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腦積水

外部性腦積水

外部性腦積水國外文獻又稱其為 “假性腦積水”。臨床可分為特發性外部性腦積水和繼發性外部性腦積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部性腦積水
  • 又稱:假性腦積水
  • 原因:嬰兒在分娩時有窒息、缺氧
  • 影響:運動發育遲緩、言語發育遲緩
定義,原因,影響,發現,診斷,治療,愈後如何,

定義

外部性腦積水是指顱內蛛網膜下腔的積液增多,即顱骨和大腦組織之間的一個腔隙內水的積聚過多。正常情況下,蛛網膜下腔有少量的液體,其數量由於分泌和排泄處於動態平衡下而保持恆定。但是,如果在病理情況下如腦膜炎症和蛛網膜下腔內血管炎症和出血,則會出現腦脊液分泌增多或和排出障礙而導致蛛網膜下腔液體瀦留,另外,在大腦額葉萎縮或發育不良的情況下,由於大腦與顱骨之間蛛網膜下腔空隙增大,也會出現繼發性液體增多。外部性腦積水不同於通常所說的先天性或炎症性腦積水,後者是指腦室內積水增多,其結果是積水壓迫腦組織而出現腦萎縮,預後差,多需手術治療。而外部性腦積水是室外型的積水,預後較好,一般不需要手術治療。
外部性腦積水

原因

凡在圍產期產生的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的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外部性腦積水。主要的原因有:嬰兒在分娩時有窒息、缺氧、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蛛網膜下腔出血、額部萎縮、核黃疸、早產等。出現上述情況者可導致外部性腦積水,但也有部分患兒不能找到原因。

影響

近50%的患有外部性腦積水的患兒生長發育正常,但也有約一半的小兒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或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如較嚴重的有:癱瘓、智慧型發育落後、癲癇等,輕者有:運動發育遲緩、一過性抽搐發作、熱性驚厥、言語發育落後、體重不增加、難餵養、易興奮、易激惹、多動、注意力難集中、學習困難或障礙。但總的來說,最常見為:運動發育遲緩、言語發育遲緩、行為問題。

發現

外部性腦積水多數可在半歲前發現,但在2個月齡前作頭部CT或頭部B超不一定有外部性腦積水的表現。如果發現有以下情況則應引起警惕:
1、多哭、易興奮、激惹、易驚叫、驚跳。
2、睡眠不寧、易醒、入睡難、持續睡眠時間短,每日總睡眠時間〈15小時。
3、餵養困難、吮奶差,易吐奶
上述表現雖不一定是外部性腦積水,但也有可能影響嬰兒今後的精神和心理發育。
如在發育過程中發現下列有情況也應引起警惕:
1、頭圍大於正常同齡嬰兒或頭圍增大快,前囟大或閉合遲。
2、反應差、遲鈍、手腳活動差,對聲音、色彩無反應。
3、身體僵硬伸直或輕弱無力。

診斷

確診外部性腦積水主要靠頭部CT、頭部核磁共振或頭部B超。頭部B超價廉,許多基層醫院都可做,但準確性有限(80%準確性),可作為早期篩查和定期複查的方法。頭部核磁共振具有很高的準確性,但價格貴,不適宜常規檢查。而頭部CT是目前診斷外部性腦積水的主要方法,其價格相宜,且影像清晰,可符合診斷的要求。
外部性腦積水的發現在於家長的早期發現仔細觀察,如發現有異常及時向專科醫師諮詢和檢查。

治療

對外部性腦積水的治療,提倡越早越好,一般來說半歲以前治療效果最理想。治療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治療所發現的異常,如驚跳、激惹、抽搐、癱瘓等。二是對今後在發育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異常進行預防性治療,如運動發育較同齡兒遲緩,十五個月還未能叫爸爸、媽媽或發音不清等,需早期進行干預治療,以保證今後生長發育正常。治療的方法和時間需根據病情而決定,輕-中度功能障礙或發育異常者,也需治療1-3個月以上。除醫生建議須在醫院住院治療外,多數可在門診定期複診,由醫生指導在家中治療。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清靈之府”,頭上布有“五官七竅”,人腦主宰著全身各部的生理功能,故又可以說“腦為精明之府”。腦的生理特點是“喜清寧,惡濁擾”。因於種種原因致使腦脊液失去正常代謝和循環,瘀積於蛛網膜下或腦室內,形成外部或腦內積水,使腦室擴大,腦組織受擠壓而萎縮,導致腦功能障礙,形成所謂“濁邪上犯,清竅受阻”,甚則顱內壓力升高,頭痛、頭暈及肢體功能失常等病症迭出。
中醫以辛、苦、溫、香中藥組方,經鼻和口腔給藥,外用和內服相結合,以辛散疏通氣機,使氣血流暢,苦溫祛濁邪通經絡,加速氣血流能,使腦絡得到濡養,而香竄經鼻入腦,以開腦竅醒神。使濁邪祛除,腦竅開通,神明伸張,恢復腦的正常功能和健康,以治療腦積水。此種方法就是“通竅導水法”。

愈後如何

大多數的外部性腦積水可自行吸收痊癒,但有30%-40% 患者可能有運動發育遲緩、特殊的運動技能障礙、語言發育落後、學習困難、行為障礙(如多動、注意力難集中、衝動、違拗等),僅極少數可能會遺留有癱瘓、癲癇、智力低下等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
特發性和繼發性腦積水
1.特發性外部性腦積水 表現為不明原因的抽搐或(和)頭圍異常增大,CT改變符合外部性腦積水特徵。特發性外部性腦積水原因還尚不清楚,可能與蛛網膜顆粒的發育滯後、發育不全或功能低下有關。
2.繼發性外部性腦積水 繼發於腦缺氧、硬膜下血腫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膜炎以及顱腦外傷後具備上述特徵者。
特發性外部性腦積水的發病機理目前亦不十分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與蛛網膜顆粒發育遲緩,吸收腦脊液的功能發生障礙有關。繼發性外部性腦積水主要是因腦膜炎、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使蛛網膜發生粘連、肥厚、增生,形成蛛網膜機械性梗阻或炎症性改變而影響腦脊液的吸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