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面

夏至面

農曆五月間(公曆6月21日前後)的夏至,太陽到達黃經90°,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民俗專家表示,夏至和春節、冬至一樣,屬於中國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至面
  • 外文名:noodles for summer solstice 
  • 日期:夏至(公曆6月21日前後)
  • 民間說法: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 流行區域: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
歷史,各地習俗,夏至介紹,

歷史

農曆五月間(公曆6月21日前後)的夏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飢餓
夏至面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夏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吃涼麵(條)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麵是也……諺云:‘冬至餃子夏至面’。”

各地習俗

老北京夏至最愛炸醬麵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在民俗回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麵館人氣很旺。無論麵館的四川涼麵、擔擔麵、紅燒肉麵還是炸醬麵等等,各種麵條都很“暢銷”。夏至這天,在社區裡的麵食店,手擀麵、鮮切面銷量都會上漲。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還是願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麵、抻面。老北京人吃麵可是有講究,要說花樣那就更多啦。麵條煮熟後用涼水一過,調上炸好的醬,講究點的拌上黃瓜絲、水蘿蔔絲、黃豆芽,再就兩瓣蒜,嘿,這老北京炸醬麵吃起來那叫一個香!或者,用芝麻醬、花椒油、老陳醋那么一拌,就是麻醬拌麵,吃起來也別有風味。
夏至面
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那叫“鍋挑兒”,據說有“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山東各地夏至和伏日習俗花樣多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麵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麵條、豆湯和面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裡避暑。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夏至介紹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全年最長,且越往北白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同時,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區,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可高達73°32′。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體驗“立竿無影”
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因為太陽垂直照射,就會出現“立竿無影”的有趣現象。重慶雖然不在北回歸線上,但大家在正午時分看自己的影子,也會見到一年當中最短的影子。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日變短。夏至日過後,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同時,夏至到來後,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星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