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

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

《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釐清了人們在認識“市場化”時存在的思想混亂,使人們了解“市場化”的本意和真諦。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市場化改革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市場經濟的基本含義、市場經濟的相關概念(包括競爭、產權、自由與憲政、企業家才能與企業等)、市場經濟的方法論基礎、市場制度與市場秩序、市場經濟的道德與倫理、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以及經濟學的性質等;第二部分析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一些熱點問題,包括國企改革問題、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問題、公共產品改革、價格改革和福利體制改革等等,還涉及對“中國模式”、“溫州模式”及溫州金改相關問題的討論。作者一直致力於探索市場經濟的基本問題,《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是作者在相關領域的第二部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
  • 外文名:A Major Reform:The Massive Reformation in China Theories of Reform Towards Market Economy and Realistic Drives
  • 作者:朱海就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459161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頁數:352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大改革:中國市場化改革的理論與現實取向》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海就,男,1973年2月出生 浙江青田人,199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 獲工程學學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 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 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著有《市場的本質:人類行為的視角與方法》(2009)和《企業網路的經濟分析》(2008)。獨立完成的譯著有柯茲納(I.Kirzner)的《米塞斯評傳》(2010)、德索托(J.Huerta.de Soto)的《社會主義:經濟計算與企業家才能》(2011)和《奧地利學派:市場秩序與企業家創造性》(2010),並即將推出德索托的《動態效率理論》和福斯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等兩本譯著。

圖書目錄

自序
上部 市場化改革的理論
一、市場經濟的基本含義
紀念南方講話二十周年當思“市場經濟”本意
改革受阻於無“道”
向市場經濟轉型:應“齊頭並進”
主流經濟理論阻礙了中國改革
德索托教授和他的動態效率理論
二、市場經濟的基本概念:資本、時間與知識
資產結構、資本市場與企業家
時間、利息與資本結構
真實時間:奧地利經濟學家的時間觀
利息的主觀性和分散性
知識、租與公共部門收入分配
隱含知識配置隱含知識
知識問題與配置問題
產品是隱含知識的轉化
三、競爭
競爭與和諧:米塞斯的觀點
真正意義上的競爭
四、產權
市場類型與經濟繁榮
如何確權:科斯理論如何面對中國的新問題
產權清晰的含義
沒有“資本主義”,就沒有一切
自發秩序的基礎是私產和信仰:台灣觀感
五、自由與憲政
“憲政”與“無政府資本主義”
自由主義的行動戰略:實用主義的危害
科斯、米塞斯與自由
社會主義與強制——評德索托的《社會主義:經濟計算與企業家才能》
“孔子”能消解強制嗎?
從本田罷工看兩種自由主義的區別
六、企業家才能與企業
利潤歸股東還是企業家:奈特的解釋
幾種損害企業家創新的方式
經濟計算與企業規模
企業家才能對企業績效的貢獻有多大
銀行的基本功能是什麼
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在哪
“企業”與“市場”不是對等關係
工廠與企業
七、市場經濟的方法論基礎:“過程”的思想
反對數學經濟學:米塞斯的理由
哈耶克為什麼“轉身”
均衡與過程
經驗與理性
“均衡”觀與“過程”觀視角下的交易費用
新古典“理性”的兩層含義
熊彼特“自圓其說”了嗎?
“選擇”範式與“交換”範式
經濟學的方法:邏輯與函式
經濟計算與行政計算
八、市場制度(規則)與市場秩序
制度自發演化的兩種方式
也說“自由的限度”
拉赫曼:“制度”的“人類行為學”研究
門格爾的“立法”思想
制度協調狀態的定義
“制度協調”範式與“制度演化”範式的方法論比較
情感與秩序
行動的“產出效應”與“制度效應”
自然法則、經濟學與制度正當性
制度判斷的合宜性標準
文化的奧地利經濟學
學術活動的秩序
大學裡,為什麼“魚龍混雜”:“組織失靈”的例子
九、市場經濟的道德與倫理
自然主義:斯密的道德觀與經濟主張
善與惡:斯密vs曼德維爾
服務高於道德
倫理、觀念與形式化
權力是聲譽的敵人
人的權利與經濟學
改善勞動者境遇靠什麼
道德判斷的兩種標準及其關係
民企腐敗折射社會問題
十、通貨膨脹與經濟危機
警惕“虛假繁榮”的危害:米塞斯對通脹的分析
製造“通脹”,對付“危機”?
貨幣制度失靈,G20能挽救嗎?
索羅斯對“歐債危機”的解釋
下調準備金率不是什麼利好
駁“溫和的通脹利大於弊”怪論
十一、經濟學的性質
經濟學與約束條件
經濟學的科學性:米塞斯與波普爾
功利主義與功利主義經濟學——讀莫志宏《生產和消費之外的存在》
制度經濟學的方法論困境
巨觀經濟現象的兩種研究方法及各自的局限
一種新的政治經濟學的可能性
下部 市場化改革的現實取向
一、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
GDP不等於財富
要區分“貧富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
生產與分配
耐久性與經濟發展
從銀行制度看銀行業高收入的原因
二、價格問題
價格調整、契約調整與制度調整
價格的“真實""與”錯誤
權利與價格
價格的政治化
現代版的蘭格—春運票價再討論
什麼才是社會效率的改善:回應薛兆豐的問題
價格與效用:論人為調價為什麼不能改善社會福利
“市場價格”和“市場干預”的混淆:再論火車票漲價問題
三、關於“中國模式”
“人多”不意味著“人均劣勢”——讀莫志宏《市場vs成長》
幸福指數排名靠後應引起我們的反思
“中國模式”的“行為—制度”分析
“產業升級”的關鍵是“制度環境”的改善
巨觀調控並不能解決經濟結構問題
誰保障了工人的權利:回應“血汗工廠”論者
“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
學北歐“節制資本”?
四、打破公共品的神話
公共產品的神話
認識環境問題存在的幾個誤區
“小政府”的理念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並不一致
“功夫在詩外”:北歐競爭力的秘密
五、福利制度的改革
福利體系的不正當性
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需要改革
另一種社會成本
六、土地市場
土地利用指標應該交易
空置率的主觀屬性
不能寄望於調控:“蕪湖新政”引發的思考
置換學校土地實現帕累托改進了嗎
七、溫州模式與溫州金改
企業家類型與“溫州模式”轉型
從“產業”到“資本”:溫州模式的演變路徑
溫州信貸危機是投機造成的嗎?
“國家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驗什麼?
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監管細則不應倉促出台
溫州金融改革試驗應達到兩個目標
高利貸合法性的理論依據
八、國企改革
“中國模式”不可持續,國有企業亟需改革
存在“以全民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嗎?
澄清“私有”的含義
沒有不確定性的激勵:論央企分紅權激勵試點
電信聯通反壟斷案中不可混淆的“因”與“果”
鐵道部的改革怎么才能落到實處
國企能反腐嗎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成果是國企改革的契機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