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論

大丈夫論

大丈夫論(梵Maha^-purusa-s/a^stra)二卷。提婆羅菩薩造,北涼·道泰譯。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丈夫論
  • 外文名:Maha^-purusa-s/a^stra
  • 收入:《大正藏》第三十冊
  • 譯者:北涼·道泰譯
  • 創造人:提婆羅菩薩
大丈夫論,依經錄記載,有二異說,其一,其二,

大丈夫論

(梵Maha^-purusa-s/a^stra)
二卷。提婆羅菩薩造,北涼·道泰譯。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冊。今僅存漢譯本。梵本及藏譯本均未發現。全書分成二十九品,旨在讚嘆勸說由悲心而起的布施,是大丈夫行,是佛果的最勝因;尤其排斥只求一己解脫的阿羅漢道,強調以救渡一切眾生為念的菩薩道之價值,以及徹底發揮利他主義的大乘精神。所謂大丈夫,依本論〈大丈夫品〉載(大正30·265b)︰“唯能作福無智無悲,名為丈夫;有福有智名善丈夫;若修福修悲修智,名大丈夫。”《大丈夫論》中另載:“世間眾生以破苦故名為解脫,修悲者破他苦即是勝解脫也。”正體現了救度眾生的價值追求。

依經錄記載,有二異說

關於本論之撰者,依經錄記載,有二異說。

其一

隋·開皇十四年(594)法經等所撰的《眾經目錄》卷五,隋·仁壽年間(600~603)編輯的《眾經目錄》卷一,唐代編的《大唐內典錄》卷九、《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卷六與元代編纂的《大藏聖教法寶標目》卷六,皆記載為‘提婆菩薩造’。其二,唐代編輯的《開元釋教錄》卷四及卷十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六及元代編纂的《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九等書,則載為‘提婆羅菩薩造’。後三種經錄,皆標示系依《翻經圖》所記。高麗本所載與後說相同。

其二

另據《開元釋教錄》卷四載(大正55·522a)︰‘沙門釋道泰,才敏自天,沖氣疏朗,博聞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嶮,爰至蔥西,綜覽梵文,義承高旨,並獲婆沙梵本十萬餘偈及諸經論,東歸於涼,遂遇浮陀跋摩,共翻毗婆沙論。泰後自譯大丈夫論等二部。’這是現存有關本論譯者之有限記載中,較為詳實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