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坊

大司馬坊

大司馬坊,位於福建省莆田城內南門街上南起第一坊,地處東大路口以南,西有一條十八張厝巷,西通勝利路,故此段南門街亦稱十字街,“大司馬”坊地處東大路口以南,亦稱下十字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司馬坊
  • 地理位置:莆田城內南門街上南起第一坊 
  • 創建時間:明萬曆十二年(1584)
  • 紀念人物:郭應聘
古蹟簡介,歷史沿革,文化底蘊,地理位置,

古蹟簡介

大司馬坊,位於莆田城內南門街上南起第一坊,地處東大路口以南,西有一條十八張厝巷,西通勝利路,故此段南門街亦稱十字街,“大司馬”坊地處東大路口以南,亦稱下十字街。“大司馬”府就在十八張厝巷內,坐北朝南,大門開向十八張厝巷,除此府外,這裡還有兩座古代府第保留著,例如原闊口陳氏府第,元初賣給姓李的居住。

歷史沿革

“大司馬”坊,創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為兵部尚書郭應聘,祖封主事伯玉,父通判湍,並贈尚書而立。
傳說“大司馬”石坊建造時,徵求“大司馬”三大字書法,結果是選用了一位開豆腐店的人所書,因為這位豆腐店老闆想當“大司馬”,故在天天清洗豆腐板時,都用抹布在豆腐板上書寫這三個大字,練得爐火純青,當時士大夫們應徵的書法都不能及。可惜這位平民書法家沒有留下名字(南門街四石坊都沒有書寫人的落款)。
“大司馬”石坊,四柱、三間、三層,仿樓亭式造,石柱都有前後葫蘆的石擋擋柱護著,柱上端設有全條石的懸臂、枋、斗、拱等托住前後石屋檐,建得十分牢固,整體性強,雖經受1604年本地八級大 地震及多次中強地震而不毀,是座抗震古建築物。可惜!1966年被機關造反派雇打石師傅拆毀了。

文化底蘊

郭應聘,字君賓,生於正德十二年(1517),莆田黃石華西村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出任廣西南寧知府,他嚴明法紀,以民為本,深受百姓敬佩,後繼任廣西按察使,不久,晉右布政使。當時廣西土官據地鬥爭,加上民族分裂主義者活動猖獗,古田、府江兩地接連發生動亂,危及社會治安,明朝中央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郭應聘因平定土族動亂,降服叛亂分子,安定廣西社會秩序有功,特任廣西左布政使,繼後升為右副都御使,鎮撫其地。
萬曆二年(1574),郭應聘召為戶左侍郎,不久,以憂歸莆,在家隱居六年:大部時間都在“鐘潭”,溪中一巨石上刻有“大司馬郭應聘,明嘉靖廿九年庚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以憂歸莆,曾隱居於此。”“大司馬”三字字型非常大,其他的字較小,但比手掌還大,字字清秀有勁,且塗上紅漆,遠遠就能看到,潭西有郭應聘讀書亭。
至萬曆八年(1580),因廣西十寨諸瑤又出了亂子,萬曆帝念郭應聘熟悉廣西情況,又起用以兵部侍郎再撫廣西。郭應聘奉旨去廣西,所到之處,動亂盡息。
又過三年(1583),晉升右都御使兼侍郎,總督廣西軍務,次年(1584),召掌南京都察院。不久,又拜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受到萬曆帝重用。然不久郭應聘因病上疏回莆,抵家未及一個月就病故了。終年67歲,贈太子少保,謚襄靖。
史稱郭應聘“平生謙抑不伐,俊俊若儒生,至於握機制勝,似有神授,所至以清慎稱,而絕無躁進,邀功之意。”明代是我國多民族國家重要發展時期,明初開始“改土歸流”政策,促進和推動了這個發展,從歷史記載看來,郭應聘一生投身於我國西南邊疆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的建設,為安定社會秩序,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作出重大貢獻,晚年時拜兵部尚書參贊軍機,建樹多。直到離開京都前夕,還復上安民四議,真是對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莆田因郭應聘是少數民族,所以凡姓郭的多列為少數民族優待。

地理位置

“大司馬”府就在十八張厝巷內,坐北朝南,大門開向十八張厝巷,除此府外,這裡還有兩座古代府第保留著,例如原闊口陳氏府第,元初賣給姓李的居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