同,這裡簡要列舉幾例,供大家參對:
1、前者譯為“普勇菩薩”,後者譯為“一切勇菩薩”;
2、前者翻譯“聞法者所獲福聚與一佛等”,後者翻譯“若人聞此法門福德之聚,過於一佛福德之聚”;
3、前者翻譯五卷,後者翻譯四卷:
4、從兩位譯經大德來華的時間推算,《僧伽吒經》的翻譯時間,比《佛說大集會正法經》早大約600年左右。5、另有經中佛菩薩名號翻譯差異,以及詞句之含義翻譯有不同處。
簡要提示如上,其他諸多資料的比對,供熟悉兩部經典的師兄,繼續詳細參對,令兩種翻譯版本互為映照,以便為《僧伽吒經》法門更好、更全面的推廣,做出一點輔助工作。希望學習這個法門的師兄,獲得更深的法益!

其他大乘經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妙法蓮華經》
《楞嚴經》
《華嚴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十萬名懺》

  

抄寫功德

彼佛又言。若有書寫此大集會正法者。所獲福聚亦復如是.復多於彼。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但能於此正法書寫一字。是人所獲福聚已勝於彼。況復有人。於此正法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功德不可稱計。一切寶藏常所出現。一切煩惱皆得銷滅。一切法炬光明普照。一切天魔無能勝者。一切菩薩盡所觀察。一切法門皆悉能入。

  

抄經事項

抄寫前有條件者先沐浴,換乾淨的衣服,洗乾淨手。抄經前審視自己抄經的目的、動機,想像抄經這一有意義的活動會給你及一切六道眾生帶來很大的福報。抄經過程中一邊抄一邊念誦會使你及一切六道眾生得到最大的福報。
抄經前要有一個清楚的良好的發願,因為經書是神聖的,所以抄經前一定要洗手。抄經的環境要保持乾淨整潔,如果在桌子上抄經的話,首先要把桌子上的其他東西清理收拾好,給僧伽吒經創造一個神聖獨立的環境。這樣時刻提醒我們,抄經需要你全身心投入,不要去想和抄經無關的世俗事,如果你在抄經時有雜念,請及時將你的心念收攝到抄經的當下。抄經時焚香,點蠟燭,或者是供養鮮花就更好了。
在抄寫的過程中,抄好的經文一定要謹慎放好,就像放置其他聖物一樣,放在佛堂或者是高處乾淨的地方(切勿放夫妻臥房及不淨之處)。即使經書沒有抄完,即使只抄寫了四行,也已經具有了佛語的所有特點特徵,一定要謹慎對待。
最後,抄寫完的僧伽吒經可以供在佛堂,結緣給他人,或者供養在舍利塔內,不管哪種形式都要謹慎對待,以示對佛法的尊重。

抄寫忌諱

1、發嗔恨
2、沖父母發脾氣
3、牴觸頂撞父母
4、說話讓父母氣堵、氣悶、難受、擔憂
5、批評、指責、諷刺、負面評論及評價他人, 讓他人氣悶、氣堵、嗔恨(就是自己正確, 也不可批評他人起諍起嗔)
6、怨天尤人
7、詛咒他人、願他人倒霉、不如意
8、炫耀自己

回向

誦經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