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楊社火·芯子

大白楊社火·芯子

大白楊社火芯子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是集地方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手工紙紮和鍛造技藝融一體的一門特大型綜合藝術。據考:源於東周,興於盛唐。一直沿襲的表演風格,完全是唐代“分朋賽樂”的形式,模擬性表演《秦王破陣》,其久演不衰與唐代梨園藝術積澱分不開。大白楊社火是東周(春秋戰國)以來“儺”文化的延伸,隨著“儺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迷信的祭祀儀式逐漸向娛樂方面演變,又伴隨唐代音樂,舞蹈及戲曲藝術的產生和唐代“宮廷大儺”的形式演變而成《別·虎》,直至21世紀的“社火”。寄託了地方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白楊社火·芯子
  • 起源:東周
  • 興盛時期:唐朝
  • 類型:藝術
  • 產自:中國西安市
  • 名譽:被譽為“西安民間藝術一絕”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藝術特色,相關器具與製品,

基本簡介

大白楊位於西安市西北郊三公里處,曾地處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中間的空閒地帶,是龍首塬脊的最佳地帶,又是秦、漢、隋、唐的皇家禁苑,毗鄰秦代的“興樂宮”,也就是漢代的“長樂宮”遺址,在這裡,唐代建有“弘義宮”,明皇李隆基建有“梨園”,是中國戲劇,藝術的發祥地。
為慶祝辛亥革命成功,原陝西省副省長張風翔任陝西督軍時,調大白楊社火在菊花園公演,歡慶勝利。解放前,大白楊社火曾在西安多次義演,為西安的進步秦腔劇社和戲校籌集資金。建國後曾多次參加西安五一節,國慶節的慶祝活動,弱年代表西安市參加“陝西省民間花火芯子會演”。1991年和1996年曾兩度代表未央區參演“西安古文化藝術節”,1998年春節代表未央區參加“西安民間鑼鼓社火精粹大賽”榮獲一等獎。2008年10月代表陝西省參加在廣州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中國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與評獎活動中獲得銀獎。並多次經省市文化部門組織龐大游演陣容在西安街頭及主要街道演出,數萬名觀眾引頸觀看,無不讚嘆其“奇、特、妙、絕”,為西安地區的節日增添歡慶的氣氛,深受廣大民眾的稱讚。
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芯子表演是大白楊社火的主體內容,也是大白楊村社火中最有影響、最具魅力的地方民間藝術精晶,被譽為“西安民間藝術一絕”。流行於陝西境內的芯子類型有背芯子(也稱趄火)、紙花型芯子、棍棒型芯子、桿型芯子、藝術型芯子。芯子主體一般有三到五個四、五歲左右的小孩扮演,取材地方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歷史人物等,每逢年節,由/乙童裝扮刷中人物站立在幾人高的細細的芯子上,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鐵條支撐,高懸空中,看不出有立腳之處,險中求趣,令人嘆為觀止,最為當地人喜聞樂見。

歷史淵源

據《未央文史資料第二輯》載:大白楊村,相傳在公元前三六八年間,這裡曾是一片寂林,飛禽走獸遍及林中,時有少許鄉民,住此以射獵謀生,在位四十八年的東周第二十二代皇帝周顯王姬扁,喜愛射獵,於某歲艷陽季節,因思西周祖地, 自洛陽西行遊獵至陝。一日,天高氣爽,顯王率部來到這裡,潛入深林取獵。時近黃昏,天色突變,炸雷震耳,雨如飄潑。
顯王一行,展轉林中,難辯歸途,心裡萬分焦急。此刻有一臣亂中猛省,報奏顯王曰:“聖上,小臣隨王入林之時,憶及叢林南際,有一偌大白楊,以臣愚見,雖大雨滂沱,但此樹南側受烈日光照,必稍為乾溫,而北側則較濕涼,如摸其軀桿,則可辯其南北矣!”顯王聞奏大喜,急命其摸之,果然辯其南北,逐馳馬而歸。嗣後,周顯王為念其射獵迷途得救一事,即令部下在此修廟一座,並令卒役若干在此定居,守護廟宇及這棵大白楊樹,
以後形成村莊,定名為大白楊村
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活動內容隱含著中國歷史時期的多種文化現象。據考:源於東周,興於盛唐。初為“儺”的形式及雜耍一類的藝術,在唐代宮廷大儺的影響下,逐步發展成為芯子藝術,並逐步由祭祀型演變為娛樂形式。一直沿襲的表演風格,完全是唐代“分朋賽樂”的形式,模擬性表演《秦王破陣》,其久演不衰與代梨園藝術積澱分不開。大白楊社火是東周(春秋戰國)以來“儺”文化的延伸,隨著“儺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迷信的祭祀儀式逐漸向娛樂方面演變,又伴隨唐代音樂,舞蹈及戲曲藝術的產生,和唐代“宮廷大儺”的形式演變而成《射虎》,直至21世紀的“社火”。 1956年代表西安市參加“陝西省民間花火芯子會演”,受到芯子行家的好評。同年,參加首都“五一節”游演活動,受到中央領導習仲勛等的親切接見,並設宴座談。1959年上京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活動。
1982、1983年大白楊東、西兩村聯合在市內游演,其陣容達數里之長,轟動古城。當時各大媒體相繼報導。使西安地區約六十萬觀眾大飽眼福。
1991年和1996年曾兩度代表陝西省未央區參演“西安古文化藝術節”,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讚揚。2008年10月在廣州舉行的第七屆民間藝術節暨“山花獎” 展演活動中獲銀獎。

基本內容

一、大白楊芯子的種類與形式
芯子藝術是地方民間各種雜耍藝術的升華,是將地方民間各種雜耍藝術如耍獅子、舞龍、走馬、旱船、抬花轎、武術、雜技、耍花桿、採蓮、大頭娃等逐步演化升華為芯子藝術。因此,流行的芯子藝術中,就有龍芯子、馬芯子、刀芯子、劍芯子、船芯子、轎;陣子、車技芯子、跟斗芯子、傘芯子等,凡地方民間雜耍一類的節目,幾乎在芯子藝術中都可以見到。芯子藝術和戲劇、高蹺裝扮的人物基本相同(包括臉譜、衣帽、道具),是同一樹上的三朵花。芯子藝術著重於造型,高蹺著重於踩腿的技巧。所不同的是芯子藝術在表演時每架芯子就表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將所裝扮的節目一次性亮相,且節目繁多,造型各異,給觀眾以琳琅滿目的感覺,加上高玄的藝術造型,可激發觀眾的欣賞興趣,流動性的表演形式,更使觀眾心情舒暢。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造型巧妙、陣勢宏大,在游演時,有多人共抬的“抬芯子”、還有馬拉車載的“車拉芯子”,己發展成由汽車裝載的巨型芯子。大白楊村的芯子過去
按“桌”計算,每次要扎制10—15桌,最多時達20桌,並且一直沿襲著一村分二社“分朋賽樂”的表演形式(形似兩軍對陣),明顯帶有盛唐時期的演藝形式的烙印。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以“奇、特、妙、絕”的表演形式來表現民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劇情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乃至借古諷今、褒貶時事,令人嘆為觀至。
二、大白楊社火·芯子的組織發起過程
大白楊社火歷來設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包括會長、副會長、委員、會計、出納等人員,會中下設芯子組、大衣組、綁紮組、化妝組、插芯子組、打拐子組、儀仗隊、鑼鼓隊、車管組等二十多個職能小組,分工負責,各行其是,同心協力。
己故中華梨園學研究會會長李尤白先生20餘年的研究,著《梨園考論》一書,考證唐代梨園就建立在大白楊村。據此可知,大白楊社火到唐代完全被宮廷所控制,一切活動必須按照唐王朝的主旨進行,其表演形式也有所變化。在唐代,只有每年的農曆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才夜不宵禁,皇家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元宵佳節(上元節)要與民同樂,較大規模的慶典活動就要搞三天,大白楊社火始終沿襲著這三日的慶典活動。每逢皇家的集會和慶典,盛行“分朋賽樂”,共同表演、以較勝負。大白楊社火沿襲一村分二社的表演風格,就是採用“分朋賽樂”的形式。
三、大白楊社火·芯子表演
大白楊芯子藝術的表演活動,最能體現“龍人”的精神風貌。位於龍首塬上,村型為“龍形”的大白楊村,歷代相傳:“大白楊的社火是前緊後松,是一條龍的陣勢。”社火隊的陣容重點在頭,銃子手排列在最前面,接著是儀仗隊、鑼鼓隊、平台車,長長的芯子車隊排在最後,列隊數百米,總體隊形構成“龍”行之時,其勢在頭,其力在尾的龍擺尾之勢。
隨著社火隊緩緩向前,最前面的銃子交替鳴放,發出炸雷般的響聲,使遠處的觀眾聞聲匯集於市,接著是彩旗飄揚的儀仗隊及鑼鼓隊、平台車,等到又高又長的芯子車隊到來時,前面的隊伍己相距很遠,只聽其聲,無法看到,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一車又一車造型各異、精巧玄妙的芯子,使觀眾感到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由於觀眾爭相尾隨在車旁車後,大白楊社火隊和觀眾形成的人流融合在一起,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了龍人的精神風貌,芯子藝術的演出藉此收到了強有力的藝術效果。

基本特徵

火白楊社火·芯子藝術具有以下幾點基本特徵:
1、從內容上說,芯子藝術與地方民間傳說、民俗風情、人文地理、社會時政等特色密不可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特徵。
2、在形式上將地方民間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結合在一起,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3、從參與人員的角度來說,芯子藝術具有廣泛的民眾性特徵,無論男女老幼,只要熱愛,均可參與。
4、從管理角度來說,芯子藝術參與人員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和自治性,長期形成了自我管理的民主性特徵。
5、從觀賞的角度來說,芯子藝術活動陣勢宏大、品種繁多、色彩繽紛、驚險玄妙、鱗次櫛比、觀者如潮,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特徵。

主要價值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的發起地也是唐代梨園的發祥地。唐明皇在此地建起的以戲曲藝術為主體,融唐代宮廷音樂、舞蹈、美術等縱多藝術門類為一體的梨園藝術為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間,如;芯子中妝扮的藝術人物造型(兒童)基本上是戲劇中的人物,也完全與戲劇人物的化妝方式一模一樣,所以,如果說梨園足戲劇藝術的發祥地,那么大白楊芯子藝術中人物的戲劇化造型就是存在的芯子藝術中同類造型藝術的鼻祖。
大白楊芯子歷史悠久,承載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地方民俗及民間文化現象,而且久演不衰,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來有“譽載古都”、“聲震三秦”、“名聞全國”、“馳名中外”之稱,是一部完整的活檔案,對研究地方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白楊社火。芯子藝術的實用價值主要是自樂和樂人。自樂是藉助活動平台,盡情釋放表演者的內心情懷,實現自我身心愉悅的目的;同時又感染觀眾,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使觀眾在觀賞中達到精神滿足,並受到一定教育。自樂和樂人都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這是人文和諧的良好境界。

藝術特色

大白楊芯子藝術是地方民間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手工紙紮和鍛造技藝融一體的一門特大型綜合藝術,是動靜相結合的純立體造型藝術,雅俗共賞,適宜各種不同層次的人群觀看和欣賞。大白楊社火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血脈,是農村人文環境、民情風俗、政治經濟、群體意識、群體價值取向不斷銜進的“活態”教材,是廣大農村人民民眾難以割捨的精神家園,是廣大人民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和藝術創造力的生動闡述和再現。

相關器具與製品

芯子桌子15個:高90公分,90—1米見方的木桌,用於固定社火芯子和放置裝扮好的社火造型。
平台案子2個:1米左右,用於起重演員到汽車芯子的芯架處。
芯子造型30多架:一般高5—7米,用鋼筋或鋼管,隨社火劇情需求打制而成。
芯架:是芯子藝術造型最為關鍵的部分。大白楊芯架結構一般為底樁、出手、中節子、梢子四個部分。可分花草類、跟斗類、鳥獸類、兵器類、可轉動類、仿真工藝類等多種類別。21世紀初,大白楊西村保留的傳統芯子和新製作的芯架有:鐘樓、單劍、雙劍、算盤、單刀、雙刀、鶴、織布機、笏板、棍、三打白骨精、背棍、扛棍、花盆、大龍、燈、槍、禪杖、耙子、傘、磨子、斧頭、椅子、圈翻、亭子、大鶴蓮花等40餘架;
戲裝180套:包括蟒、靠、各種戲衣、頭冒、髯口、把於。
長凳 2條:用於綁紮演員。
拐子 20個:用於保護演員。
古式花欄桿8付及車圍20個左右: 用於遮擋芯子底座。
陪襯紙花:即在芯架上扎糊所需的鳥獸、兵器等物。
裝扮人物:大白楊芯子最吸引入的造型在裝扮人物上,根據芯架結構挑選合適的兒童,按所定節目進行裝扮,由化妝組化妝,大衣組配衣帽,綁紮組綁紮穿戴,再由打拐子組和插稍組將演員安置在芯架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