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捲丹

大花捲丹

大花捲丹(學名:Lilium leichtlinii var. maximowiczii (Regel) Baker)是百合科百合屬檸檬色百合的變種,根狀莖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球形,葉散生,葉片窄披針形,總狀花序,少有單花;苞片葉狀,披針形,花梗較長,花下垂,花被片反卷,紅色,具紫色斑點,蜜腺兩邊有乳頭狀突起,花絲,無毛,花葯橙紅色;子房圓柱形,花期7-8月。

分布於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290米以下的谷底沙地。

鱗莖可以入藥,為滋養強壯、鎮靜、祛痰藥,主治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失眠、神經衰弱、心煩不安等。莖、葉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搗碎敷於患處。因鱗莖含有澱粉,故可用其提取澱粉及煮熟吃或將鱗莖淹漬食用。大花捲丹花朵十分美麗,可作為花壇栽植及盆栽。花可提取天然色素,用於食品工業;鱗莖可釀酒;花蕾陰乾剪碎可制花茶。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鱗莖,播種,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鱗莖球形,高4厘米,寬4厘米,白色。莖高0.5-2米,有紫色斑點,具小乳頭狀突起。葉散生,窄披針形,長3-10厘米,寬0.6-1.2厘米,邊緣有小乳頭狀突起,上部葉腋間不具珠芽。
花2-3朵至8朵排列成總狀花序,少有單花;苞片葉狀,披針形,長5-7.5厘米,寬8毫米;花梗較長,長(3.5-)10-13厘米;花下垂,花被片反卷,紅色,具紫色斑點,長4.5-6.5厘米,寬0.9-1.5厘米,蜜腺兩邊有乳頭狀突起,尚有流蘇狀突起;雄蕊四面張開,花絲長3-5-4厘米,無毛,花葯長1.1厘米,橙紅色;子房圓柱形,長1.2-1.3厘米,寬2-3毫米,花柱長3厘米。花期7-8月。

近種區別

大花捲丹與卷丹Liliumlancifolium Thunb.)相似,不同點在於該變種上部葉腋間不具珠芽。花紅色,有紫色斑點。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290米以下的谷底沙地。在長白山區分布於海拔300-900米之間的灌叢、草地及林緣、溝谷。大花捲丹喜陽,喜肥,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大花捲丹大花捲丹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
大花捲丹大花捲丹

繁殖方法

鱗莖

大花捲丹以鱗莖為材料進行無性繁殖。選擇3年或3年生以上生長健壯、無損傷和病蟲害的種球,切去基部,選取1-3層大鱗片,晾曬1天,用0.2%高錳酸鉀液浸泡20分鐘,然後用清水浸泡20分鐘。在備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開3-5厘米深栽植溝,將鱗片按株距5厘米斜上插入溝內,上覆細土,蓋草簾保濕。20天左右即可從鱗片基部內側分化出幼苗,當年生根。苗期管理同播種育苗法。

播種

種子採收及處理:8月末至9月上旬當果實成熟、心皮微開裂時及時採收,然後在室內陰涼乾燥處進行脫粒;種子脫出後進行充分氣乾,再將其裝入紙袋內,置於乾燥器中在室溫條件下保存,定期觀察以防霉變。經測定,大花捲丹種子的千粒重為5.707克。12月末將種子用0.2%高錳酸鉀液浸泡20分鐘進行滅菌處理,然後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鐘,與3倍細河沙(河沙須用水浸濕,以用手握起成團而不滴水為宜)混合後裝入木箱中,上下各覆厘米厚細河沙。入苗木窖進行低溫貯藏,期間要定期檢查以防霉變或乾燥,低溫貯藏時間至少應達到100天。試驗表明,經冷藏處理後的種子發芽率達到70%以上。大花捲丹的種子也可以隨采隨播,但是出苗率僅在30%左右,若種源充足時為了減少勞動成本及工序,也可以採用此法。
整地與播種:秋季進行土壤深翻,結合翻地每畝施入有機肥2000-3000千克,並按說明施入敵克松進行土壤消毒,翌年春季做床。做床前每畝施入過磷酸鈣25千克、複合肥10千克(氮、磷、鉀比例為1∶2∶2),以及呋喃丹3-5千克。苗床長10米,寬1米,高20厘米,作業床道40-50厘米。5月初,將種子從窖中取出,在床面按行距20厘米、深3-5厘米開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每行播種50粒左右,播種量1.5克/平方米左右。播後覆土並覆蓋草簾保濕,立即澆透水。

栽培技術

大花捲丹與長白山區百合屬植物其它種類的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株形高大,園藝栽培時可高達2.5米以上;二是球莖生長時,在土壤進行一段橫向生長後方能出土繼續生長。根據生長特點,確定田間管理技術措施。
架設遮蔭棚:5月中旬出苗,出苗後在離床面1米以上高度覆蓋50%遮蔭網,撤掉草簾。遮蔭應全年進行處理,待第二年分株栽培時方可撤去遮蔭棚。整個生長季節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掌握澆水次數及澆水量,保證苗木生長需要。
中耕除草與施肥:苗出齊後,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宜淺除以避免傷及莖及種球。結合除草進行施肥,肥料配比:複合肥10千克+過磷酸鈣15千克+堆肥800-1000千克/畝,拌均後開溝施入,施後覆土,注意施肥均勻,避免肥水直接與鱗莖接觸,引起腐爛。夏季高溫季節停止施肥。立秋後結合除草再施肥1次,肥料配比:複合肥10千克+過鱗酸鈣20千克+人畜糞水2000千克/畝,施用方法同上。
摘蕾與架設支架:播種苗當年苗高可達30-50厘米,1年後即可分栽定植。大花捲丹播種繁殖苗需2-3年方能成株開花,為了培養種球,生長較快的2年生鱗莖現蕾時,須摘掉花蕾。2年生以上植株需架設支架,以避免大風將苗木吹倒。方法如下:在苗床的四角立高1.5米的支柱,四周用繩或鐵絲連線,用繩按栽培的株行距橫縱編成網狀,待大花捲丹生長到網高后引導其穿網眼生長,用細繩固定於網上,可避免倒伏。

病蟲防治

大花捲丹的病害大於蟲害,作者在栽培試驗過程中總結出一套完善的病蟲害預防技術措施,基本上未發生較大規模的病害。預防措施如下:①3年進行1次輪作;②春季用10%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並加40%氧化樂果乳油2000倍液噴霧,每10天1次,連續噴施3次;③施用有機肥時必須充分堆積發酵腐熟;④種球移栽前用0.2%高猛酸鉀浸泡20分鐘之後,再用清水浸泡20分鐘,效果較好;⑤若是種球發生病害及時挖出燒毀,病球穴用五氯硝基苯或生石灰隔離,3年內不栽培大花捲丹;⑥秋季及時清除枯枝落葉。
危害大花捲丹的蟲害主要是東方螻蛄,為害方式為咬食基部。發現植株萎蔫時,進行調查,當東方螻蛄蟲口密度達到0.3-0.5頭/平方米時,用50%辛硫酸乳油1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澆灌,可取得顯著效果;同時可利用東方螻蛄的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

主要價值

藥用:鱗莖含少量蛋白質、澱粉、脂肪及微量秋水仙鹼,為滋養強壯、鎮靜、祛痰藥,主治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失眠、神經衰弱、心煩不安等。莖、葉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搗碎敷於患處。
食用:因鱗莖含有澱粉,故可用其提取澱粉及煮熟吃或將鱗莖淹漬食用。
觀賞:大花捲丹花朵十分美麗,可作為花壇栽植及盆栽。
經濟:花可提取天然色素,用於食品工業;鱗莖可釀酒;花蕾陰乾剪碎可制花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