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七年大赦天下制

《大曆七年大赦天下制》是唐代常袞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曆七年大赦天下制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常袞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曆七年大赦天下制
門下:濟於道者,化醇而刑措;善於理者,綱舉而綱疏。朕涉道未宏,燭理多昧,嘗亦遐思太古,高揖元風,保合太和,在宥天下,蓋德薄而未臻也。是用因時以設教,便俗以立防,務盡平恕,用申哀恤,又教淺而多犯也。加以邊虞未戢,井賦猶繁,荒瘵之際,寇攘斯起。遂令圜土嘉石之下,積有纍囚;危章互簡之中,困於法吏。屬盛陽之候,大暑方蒸,永念狴牢,何堪郁灼?所以沮傷和氣,感致咎徵,天道人事,豈相遠也。如聞天下諸州,自春以來,鹹愆時雨,首種不入,宿麥未登,哀此矜人,何恃不恐?皆由朕過,益用懼焉,惕然憂嗟,深自咎責。所以悉減常膳,別居齋宮,禱於神明,冀獲嘉應。仲夏之月,靜事無刑,以助晏陰,以宏長養。斷薄決小,已過於麥秋;斷長增高,宜順乎天意。可大赦天下:其大曆七年五月十五日昧爽已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應天下見禁囚徒,罪無輕重,一切悉宜放免。所由更不須類例聞奏。宜令諸道節度觀察及諸州牧縣宰,於當管內所有名山靈跡,各精誠致祭,祈降甘澤,冀獲豐稔,永思流弊,庶振風猷。其巴南諸州,仍歲水旱,迫於凍餒,或至流離,因有剽求,苟全性命,懼刑綱之所及,姑嘯聚以相依,抑有由焉,蓋非獲已,永言其弊,用軫於懷,如能相率來歸,各安生業,並無所問,鹹許自新。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亡命山澤,挾藏軍器,百日不首,復罪如初。赦書日行五百里,宣示中外,鹹使聞知。主者施行。
  

作者簡介

常袞(729—783),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天寶十四載登進士第,授太子正字,歷補闕、起居郎。寶應二年入翰林,遷考功員外郎、郎中,知制誥,轉中書舍人。袞文章俊拔,為時推重,與楊炎並稱“常楊”。大曆九年。遷禮部侍郎。十二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德宗盤,貶河南少尹,再貶潮州刺史,遷福建觀察使,卒。有《常袞集》十卷,又《詔集》六十卷,均佚。《全唐詩》存詩九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